資本市場不景氣,基金不好賣,新基金開始送大米食用油。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一家新基金推出的渠道銷售獎勵方案中說,“認購基金1萬元,獎勵價值××元的大米;認購2萬元,獎勵價值××元的大米或油;認購3萬元,獎勵……”對客戶來說,送大米、食用油是好事,但其中包藏的隱性風險值得思量。
基金公司送大米、食用油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什么人拿了大米、食用油最高興?就是經常買菜的“大媽級”人物,居家過日子的人家,翻譯成專業術語,就是中小客戶、散小戶。這一類人錢不多,但也有一點錢。他們是普通老百姓的大多數,所以是銀行儲蓄的主力。這些人一般風險識別能力不強,也非常相信銀行賣出來的東西,而銀行正是基金渠道銷售的主要方式。現在資本市場不景氣,大額資金持有者一般風險意識較強。于是乎,基金公司就瞄準了“大媽級”人物的錢袋子,適時推出大米加食用油的促銷措施。這一條是很厲害的,大米加食用油的誘惑,加上對銀行柜臺的天然信任,“大媽”們很容易就把本來準備存銀行的錢換成基金。
基金公司此招的“高明”之處在于,巧妙利用了銀行信用。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國銀行信用受到眾多國人信任,只要是銀行里面出來的東西,老百姓是放一萬個心的。某些銀行竊喜于基金公司支付的那點兒手續費,大張旗鼓在柜臺上“代”賣基金,甚至力勸客戶支取儲蓄購買基金,造成儲蓄下滑也在所不惜。但“大媽級”的人物未必就注意過這個“代”字,一旦出現虧損,“大媽”們恐怕不會放過銀行。所以說,“大媽”們抵擋不住大米、食用油的誘惑,但銀行自己一定要清醒。
有人認為,賣基金送點油米大家都高興,基金公司在目前這種情況下采取點促銷措施也無可厚非,不必緊張。的確,正常經營的基金公司是應該支持的。送大米和食用油的促銷舉措也不能說超越了法律界限,但是筆者個人還是認為監管部門應該及早重視,防患于未然,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畢竟,羊毛最終還是要出在羊身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