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市福田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與社會發展形勢和全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面臨一些新的問題。我們要認清形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應對,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真正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一
福田區位于深圳經濟特區中部,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深圳市行政、文化、信息商務和國際展覽中心。近年來,福田區委區政府全面貫徹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深圳“文化立市”和“環境立區”戰略,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先后于2004年和2005年創建成“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和“全國文化先進區”;區文化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館和廣東省特級館,區圖書館被評定為國家地市級一級館;8個街道文化站中,有6個省特級站和兩個省一級站;全區25個文化廣場中,有兩個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和兩個省十佳文化廣場。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1、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逐步完善。要讓文化福利惠及百姓,必須讓文化設施的硬件覆蓋全區的每個角落。福田區委區政府就提出,要努力建設“鋼琴之區”“圖書館之區”和“文化廣場之區”。經過幾年的努力,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全區共建成有區屬體育公園1處,片區文體公園2處,文化館中心館7座,文化館分館7座,8個街道文化站,25個社區文化廣場,94個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70多間社區文化活動室,各類文化長廊45處,3個體育公園和一大批健身路徑,加上轄區內市屬各類文化設施,基本建成了“一公里文化園” 和區、街道、社區三級群眾文化網絡,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2、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逐步強化。近年來,福田區在成功創建全國先進區的基礎上,將全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整合成“文化信息交流、文化設施分布、文化人才隊伍、文化產品展示、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服務評估、文化理論研究、文化政策指引”等“八大平臺”。同時還疏通了“八種渠道”為人民群眾提供各類文化信息服務,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初步形成,文化市場管理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
3、文化服務人才體系逐步健全。近年來,福田區堅持“讓文化走進社區,貼近百姓,融入生活,提升環境”的理念,不斷完善以區文化館為龍頭,街道文化站為紐帶,社區活動點為基礎的群眾文化隊伍,逐步形成了“區有專家專干,街道有專業人才,社區有文藝骨干”的三級群眾文化人才網絡。比邦藝術團、秋之語老年合唱團、老年大學藝術團等一批社區文藝社團已經形成文化品牌。
4、公共文化產品及活動豐富多彩。福田區依托三級群眾文化網絡,結合節慶或中心工作,每年都要舉辦文化活動1000多場,各類演出活動200多場,放映電影200多場。同時堅持“小題材、小投入、小制作、為大眾服務”的理念和文化品牌戰略,抓普及的同時抓提高,出作品的同時出精品,既有“社區藝術節”“外來青工才藝大賽”“國際標準舞世界公開賽”等文化品牌,又有“大家講壇”“鋼琴之夜”“廣場電影”等文化亮點,還舉辦或承辦過200臺鋼琴廣場音樂會、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群眾歌會、第三屆全國“四進社區”展演、福田區首屆廣場紅歌會、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舞蹈復賽等重大活動,更有話劇《窗外有片紅樹林》,小品《父老鄉親》,歌曲《在燦爛陽光下》《鄰里謠》等一大批獲得國家級獎項的文藝精品。
5、地域特色文化遺產保護妥善。通過三輪“地毯式”發掘和一輪“拉網式”整理,福田區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發掘。現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1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個。其中下沙重陽祭祖儀式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6、文化服務評估體系初步建立。近年來,我們在大力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同時,十分注視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管理,注意從制定法規、完善制度、建立體系入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評估體系建設,探索建立了文化館(站)、文化廣場評估和公共圖書館評估“兩大指標體系”,量化了各類評估考評標準。在此基礎上,還制定了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章程,提出了文化藝術專家委員會名單,區政府也將文化藝術專家納入轄區專家庫統一管理,為公共文化評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盡管福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當前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仍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空間布局不均衡。由于福田區土地面積有限的客觀原因,以及城中村、小區建設等歷史原因,福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受到地域空間的限制,存在空間布局不均衡等問題。部分設施場所由于建成時間較長,需要修建和完善。
2、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仍有盲區。受上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空間布局不均衡的影響,加上自建立經濟特區以來,整個深圳市的城市建設一直處于緊張進行之中,各種社區也在不停地整合,受一些社區人口流動性大等原因影響,有些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還存在盲區現象,群眾難以享受到應有的公共文化服務。
3、文化隊伍結構及素質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福田區的人口素質逐年提高,他們對文化的消費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目前福田區公文化服務隊伍結構及素質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轄區各街道文化隊伍之間顯示不均衡發展,有的隊伍多,有的隊伍少,這種結構不合理,難以適應形勢要求。
4、文化活動形式簡單,與群眾不斷提高的文化取向不相適應。當前,人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特別是近年來個體文化、私營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迅速崛起,使傳統的文化服務受到極大的沖擊。隨著科技進步和廣播電視、電腦網絡、高清數字音像制品、家庭影院和家庭電腦的普及,市民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文化消費觀念、消費群體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的文化服務已難以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
5、運行機制尚未健全,投融資渠道待完善。到目前為止,福田區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是依靠政府投入為主,企業投資的比重小,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仍然沒有建立起來。這就直接制約了福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造成公共文化建設發展動力不足,保障不力。
三
由于福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上述諸多問題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現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用的發揮,在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建議在今后要采取如下措施,加大力度,扎實推進。
1、提高認識,擺正位置。要充分認識加強福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要充分認識福田區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問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快推進福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促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2、加大投入,完善設施。要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繼續加大投入,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在做好現有場館升級改造的同時,要重點針對現在基層文化設施出現的薄弱環節,加強城中村、新社區等一些盲區文化設施建設和配套,盡快建立覆蓋全區的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努力提高服務水平、拓寬服務渠道,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發展成果。
3、健全體制,創新機制。首先,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體制,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其次,要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營機制及投入保障機制,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參與、群眾共建共享。
4、強化活動,盤活載體。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作為載體,把文化服務傳導到公眾之中。首先,要強化創作活動,引導廣大專業、業余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創作一批精品節目,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其次,要圍繞街道社區和諧社會建設,舉辦各種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再次,強化送文化活動。要針對福田區各街道社區小區實際,廣泛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并以此為契機,借力造勢,幫助基層文化機構增強造血功能。最后,強化文化購買活動。為了讓公眾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大好節目、好書、好電影等文化產品的購買力度,組織購買質量和檔次較高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在本地演出。
5、提高素質,鍛煉隊伍。福田區文化人才薈萃,堅持“保證數量、注重質量、加強培訓、適度引進”的人才政策,加緊建立一批熱心文化事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具有活力的文化服務隊伍。要利用設施和人才優勢,加強對現有文化人才隊伍的整合,加強政治和業務培訓,提高文化隊伍的素質。進一步落實好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以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積極探索體制外聘用人員的新路子,從國家文化藝術單位聘請有關專家前來指導福田區公共文化工作,從轄區內聘用有一技之長、熱心于公共文化工作的文藝人才參與福田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還要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文化名家、文藝工作者、文化經紀人、文化企業家前來福田區投資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