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亞洲金融危機后, 面對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及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勢,東亞各國加強合作的愿望不斷增強,已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合作機制,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前景廣闊,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存在兩種可能的途徑。
[關鍵詞]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 10+3 東亞自由貿易區
1964年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體”(Pacific Community)的設想,但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區域經濟合作進展遲緩。亞洲金融危機導致東亞各經濟體認識到了加強本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性,這為東亞經濟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一、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18%以上,2006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1608億美元。東盟已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
2001年11月16日,中國在“10+1”第五次領導人會議上建議,并與東盟領導人達成共識:在未來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是未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法律基礎,從總體上確定了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架構。該《框架協議》是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將為中國和東盟帶來互利雙贏的局面。
2003年10月,東盟系列峰會在印尼巴厘島舉行。中國與東盟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雙方同意一項大幅度削減關稅的計劃,以啟動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根據這項減稅協定,從2004年1月1日起落實“早期收獲”計劃,每年舉辦中——東貿易博覽會。自由貿易區從2005年1月1日起開始落實,6個東盟國家(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同意在2010年與中國落實自由貿易協定,其他4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延至2015年落實。同時,中國還正式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并與東盟國家簽署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這是中國第一次同一個地區組織結成戰略伙伴關系。
隨著互利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穩步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稅計劃已于2005年7月啟動。中國與東盟將開始按照2004年11月簽訂的《貨物貿易協議》時間表,逐步調低7000種產品的關稅,目標是在2010年以前將關稅減到0或至5%。這意味著,一個人口超過17億 、經濟總值達24000億美元、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日漸成型,將有力推動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2007年1月,中國與東盟在菲律賓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協議》。協議的簽署為中國——東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貿區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2.其他國家在經濟一體化方面的進展
(1)日本與東亞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02年1月,日本與新加坡簽署了名為《日本和新加坡新時代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是日本與外國簽署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也是東亞地區第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這項協定從2002年4月起生效。同時,日本希望以日新協定為模式,建立“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并希望以日本與東盟建立“共同體”關系為基礎,實現整個東亞地區的合作,即從建立“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10+1)擴大到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10+3),并吸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參加。2003年10月東盟峰會期間,日本提出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日本和東盟簽署了《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框架協議》,決定雙方從2005年4月開始談判,到2012年落實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協定。
(2)日本——韓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2002年3月,日本與韓國領導人在漢城會晤,同意由高層人士組成一個研究小組就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行性展開研究,該自由貿易協定提案將適用于兩國1.7億人口、共5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但由于農民及受保護企業的強烈抗議,此協定的落實將耗費時日。
(3)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年報,新加坡在2004年于約旦簽定了自由貿易區協議,同時與科威特、卡塔爾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并計劃與巴林、斯里蘭卡進行磋商。而韓國則同新加坡、東盟、智利積極進行磋商。
3.“10+3”合作走向正常化的軌道
“10+3”經濟合作機制是指東盟10個成員國與中國、日本、韓國之間的合作。1997年底,當時的東盟9個成員國首腦與中、日、韓領導人進行了首次會晤,東盟希望通過更有效的地區合作,促進東亞的經濟增長。此后,每年年末,在東盟非正式首腦會晤期間都舉行“10+3”的非正式首腦會議。
1999年11月,“10+3”領導人在馬尼拉舉行了非正式會晤,并發表了《東亞合作聯合聲明》。聲明指出,為了進一步保持區域經濟穩步增長,各個成員國應加強彼此間的政策對話和區域合作,建立區域資本流動監控機制,強化資金自我支持的相互援助體系,增強區域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這可以視為東亞經濟區域聯合的發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0+3”合作框架凸顯了“東亞意識”,將有力推動整個東亞地區經濟合作,使合作走向機制化進程。
二、東亞經濟合作的前景
目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新一輪周期增長的進程之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數據,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球實際GDP增長率分別為4.9%、5.1%、4.9%。與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相伴的,還有國際貿易的迅速擴大和國際投資的明顯復蘇。2006年全球貿易增長8%。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增長為出口導向型的東亞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經濟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并與美國一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支柱,2006年中國實際GDP增長率高達8.7%;日本經濟出現良好增長勢頭,2006年日本實際GDP增長了2.6%,比此前10年間的平均增長率提升1.7個百分點。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大潮流,東亞也必然要匯入其中,順流而進。東亞經濟一體化不僅僅是一種構想,而是切實看得見的區域經濟合作,而首先就可以考慮建立自由貿易區。目前,東亞國家建立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區的積極性很高,各種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政策建議、措施和外交活動層出不窮。在東亞地區整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上至少有四種組織形式:“10+3”、“10+1”、“1+1”、“3”,即東盟——中日韓首腦會議、中日韓同東盟的雙邊合作、東亞地區國家之間的雙邊合作、中日韓之間的合作。
從當前的實際情勢推斷,在上述四種組織形式的共同磋商、共同存在、共同發展中,東亞地區整體建立自由貿易區存在兩種可能的途徑:
1.三個“10+1”自然融合為一體,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
所謂三個“10+1”,是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韓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于日韓認為中國——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會削弱日韓對東盟的出口,并加劇日本、韓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導致日本、韓國的所謂“產業空洞化”。日本、韓國還擔心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和營運中心進一步向中國轉移,可能導致日本、韓國在世界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戰略中被“邊緣化”。由于這樣的擔心,日本和韓國政府在中國提出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后,積極行動,謀求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由于東亞地區主要國家都參加了自由貿易區安排,通過這種方式,以東盟為中心,最終將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
2.若干東亞國家間的雙邊自由貿易區交叉統一,最終形成東亞自由貿易區
當前,東亞各國對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頗感興趣,試圖通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為地區整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提供指導,影響將來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已在區內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自由貿易區將近10個。這些自由貿易區相互交叉,非常容易達成統一目標,從而形成整個東亞地區的自由貿易區。
這兩條走向東亞自由貿易區的途徑同時存在于當前東亞地區的經濟貿易合作進程中。它們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促進的關系。第一種途徑對東盟內部加強合作產生了更大的壓力,驅使東盟成員國為應付中國——東盟、日本——東盟、韓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而加強內部合作,也驅動中日韓三國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同樣,第二種途徑的發展促使該地區成員國為本國經濟利益、經濟主權和安全而尋求更強大、更多的雙邊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東亞地區成員國同區域內外經濟體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不僅不會影響成員國建立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努力,還會推動它們積極促成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并會帶來更高層次的合作——成立東亞共同體。
參考文獻:
[1]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1990年~2004年貿易統計數據。http://www.customs.gov.cn
[2]曲如曉閆慶悅編著:《新編國際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11月
[3]Annual Report 2005,Printed By the WTO Secretariat-680.5,P59
[4]“World Economic Outlook” September 2005, Building Institusion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Publication,Washington D.C.20431.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