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毛澤東鄧小平的民營經濟思想,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寶貴財富。由于歷史背景、指導思想等諸多原因,兩者既有廣泛的一致性,也有著不同之外。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民營經濟思想
毛澤東、鄧小平的民營經濟思想,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寶貴財富,都為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由于時代背景、指導思想等原因,兩者既存在廣泛的一致性,也具有許多不同點。深入對兩者的比較研究,對加強民營經濟建設,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毛澤東與鄧小平民營經濟思想的一致性
1.對發展民營經濟的作用的看法一致——都認為發展民營經濟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
早在1942年,毛澤東就提出了民營經濟的概念,并積極主張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他指出“只有實事求是地發展公營和民營經濟,才能保障財政的供給。”“如果不發展人民經濟和公營經濟,我們就只有束手待斃。”可見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充分認識到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性。1950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進一步提出 “不要四面出擊”,他認為,允許一部分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的部分生活需要,而且還可以對社會主義工商業起一個促進和競爭的作用,有利于社會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這一思想。他說:“我們吸收外資,允許個體經濟發展,不會影響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這一基本點。相反地,吸收外資也好,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也好,歸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許多經營形式,都屬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手段、方法,既可為資本主義服務,也可為社會主義所用。”只要它們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就要堅持試試。
2.對所有制結構的設想一致——都設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
毛澤東在探索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就提出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思想。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國民經濟是由國營事業、合作社事業和私人事業這三個方面組成的。”在新民主主義經濟成熟時期,他又提出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思想,并進行了有益的實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陳云的“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為發端,毛澤東再次表示我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初步萌生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個體和私營經濟在一定范圍內發展的思想。
鄧小平繼承了這一思想,他認為,我國生產力落后且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決定了我國社會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只能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結構。他說:“我們發展一點個體經濟,吸收外國資金、技術,……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這樣做不會也不可能破壞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同時,鄧小平對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也有了再認識。他認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是就全國而言,但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這就是說,一些地區和行業,發展民營經濟的空間很大,不必考慮它所占的比重,也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
3.利用商品,發展市場經濟的思想一致
毛澤東在強調中國堅持計劃經濟集中統一的同時,對社會主義還要不要保留商品經濟、利用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做過長期的理論思考。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毛澤東認為對農業生產“還只能用價格政策以及必要的和可行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去指導農業生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澤東強調要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商品率。“大躍進”的受挫和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失誤,使毛澤東進一步認識到商品經濟不僅不能廢除,而且要大力發展。他強調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才有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毛澤東雖然還把商品經濟看成資本主義范疇,但在實際上己把市場調節歸結為價值規律,具體化為價格調節和價格政策的指導。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利用商品、發展市場經濟的思想。1979年他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強經濟發展。”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南方,更加明確地指出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科學論斷。這就對社會主義可否實行市場經濟這個長期爭論不已、阻礙我們前進的問題,作了一個清楚、透徹、精辟的總回答。
二、毛澤東與鄧小平民營經濟思想的不同點
1.對民營經濟存在期限的理解不同
毛澤東曾經從建立和發展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戰略高度,多次強調要讓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中,毛澤東提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說:“所謂過渡時期,就是很劇烈很深刻的變動。按照它的社會深刻性來說,資本主義到十五年基本絕種了。”但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猛烈發展,極大地加快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進程,結果僅用了3年多時間便完成了改造任務,基本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由于毛澤東把民營經濟存在的時間與過渡時期的長短相聯系,而對過渡時期的時間規定,毛澤東從理論和實踐上一再縮短,可見,他關于發展民營經濟的思想更多是出于短期的策略考慮。
2.對“國有”、“民營”關系的理解不同
建國初,由于受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長期影響,人們往往把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看成是在性質上相互對立的經濟形態。毛澤東也不例外。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講道:“剩下一個民族資產階級,在現階段就可以向他們中間的許多人進行許多適當的教育工作。等到將來實行社會主義即實行私營企業國有化的時候,再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改造的工作。人民手里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不怕民族資產階級造反。”說明這時候毛澤東在內心深處,是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國家和人民的對立面來看待了。后來,“三反”“五反”運動中暴露出許多不法資本家惟利是圖、損人利己的“五毒”行為,促使毛澤東下決心提前采取向資本主義進攻的步驟。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一大二公三純”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模式被極力推崇,排斥、否定民營經濟,將民營經濟作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異己力量,從而把消滅民營經濟當作社會主義革命的最主要內容。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在所有制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認識到民營經濟也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力量。在他的倡導下,1982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二大正式肯定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明確指出,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黨對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的估計有了明顯加強,由原來的“補充論” 上升到“重要組成部分”和“共同發展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在理論和實踐上開始重新審視和認識民營經濟,對民營經濟的認識經歷了毛澤東時代的“并列——從屬——非法”而最終“絕種”到鄧小平時代的“有益補充——長期并存、共同發展——重要組成部分”而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樣一個變動的過程。
總之,毛澤東、鄧小平民營經濟思想是兩位歷史偉人對各自所處時代的戰略選擇,鄧小平民營經濟思想是在毛澤東民營經濟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一致性是對毛澤東民營經濟思想中正確經驗和有益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其不同點是對毛澤東民營經濟思想中失誤與教訓的總結與糾正。
注釋: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8]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