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入世以來,“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企業的難題,導致中國企業在對外反傾銷、反補貼應訴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并成為中國企業屢屢敗訴的根源。在反傾銷、反補貼問題上,美歐印等生產商之所以偏愛中國產品,與在過渡期內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有著直接的關系,它使中國成為國際反傾銷、反補貼的靶心。
[關鍵詞] “非市場經濟地位” 反傾銷 反補貼 影響
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中的承諾,除非中國能夠根據WTO成員國國內法證明是一個市場經濟體,或者中國某一特定產業或部門能證明其符合市場經濟條件,或者受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市場經濟條件占主導地位,否則,WTO其他成員方可以在2016年以前在針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時繼續用不與中國產品的國內價格嚴格比較的方法來確定其正常價值,這就為外國對中國運用替代國制度等歧視性政策留足了空間。
一、替代國方法使中國企業在反傾銷、反補貼中屢屢敗訴
各國在替代國選擇的依據和程序、判斷所謂的“市場經濟”的標準、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的計算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且都具有相當的模糊性和任意性,具體執法過程中行政主管部門又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而,在具體反傾銷、反補貼案中,進口國調查當局為了維護其國家利益,很容易針對案件所涉產業的情況采用對其確認存在反傾銷、反補貼和傾銷幅度、補貼輻度較高的國家的商品價格作為替代價格或類比價格,這種做法往往會導致本來沒有傾銷的中國產品被裁定為存在傾銷或本來未享受補貼的產品被裁定為存在補貼,并繼而人為地大大提高傾銷幅度或補貼輻度,使中國企業在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中廣受歧視,屢屢敗訴,不斷退出已經開辟的國際市場。
1.替代國方法使中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中屢屢敗訴
曾有學者對替代國制度做過形象的比喻,在替代國制度下,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商就好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駕駛汽車的司機,在被警察以超速之由勒令停車之前他不知道該條公路的最高時速限制,而在被勒令停車之后,警察卻是以另外一條公路上的時速限制來對其進行處罰─—但另一條公路究竟是哪一條只有等警察攔下司機,停車之后才能明了。美國專家佳里·浩里克也在《美國反傾銷法律與實踐中的反傾銷體制:一項比較研究》一書中指出:“采用行政裁定這一通常做法來確定傾銷幅度,須算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市場價值(正常價值)。據此,商務部便可以搞出它所希望得到的任何數字?!庇纱丝梢娞娲鷩贫鹊碾S意性和不公正性。
在屢次對華反傾銷中,西方國家多次選擇新加坡、印度、墨西哥等作為替代國,但這些國家在許多方面的成本遠遠高于我國,如新加坡勞動力成本平均高于我國至少20倍,印度原材料價格平均高于我國6倍,墨西哥也同樣屬于高成本國家,這直接導致中國企業產品的生產成本被高估,使我國企業在應訴中處于不利地位,而導致應訴企業的大量敗訴。另外,在針對來自中國的同一種產品的反傾銷爭端中,兩個WTO成員方選擇兩個完全不同的替代國的案例也屢見不鮮。由于受與“非市場經濟地位”相關的替代國制度的影響,中國企業在應訴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中敗訴率極高,據WTO統計,截至2004年2月,中國遭受的600多起反傾銷案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為64.5%,比世界平均40%敗訴率高出20多個百分點。這又在客觀上鼓勵了進口國當地產業不斷濫用反傾銷等手段限制、抵制中國產品的進入,從而導致了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案件數量居高不下,致使中國連續12年多成為世界頭號反傾銷受害國。
2.替代國方法使中國企業在反補貼調查中廣受歧視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在中國這樣的“非市場經濟國家”補貼無處不在,因而須使用不依據中國企業國內價格嚴格比較的方法來計算補貼數額,這使中國企業在面臨反補貼調查時也可能受到與反傾銷調查時同樣的歧視性待遇,從而極易被裁決補貼成立、并繼而征收高額的反補貼稅,這在客觀上鼓勵了外國企業向中國的競爭對手發起更多的反補貼調查申請,加大了中國遭受反補貼調查的概率。而且,反補貼調查的危害性要遠遠大于反傾銷調查,它首先調查的是政府的補貼行為,針對的是政府的宏觀決策,影響的不是特定企業的產品而是整個行業。一旦一個產品被外國裁定征收反補貼稅,整個行業都將受到阻止,甚至可能完全被驅逐出國際市場;并且其上下游產業的出口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響,這進一步使中國成為世界反補貼的靶心。
與1999年以后國際上反補貼調查轉為下降趨勢相對照,近年來國外對華反補貼的熱潮才剛剛開始。反補貼已日益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摩擦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
二、“一國一稅”往往使中國企業被裁定過高的反傾銷稅率
按照歐美反傾銷法,對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應訴企業,除非企業提交個別申請并經審核通過,否則即實施無分別裁決和一國一稅的歧視性反傾銷政策,其做法極其復雜、晦澀,不僅違反了WTO反傾銷法的相關規定,缺乏法律的公正性、客觀性,而且在實踐中也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在反傾銷案中的應訴積極性,直接導致在以前很多案例中都無企業應訴,歐美順勢按照有利于申請方的相關材料和可得的最佳證據原則缺席判決,從而最終導致裁決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放大了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效果,使反傾銷這種抵消不公平貿易的工具遠離了、超出了制度設計最初的目的,而具有了高度懲罰性。在針對來自多個國家或地區同一種產品的國際反傾銷調查中,由于中國企業不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往往是被征收反傾銷稅率最高的企業。例如,美國對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彩電企業反傾銷案中,馬來西亞企業中途就獲得解放,而我國企業最終被裁決征收高達78.45%的反傾銷稅。
實踐表明,“市場經濟地位”的缺失是使中國企業遭受眾多國外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首要因素,它直接關系到案件處理的法律適用標準,是決定中國企業在應訴雙反案件時的最大障礙和關系成敗的核心問題,日益嚴重地影響著中國企業和國家的經濟利益。而且,美歐的做法在全球范圍內還具有很強的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一旦美歐對華發起反傾銷或反補貼攻勢,其他國家很容易紛紛效仿、跟風,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構筑起抵制中國商品的有效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