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不對稱信息下,私有信息方總是企圖通過謊報信息,獲得額外利潤。首先分析了在需方的銷售成本信息不對稱下,供需雙方的分散式決策情況,驗證了需方通過謊報信息,可能獲得額外利潤,但會導致供方出現收益損失;其后采用了重新設計可變參數的辦法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最終實現了回購契約下的信息共享和供應鏈的完美協調。
[關鍵詞] 供應鏈 協調 回購契約 可變參數
回購契約是比較常見的供應鏈協調機制,它是針對需求不確定性導致的訂貨量與實際需求不匹配而采取的一種策略,允許下游成員以一定的返銷價格將剩余訂貨退售給上游成員,從而達到雙方共擔風險的協調目的。在目前對于回購策略的研究中,關于不對稱信息的情況研究不多,而現實中不對稱信息的情況比比皆是。文獻[1, 2]雖然研究了非對稱成本信息情況,但沒有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上游實體實施回購策略的最優決策方案;文獻[3]研究了上游供應商在下游零售商的零售價為私有信息的情況下,供應商實施線性回購策略和非線性回購策略的優化方案,但也說明了信息結構的非對稱也會影響到系統效率的提高,從而使Pareto最優難以達到;文獻[4]研究了在私有信息下,供應商運用委托——代理模型實施了最優回購策略,但信息結構的非對稱導致分布式系統的決策偏離集中系統下的決策,因此在非對稱信息的情況下供需鏈無法達到協調。本課題研究了在需方的銷售成本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供需雙方實施的最優回購策略,企圖實現回購契約下的信息共享和供應鏈的完美協調。
一、模型分析
研究一個短生命周期商品的供應鏈,它由一個供應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其中供應商為領導者,零售商為跟隨者;供應鏈協作的過程為Stackelberg博弈過程,不失研究的一般性;市場為隨機需求情況,零售商的銷售成本為不對稱信息;供需雙方為優化協調供應鏈系統,將采用回購契約。
1.符號假定
p:單位商品的市場零售價格;w:供應商給予零售商的單位商品批發價;:供應商的單位商品生產成本或采購成本;:零售商在銷售季節中產生的銷售成本;g:零售商缺貨造成的單位損失成本;v:銷售期末未售出商品在銷售期末的單位凈殘值;b:銷售期末未售出商品在銷售季節末的回購價格:銷售期前零售商訂購商品的數量;x:市場需求(隨機變量);:市場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數;:市場需求的累積分布函數;(注:假定分布函數嚴格單調遞增,則。):銷售期內的市場需求均值;:零售商的期望利潤;:供應商的期望利潤;:供應鏈系統的期望利潤。
2.不對稱信息下的回購決策
在不對稱信息下,供應商無法觀測到確切的,如果零售商的真實銷售成本信息為,而謊報銷售成本為。此時零售商的最優期望利潤水平為:
(注:表示真實銷售成本信息為,謊報銷售成本信息為cr′的最優期望利潤,表示真實銷售成本信息為的最優期望利潤。)
如果,且,則隨著的增大而增大。可知,通過報高銷售成本信息(在一定程度范圍內),零售商可以獲得額外利潤。
謊報信息下供應商最優期望利潤水平為:
,顯然隨增加而遞減,若,此時供應商的最優期望利潤將會低于真實信息下的利潤,而前面已經分析過,零售商可能在此情況下獲得額外利潤。因此供應商一定會拒絕合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
二、回購策略
前面已經分析過,如果零售商向供應商申報了一個銷售成本信息,而真實信息為,
在上式中,對于一項,始終小于0,所以當,該項大于0;當,該項小于0。如果令w為的某個函數,使得,那么零售商在謊報信息下的期望利潤最大值將在cr處出現。此時:
令上式等于0,得到一個關于w和的一階線性微分方程,根據求根通解公式,將w和直接代入公式,最終方程通解化簡為:
(其中C為任意常數),零售商只有誠實申報銷售成本信息,才能獲得最大期望收益。為區別起見,將對稱信息下的w值另名為w0,那么只需滿足:,供應商將會采用此參數折扣契約,其中C值由供應商和零售商協商決定,其值大小取決于雙方的談判力量。據此可以認為,通過對可變參數的重新設計,真正實現了信息共享與供應鏈完美協調的雙重效果。
參考文獻:
[1]Baron D, M yerson R. Regulating a monopolist with unknown costs [J]. Econometrica,1982,50 (4):911-930
[2]Albert Y Ha. Supplier-buyer cont ract ing: Asymmetric cost information and cutoff level policy for buyer participation [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2001,48(1).41-64
[3]索寒生,金以慧.非對稱信息下供需鏈企業間的回購策略分析[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3,9(9):745-749.
[4]索寒生,金以慧.非對稱信息下供需鏈中供應商的回購策略分析[J].控制與決策.2004,19(3):3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