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商業通用語言的會計及會計工作,在整個經濟運行和經濟管理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在中國的鄭百文、銀廣夏事件后,中國會計也面臨誠信危機。會計誠信問題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基于此,本文嘗試對會計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 誠信危機 利益驅動 違規成本 監管
“立信,乃會計之本”,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誠信不僅是一種資源而且與重大利益相關。守信者會得到利益,而失信者必將付出代價。例如一些會計師事務所誠信度高,競爭力就強,并以此獲得了較大的經濟利益。而還有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由于陷入了信用危機,并且受到了相關制裁或被迫終止其營業資格。對執業會計師來說,誠信有助于他們開拓業務,占有市場,也可以使客戶增多,擴大實力,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獲得利益。在如今市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誠信既是會計行業生存的重要前提,又是會計行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基于此,本文嘗試對會計誠信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對策進行分析。
一、會計誠信危機的原因分析
關于會計誠信危機問題的原因業國內外學者論述的較多,本文多數觀點所談到的是誠信危機產生的表面原因,沒能深刻揭示其深刻原因。對于會計誠信危機在世界范圍內爆發的深刻原因,本文認為有以下兩點是最值得關注的:
首先,最本質的原因是巨額利潤驅動。中國有句古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高額利益高層董事們不惜鋌而走險,導演一出又一出的造假案;為了豐厚回報或保住飯碗,會計人員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造假;為了令人心動的回扣監管人員摒棄良知,對造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其監管的嚴重缺失,沒有起到應該有的作用,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信。我們不難發現,造假的預期收益遠遠大于預期成本。對于造假者而言,只要有利潤空間存在,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沖動。
其次,違規成本低是虛假會計信息能夠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會計信息作假后被批露的概率較小,這就使得造假者層出不窮。我們知道,我國的證券市場存在著監管體系薄弱,監管手段落后,監管人員不足的現象,但是上市公司卻越來越多,公告的會計信息也越來越多,其中虛假信息占有相當的比例。據初略統計,“過去10年因會計造假被中國證監會發現并處罰的上市公司可能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過去10年正式對外提供的年度會計報表、半年度會計報表、驗資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盈利預測報告,以及募股資金使用情況說明等等財務資料不下10000份。”從上一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圍繞著公司會計信息造假,涉及到很多單位和人員,有些本來是執法者,但不認真執法,反而與公司串通一氣,合伙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有隱蔽性,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即使被披露出來,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迄今為止,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處分手段來打擊上市公司的會計造假,很少對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
二、解決會計誠信危機的對策措施
擒賊先擒王,治標更要治本。解決會計誠信危機問題也應該從源頭入手,即要從根本上采取必要措施使造假成本高于造假的收益。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任何一個理性人是不會花大成本去做小收益的事情的。在此,本文認為,治理的手段要雙管齊下,即法律管制和道德管教雙管并重,其中以法律管制為主,治理的方式從事后查處為主轉向事前預防和事后查處相結合,并逐步過度到以事前預防為主。
首先,加強外部監管,并建立信用制度。在外部監管方面,中國的審計監督和市場監管還都不完善,所以必須從法律上對審計行為做出規定。比如,為了防止公司與會計事務所互相勾結,可以要求會計事務所內部對某一公司的審計小組定期輪崗; 單個小組不能建立與客戶過于密切的關系,原則上還可以要求公司相鄰年度的審計報告不能由同一事務所出具。另外,在市場監管上,我國證交所的檢查多數依托于既存審計信息,缺少主動尋找違規事實的措施。對此,我們可以制定相關法律,規定證交所可以借助于一個獨立的審計機構,主動定期抽查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該審計機構必須是與被審計公司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單位,它只對證交所負責。這樣的再次審查監督,對規范上市公司運作和防范違法違規的產生將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建立以注冊會計師“個人信用制度”為基礎的規范的會計服務市場信用體系。實行這一制度,能夠記載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基本信息、政府有關部門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處罰、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客戶反映等情況,并通過適當的渠道進行披露,以約束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的失信行為。目前,上海、深圳的注冊會計師協會已開始建立行業信用制度檔案,中注協也起草了《行業誠信檔案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完備可行的信用制度可使講誠信的會計師及事務所受到社會的尊重,得到應有的回報;可使失信的會計師及事務所承擔其行為失信造成的成本,受輿論的譴責,付出經濟上的代價。
其次,完善會計準則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及信息披露的規范體系由兩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公司法》、《證券法》、《會計法》,以及《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第二個層次則是由財政部制定的會計制度及會計準則、證監會制定的《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批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等規定。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和創新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衍生工具將不可避免走上舞臺,為防止公司通過復雜的金融工具交易逃避監管,應當抓緊對金融工具的研究,制定相應的會計準則以及披露準則,規范公司行為。另外,財務報表信息披露的內容也應該加以改進,建議增加一些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盈利情況的內容。例如,在披露的年度報表中增加當年職工的工資發放情況;稅務機關出具的表明公司當年實際繳納所得稅的證明; 主辦銀行出具的表明公司業務往來的現金流量證明等。
再次,從立法上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監管。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制約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一是監事會職權范圍小,監督不力。我國的公司普遍采用的治理結構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位一體的模式。監事會是獨立的監督機關,但是在發現違法違章行為時,法律并沒有規定它是否有權進行處置,對于它可以采取何種措施對違法行為進行糾正也沒有規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完善了監事會的職能,比如,第六十三條規定:“監事會發現董事、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存在違反法律、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行為,可以向董事會、股東大會反映,也可以直接向證券監管機構及其他有關部門報告。”但筆者認為,要想發揮切實的監督作用,還必須增加它的職權范圍。比如,改革現有的監事會于董事會并行的結構為監事會作為董事會的上位機關這一模式,并且監事會有權選任和聘解董事。二是“一股獨大”問題。由于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在人員、資產、財務方面分離不徹底,上市公司決策權過多集中于控股股東,致使發生內幕交易、操縱股市、轉移資產等問題。控股股東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虛假信息,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對此,要通過持股結構的調整,分散大股東的股權,同時建立健全獨立董事制度,增強董事內部制約機制。
最后,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我國目前已基本建立起針對會計舞弊犯罪的法律體系,分別在《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等法律中對會計舞弊進行了規定。但是面對不斷變化、不斷創新、復雜程度越來越高的資本市場,法律總是顯得滯后。為適應市場出現的新情況,必須不斷出臺新的規范,強化有關法律制裁。比如,引入民事賠償制度和相應的民事訴訟制度。關于這方面在2002年12月26日我國通過的《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已于2003年2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審理證券民事賠償案件適用法律的第一個系統性司法解釋。凡在證券發行或交易過程中,存在對重大事件做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其證券上市推薦人和控股股東等實際控制人完全有可能成為被告。正如ST嘉寶虛假陳述糾紛案是在2003年施行的新司法解釋的首次實踐案例,共賠付61973.66元(包括投資差額損失,印花稅、傭金及相關的費用),賠付率32.28%。
參考文獻:
[1]王峰:會計誠信問題探析.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6(27)
[2]仲曉燕:論如何提高會計誠信.科技資訊,2006(28)
[3]王建軍:簡論我國會計誠信研究.中國科技信息,2006(19)
[4]王曉清:會計誠信與監管.引進與咨詢,2006(9)
[5]任春蓮:關于重塑我國會計誠信的思考.決策探索,2006(08A)
[6]王凡青:淺析如何提高會計誠信.商場現代化,2006(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