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臺海經濟圈將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經濟圈之后的第四大經濟圈,溫州作為核心城市之一對臺海經濟圈的構建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闡述了溫州市在臺海經濟圈中的功能作用與地位,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提出了溫州應對臺海經濟圈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 臺海經濟圈 作用地位 溫州 發展對策
一、中國三大經濟圈與臺海經濟圈的形成
中國發展比較成型的三大經濟圈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和京津冀經濟圈。這三大經濟圈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總量的40%,利用外資約占80%,出口貿易額約占70%,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三大經濟圈作為我國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構成了我國從南到北的經濟密集發展地帶,并日益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京津冀經濟圈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圈之間,山東半島城市群正在逐步崛起,起到了連接兩大經濟圈的作用,彌補了兩大經濟圈對這一地區輻射的不足;但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圈之間的相對經濟低谷區域,由于以廈漳泉為中心的閩南三角地區經濟總量偏低而難以獨立承擔連接兩大經濟圈和填平區域經濟低谷的重任,要實現我國最強的兩大經濟圈的南北順利對接和最大限度地發揮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帶動作用,迫切需要在此二者之間再建立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經濟實體,以銜接珠三角的北展與長三角的南擴,其目標是構筑我國完整的和相對均質的東部沿海經濟發展帶,以更好地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海峽兩岸由于緊密的地緣關系、經貿合作關系、強經濟互補性、依存性、兩岸關系緩和、國際產業轉移以及兩岸同是WTO成員等多方因素的促成與推動,地理上包括福建省、臺灣省、浙南溫臺(州)地區、粵東潮汕地區以及贛東上饒、鷹潭等地區的臺海經濟圈正在加速形成,該經濟圈作為極具潛力的發展極,正是滿足上述要求的經濟實體,它對彌補兩大圈域間的相對經濟低谷與薄弱環節和推動形成中國東部沿海均衡經濟發展地帶具有重大意義。
二、溫州在臺海經濟圈中的功能與地位
1.溫州是臺海經濟圈的核心城市之一
臺海經濟圈由于地理和兩岸經濟發展因素,客觀上可分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東岸經濟區兩個部分。作為臺商投資比較集中的福建省已提出在其沿海地區建立海峽西岸經濟區,其中心城市由省內廈門、泉州、漳州、福州等城市組成,但是這種意義上的西岸經濟區與對岸的東岸經濟區(臺灣)的經濟實力相去甚遠(目前福建省的經濟總量大約只有臺灣的四分之一),東強西弱的懸殊經濟力量對比不利于海峽兩岸經濟的正常交往和良性互動,其主要原因是其中心城市力量弱小所致,尚不能構成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東岸經濟區對等部分的能力支撐。因此客觀上需要拓寬西岸經濟區的空間范圍,將周邊經濟聯系較為緊密、具有相當實力的城市納入其中心城市系列。浙江溫州因其在福建、浙南和粵東區域范圍內居第三大城市(人口與經濟總量),加之其體制靈活、重商氛圍、充滿活力的優勢,而顯然應成為臺海經濟圈西岸部分的核心支撐城市之一。當然,此外如浙南臺州、粵東潮州、汕頭等城市也應成為其各具功能的中心城市。
2.發揮樞紐港優勢,為臺海經濟圈經貿交流建立便捷通道
溫州港是全國20個樞紐港之一,其海港河港兼具,尤其是目前正在興建的狀元岙深水海港更具潛力,完全可以發展成為西岸經濟區最重要的出??诤团_海經濟圈經貿交流的便捷通道。溫州通過港口把臺海經濟圈與國內各大經濟區和世界各地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好地充當經濟圈對內對外的“橋頭堡”和樞紐作用。
3.產業吸納與傳遞功能
從動態比較利益來看,依據近年來臺商投資大陸的產業類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島內衰退部門,到大陸投資蓬勃發展,包括皮革及制品制造業、雜項制品業、成衣服飾業、食品飲料業、造紙及印刷業、紡織業、塑膠制品業等;第二類是島內成長部門,到大陸投資亦呈穩定增長,包括電子及電器產品制造業、精密器械業、基本金屬及其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制造業等;第三類是新興部門,發展潛力大,包括通訊科技業、醫藥科技業、生物工程業、軟件業等,這些產業對大陸投資處升溫階段。對照目前溫州擁有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如工業電器、鞋革、服裝、化工、塑料制品、食品、煙具、眼鏡、汽摩配等,正在大力發展或待發展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如新型材料、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石化、能源、環保等產業,可以看出溫州與臺灣處于經濟發展的兩個不同梯次階段,互補性很強,而且溫州目前的發展狀況完全具備吸納和傳遞臺灣投資和轉移產業的能力。因此,在臺海經濟圈的構建及兩岸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溫州充當產業吸納和傳遞功能的角色是其應有職能。
三、溫州應對臺海經濟圈的發展對策
1.建立對臺貿易區,加強溫臺(灣)經濟合作
溫州與臺灣兩地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地相鄰、語相通、習相似,兩地民間往來由來已久,目前臺商在溫州投資的項目有數百項,總投資數億美元,溫臺(灣)經貿合作已具有一定基礎。溫州應抓住WTO和臺海經濟圈促進臺灣產業、投資向祖國大陸轉移的機遇,積極申請設立對臺貿易區(先期可考慮狀元岙深水港區范圍),加強溫臺(灣)經貿合作,探索溫臺(灣)合作新項目,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揚長避短,達到經濟互促互惠共榮的發展目的。
2.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拓展經濟腹地與市場空間
為提升溫州在臺海經濟圈中的經濟能量和在臺海經濟圈中發揮更主動的經濟中心作用,溫州必須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向北加強與滬杭甬的合作,積極接受長三角的發展輻射并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往南加強與閩東、閩南的福廈泉漳的交流,西進爭取對贛東地區的吸引,努力形成以溫州、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鷹潭、上饒等為中心的空間經濟協作區域。通過建立經濟協作區,聯合拓展旅游市場、物資協作、多邊投資和科技交流等方面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互融互進,形成溫州與周邊地區的緊密經濟聯系,拓展溫州的經濟腹地和市場空間。這是溫州提升其在臺海經濟圈中地位與作用,增強其與海峽東岸經濟對接與互動能力的必要和有效途徑。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溫州在臺海經濟圈中的區域協作水平
在現代工業文明社會中,現代服務業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提高溫州在臺海經濟圈中與各核心城市尤其東岸城市的區域協作水平的重要舉措,也是溫州在新一輪全球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機遇中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溫州發展現代服務業,要立足于服務整個臺海經濟圈,充分利用其現有基礎和優勢,緊密結合臺海經濟圈域內現代制造業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打造區域性服務中心,實現共同繁榮的“雙贏”和“多贏”。一方面,要加快引進境外服務貿易投資溫州,快速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另方面,以臺海經濟圈的發展需求為導向,做好科技研發、港口物流、商貿會展、金融保險、法律會計等方面的銜接服務。如可以借助優勢產業和舉辦世溫會、輕博會的成功基礎大力發展各種相關專業型會展,憑借國際輕工城戰略和優勢構建我國最大的輕工產品貿易口岸,等。再方面,充分利用溫州的知名旅游資源和眾多名牌資源的磁引作用,加強溫州與周邊地區和臺灣的旅游合作,通過會展、商務活動和合理的觀光休閑旅游線路組織等途徑,努力使溫州成為臺海旅游經濟圈的重要一環。
4.通過疏通開放通道,為臺海經濟圈提供海空港口
溫州港作為大陸主樞紐港之一,是海峽西岸廣大區域重要的出???,溫州港與海峽西岸的各大港口一起將臺海經濟圈與我國各大經濟區域和世界各地緊密地聯系起來。溫州可以在臺海經濟圈西岸區域更好地充當對外開放“橋頭堡”和樞紐作用,實現以開放帶動發展。下一步,溫州要與周邊地區共同努力,進一步縮小與周邊和中心城市的時間距離,暢通對外聯系。一是建設連接通道,加快溫福、甬溫鐵路的建設步伐,完善與金溫、溫福、甬溫鐵路及杭溫、溫臺(州)等高速公路的連接配套路段及相關設施,推進溫州與臺海經濟圈西岸的通道暢通。二是加強深水海港與航道建設,加快建設半島工程促其早日進入正常服務期,加快以狀元岙為中心的深水海港的建設以盡快形成航運規模,加快進港鐵路和深水港航道的建設與疏通,推進港區配套和集疏運體系的完善。三是如果溫州新機場落戶半島工程,應按現代化國際機場標準進行建設,以適應今后頻繁國際交往與運輸的需要。四是增強輻射能力,爭取增辟通達國內外的海上航線和空中航線,形成通達各大洲主要港口的集裝箱航運網絡,完善公路、鐵路快速交通網絡,推動海空多式聯運和轉關運輸。五是加快信息化建設,優化作業流程,強化配套服務,延伸平臺業務,實現向國際性中轉港的角色轉換。
5.建設交流合作基地,促進溫臺(灣)經貿融合
溫州作為我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要用足用好用活國家賦予的政策,推動與臺灣兩地的交流合作。一是促進溫臺(灣)產業對接,主動跟蹤對岸經濟政策走向,采取適合措施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系。依托已有的臺商投資,以商招商,承接臺灣新一輪產業轉移,大力吸引臺灣有實力的跨國公司、上市公司來溫投資。爭取中央支持,嘗試在特定區域(比如洞頭狀元岙深水港區)實行對臺自由貿易政策,吸引更多臺灣資金、技術的投入,促進溫臺(灣)產業優勢互補與交流協作。率先對臺開放服務貿易領域,促進貿易、金融、法律、會計、旅游、會展等領域的合作,在此基礎上深化第二產業寬領域、多層次的合作。二是擴大溫臺(灣)民間往來,發揮涉臺團體和商業協會等民間組織作用,采取務實靈活的方式,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傳媒等方面,擴大雙向交流。在目前臺海形勢下,爭取建立小范圍的溫臺(灣)直航線路和業務,拓展兩岸客貨運輸新模式,提升對臺航運地位。
6.大力發展港口經濟,把溫州發展成大陸對臺航運基地之一
溫州能否成為臺海經濟圈的重要發展極,溫臺(灣)經貿關系能否順利拓展,相當程度取決于溫州的港口經濟發展狀況。在兩岸尚未全面開通直航的情況下,溫州要大力建設港口和發展港口經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優勢和條件,把溫州發展成為大陸對臺航運的基地之一。溫州目前已具備較好的口岸航運基礎,溫州是中國20個主樞紐港之一,2006年吞吐量達到3900多萬噸,國際集裝箱28.2萬TEU,且逐年以較快增速增長。狀元岙深水港建成后,吞吐能力達400萬TEU,貨物吞吐能力達5000萬噸以上。空港年吞吐量可達近100萬人次。為了盡快建成對臺航運重要基地,應盡力爭取到溫州港與臺灣間的小范圍直航通道試點,溫州除了積極擴大攬貨渠道、增加溫臺(灣)通航的貨源外,要進一步加快溫州深水港口軟硬設施的建設,努力使溫州的經濟腹地向長三角、福建、江西等地拓展,使溫州成為臺海經貿交往、人員往來和貨物流通的集散地。在此過程中,可以大力爭取臺資力量發展溫州港口經濟。其中主要應做好三大工作,一是大力吸引臺資來溫從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由于島內產業轉移和結構轉型,今后一段時期大量島內資金外流,溫州應抓住時機,采取有力措施引導臺商做這方面的投資。二是加強溫臺(灣)兩地港口業的交流,提高溫州港口管理與服務水平。臺灣港口經濟發達,港口眾多,擁有像高雄、基隆這樣的世界著名大港,溫州可資地理之便利,加強與基隆、高雄港口的交流與學習,借鑒其管理經驗,提高港口管理效率。三是引進臺資發展港口企業。港務、運輸、物流、維修、倉儲等是港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州可根據臺灣經濟的特點,引進臺灣遠洋運輸及物流倉儲業等,運行臺資企業租賃碼頭,允許臺商開展船代、貨代等各種運輸業務,以吸引臺資在溫設立通航據點。在拓展溫臺(灣)直航業務的同時,加快溫州港口經濟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