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對傳統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反思的結果。遼寧是一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環境歷史欠賬較多,曾經以拼資源、拼能源的方式換得經濟的增長。在這種經濟增長方式下,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性約束日漸顯露。全省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0%左右。為實現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遼寧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遼河治理,碧海行動計劃,城市環境整治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功的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走出了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高的集約型發展道路。
[關鍵詞] 生態文明 建設 老工業基地 振興
200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和1000億元兩大關口。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了生態環境。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技術進步等措施。污染物排放的兩個重要指標,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則首次出現雙下降,呈現歷史性“拐點”;全省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年以來首次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率超過同期計劃,在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之間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
一、“誰受益、誰補償”實施生態補償政策
長期以來,遼寧東部山區因為生態保護的原因,經濟發展受到限制,但卻為沈陽、撫順等特大城市的供水做出了重要貢獻。按“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從2008年起,遼寧省政府開始對東部地區實施生態財政補償政策。在遼寧省東部地區水源涵養林建設重點區域內,選擇符合有林地面積100萬畝以上、天然林面積50萬畝以上和大型水庫所在地三個條件之一的縣作為生態補償對象。按照上述條件衡量,岫巖縣、新賓縣、桓仁縣等16個縣區被列入補償范圍。補償突出重點區域,在東部地區水資源涵養基地范圍內,以森林資源面積和保護大型水庫水質為主要依據,合理劃定重點區域,作為實施生態補償的范圍。根據與生態效益密切相關的因素,選擇客觀公正、易于計算的森林資源指標,作為實施生態補償的測算因素,同時根據省財力狀況,合理確定生態補償資金額度。省對東部地區的生態補償以縣為測算單位,并將生態補償資金直補到縣,增加其可支配財力,重點保證鄉鎮政權有效運轉。并通過明晰所有權、開放建設權、搞好經營權,鼓勵國內外投資者以各種形式參與生態建設。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二、啟動生態省建設,確定長期發展目標
2007年,遼寧正式啟動了生態省建設,并被列入全國生態省建設試點省。計劃用20年時間,分三個階段,通過建設生態經濟、資源支撐、環境安全、自然生態、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六大體系,實施綠色創建、生態產業、生態保護、綜合整治、環境建設五大工程,依靠建立和完善管理機制、監管機制、投入機制、創新機制、參與機制五項機制,完成生態省建設任務。提出了由29項指標構成的生態省建設指標體系,除國家指定的22項指標外,特別增加了單位GDP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兩項經濟發展類指標。已有沈陽、遼陽等20多個市(縣),啟動了生態市(縣)建設,鞍山、撫順、盤錦、桓仁等市(縣)正著手生態市(縣)規劃編制工作。2007年,遼寧提高了萬元GDP能耗及降低率這項指標在年度考核體系中的檔次和權重,將萬元GDP能耗考核權重由7%提高到10%,僅次于就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省市兩級用于節能的專項資金超過1億元。
三、堅持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遼寧城市環境污染的重災區,并為此付出了高昂的發展成本和環境代價。如今,遼寧正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做法,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區域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區域污染治理步伐,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轉變經濟增長主式,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統一。并提出今后5年,人均生產總值要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的增長必然意味著對能源、資源需求的增長,同時也意味著污染排放的增長。而遼寧卻提出了萬元生產總值耗下降20%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的環保目標。
遼寧是全國惟一的一個循環經濟試點省,為實現生產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共贏,就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7年,沈陽、大連、撫順等城市,紛紛開展了優化城市產業布局行動計劃。在撫順市,結合中油撫順石化公司實施百萬噸乙烯技術改造工程,將石油一廠等污染企業遷出市中心。遼陽市開展了以環境優化產業結構的專項行動,嚴厲查處小鋼鐵等落后產能。
四、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協調發展
生態環境是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發展的重要條件。當前,遼寧正處在全面振興和沿海開發開放的關鍵時期,“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正在火熱進行,“遼中南城市群”迅速崛起,沈撫同城化建設正在實施,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在生態優先的理念下進一步加以落實和推進。樹立“生態環境既是資源也是資本”的價值觀和“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理念,用行動來實踐科學發展觀。 遼寧還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因為不同的產業結構對資源利用和環境影響十分巨大。例如,我國重化工業的能源消耗水平遠遠高于其他產業。1994年至2003年,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平均為1.65噸標準煤,重化工業為8.3噸標準煤/萬元。而服務業,萬元GDP能耗水平低于1噸標準煤。
借生態建設之機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選擇更先進的生產方式,使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對不符合遼寧城市功能定位的產業,如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限制其發展。2007年,沈陽市鐵西、渾南地區把綠色招商、生態招商、產業鏈招商作為提升產業層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鐵西區,招商有“三道門檻”:環保不達標的項目“一票否決”;水、電、氣等資源消耗大的項目限制進入;限制國家即將淘汰產業進入,鼓勵電子、汽車、新能源等高新項目落戶。堅決不上垃圾項目、污染項目,從根本上消除了污染源,環保門檻的提高并沒有影響經濟效益的增長。鐵西區通過資產重組、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相繼引進了中復連眾、丹東曙光及韓國現代重工、德國林德等大項目,培育了鑄鍛、儀器儀表等20大基礎產業集群。生態建設還帶動了許多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遼寧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而在傾力打造資源節約型企業的遼河油田,一年節能、節水、節地的效益就已突破億元。到2007年底,沈陽市人均綠地達到12平方米,拔掉煙囪5000多根,在不久前發布的國內首個環保指數——“環保民生指數”沈陽市的環保滿意度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2位。
五、采取多種措施,實現減排目標
遼寧是老工業基地,重化工業比重大,污染負荷比較重。國家給遼寧省的任務,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期末削減12%,化學需氧量削減12.9%,考慮經濟增長因素,實際削減比例將會達到50%,污染減排形勢十分嚴峻。一方面,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縣域經濟要加快發展;另一方面,遼寧省減排的指標額度相對較大。在困難在壓力面前,遼寧還把節能減排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多措并舉強勢推進污染減排。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從“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創建一批“零排放”企業,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節能減排準入門檻,為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創造空間,特別是在建設國家新型產業基地和“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進程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治理,切實提高對水、土地、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綜合開發水平,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要加強科技創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石化、冶金、機械裝備等重點產業向集約化、高級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發展,不斷提高資源持續利用水平,解決好發展中的資源瓶頸制約問題。
2007年遼寧省啟動了重點流域、行業環境整治3年行動計劃,通過在17個區域,7個行業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改善重點流域、區域環境質量。2007年以來,全省共實施重大污染治理工程130項,大氣治理工程258項,分別削減COD8.26萬噸、SO210.51萬噸,城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總投入達70多億元,使得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方式,是遼寧污染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實現污染減排目標,根本途徑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持把產業結構調整與推進節能減排結合起來,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改造并舉,確保在多還舊賬的同時不欠新賬。遼寧省從控制增量入手推進污染減排,對新上項目執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堅持把總量審核和實施清潔生產作為前置條件,對未明確總量替代方案和未取得總量確認意見的,對沒有采用國內先進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嚴格控制水泥、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上項目,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嚴格產業政策。2007年,遼寧還頻施環保重拳。依法關閉小火電機組50萬千瓦,關停小鋼鐵452家、小水泥30家、小碳素17家;啟動了全省造紙、印染、糖醛行業整治工作,關停造紙企業177家,停產治理印染企業20家,減排COD近5000噸。在17個重點區域、7個重點行業共實施減排工程380多項。通過以上措施,2007年,遼寧全省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6天,同比增加6天,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針對環?;A設施薄弱、面源污染突出、工業污染加劇等農村環境問題,遼寧全力推進“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環境安全保障。到2007年末,遼寧已經建成40個環境優美鄉鎮、400個環境優美村,涌現了長海縣獐子島鎮、海城市王家堡村等一批農村生態建設先進典型。在環境優美村,人們過上了這樣的生活:“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要求”、“農戶衛生廁所普及率70%以上,村內無污水溝、臭水塘”、“農戶生活垃圾定點存放率80%以上”。
六、創新生態管理,強化監督機制
創新管理機制是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為保障建設工作順利開展,遼寧省成立了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通過建立和完善科學化的領導機制、法制化的監管機制、多元化的投入機制、自主化的創新機制、社會化的參與機制,來保障綠色創建、生態產業、生態保護、綜合整治和環境建設五大工程的順利實施。建立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受損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生態有價的理念,逐步形成“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生態保護格局。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明確資源開發單位、法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提高環境政策的社會經濟效率。進一步強化對企業資源消耗、污染排放情況的監督,依托科技進步,實施專業監控、在線監控、全程監控,堅決杜絕企業超標排放行為,通過嚴格監管,督促整改,使節能減排、保護生態成為每個企事業單位、機關、學校的自覺行動。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特別是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和各類群眾性環保組織作用,采用普及生態知識、樹立典型、主題活動等形式倡導崇尚文明,愛護生態的社會價值觀、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形成人人關心、愛護、監督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和熱愛家鄉的極大熱情。并通過不斷機制創新和制度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皮樹義張毅崔鵬:科學發展強遼寧(高舉旗幟,科學發展,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N].人民日報,2007年2月29日
[2]譚怡:遼寧生態建設亮點頻現,有力邁向生態省[N].遼寧日報,2007年9月19日
[3]董麗新吳長利等:推進遼寧生態省建設對策初探[J].環境保護,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