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能源供求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能源安全成了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中之重。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著力于對內管理能源需求并開發替代能源,對外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這些措施對于能源安全問題凸顯的中國具有很強的借鑒功能。
[關鍵詞] 歐盟 中國 能源安全戰略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進入到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一方面,經濟發展的各種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及其加速階段,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資源矛盾突出暴露時期,“瓶頸”約束加劇,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喪失發展機遇,導致經濟增長的徘徊不前。因此,能源安全是保障中國發展利益的關鍵。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能源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能源問題,也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對外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經濟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的多層次的戰略和策略問題。伊拉克戰爭以后,新一輪的世界能源資源爭奪愈演愈烈,各國都在迅速調整自己的能源戰略和策略以確保能源安全。本文分析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并以其為鑒,對我國如何制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能源安全戰略進行深入探討。
一
歐盟是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能源消耗大戶,其消費量占世界能源總消費量的14%~15%,并呈增長趨勢。歐洲能源自產能力有限,而且北海油田正在萎縮。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及內部供應的逐漸減少,使得歐盟能源對外依存程度不斷加大。歐盟能源署認為,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歐盟能源對外依存度將從現在的50%上升到2020年的70%甚至更多。為了及時制定政策、法規和指令性文件以指導各成員國的能源安全措施,從2000年《歐盟能源供應安全綠皮書》開始,歐盟逐年發表能源政策綠皮書。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的連續出臺,標志著歐盟對能源安全和整體能源政策的重視。總體看來,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包括兩個密切相關的方面:關于能源需求的對內能源戰略,以及關于能源供給的對外能源戰略。
1.歐盟的對內能源戰略
(1)完善歐洲能源內部市場和統一內部標準,這是歐盟對內能源戰略的核心。在石油供應危機的壓力下,歐盟各成員國認識到,尋求高度的石油供應安全,必須保持內部團結,實行統一的內部市場規則和競爭規則。歐盟建立并不斷修訂有關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的歐盟法律,建立歐洲能源供應觀察站,提供歐盟能源供應安全的透明度。2003年發生歐洲大規模停電事件后,歐盟開始建立統一的歐洲輸電網絡,包括統一的歐洲電網標準、調節機制和歐洲能源網絡中心,并建立正式的歐洲輸電系統運營商小組,增加輸電系統運營商之間的協作,推動互相連接。
(2)開發替代能源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歐盟強調開發自己有競爭力的多樣化的能源,其目標是到2030年將能源對外依存度保持在7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達到12%,同時力爭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環保標準。歐盟利用強大的科技能力開發風力、光熱、地熱發電和現代化生物質能技術裝備的制造能力,目前歐盟綠色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市場容量約占全球市場的35%左右,其中的風力、光熱、地熱發電等超過總量的45%。核能為歐盟提供的電力超過三分之一。
(3)強化管理措施,提高能效。歐盟為實現能源安全戰略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不計其數,像發展清潔能源,開發再生能源,啟動前沿性研究,制定能源安全標準,這些措施都必須是政府行為。為了長遠的能源安全戰略,歐盟在推動再生能源及諸如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的開發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除了投資以外,歐盟還實行獎勵措施,啟動公共和私營的合作項目,設立了31種獎項,獎勵了700多個項目、127項合作。歐洲理事會曾撥款4.8億歐元,用于歐洲原子能框架計劃,并考察如何更好地保障歐盟內部核能的高度安全,以及核裂變、核廢料處理等技術性問題。
2.歐盟對外能源戰略
歐盟對外能源的戰略目標,是在世界上尋找價格最穩定、運輸最便宜、供應量穩定增長的能源,同時盡量使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目前,歐盟進口石油中大約40%來自中東海灣地區,而48%的進口石油和96%的進口天然氣則來自前蘇聯地區和北非。伊拉克戰爭以來,隨著中東局勢的持續不穩定,很自然地,歐盟在要求重新審視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的同時,將發展與臨近能源出口國(俄羅斯及中亞五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視為其能源外交的重心。
俄羅斯是歐盟天然氣出口第一大國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國。歐俄能源對話始于2000年10月,雙方通過對話確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如建立北歐天然氣管道,在莫斯科建立能源技術中心等。2004年1月,俄羅斯與擴大后的歐盟之間又啟動了核材料貿易談判,并就完善海上石油運輸安全標準開展合作。2006年能源綠皮書建議成立“歐洲能源供應觀察機構”來監控歐洲的能源市場,并強調:俄羅斯是歐盟重要的能源供應國,與俄羅斯建立更加緊密的雙邊關系被定義為“一個巨大的飛躍”;其中首要是建立歐盟和俄羅斯的能源條款,同時爭取能與俄羅斯達成能源特許條款和運輸條約。
中亞環里海地區也是歐盟建造跨國能源大市場的戰略重心之一。中亞被稱為“冷戰時代封存下來的寶貴財富”。在歐盟的各種研究報告和文件中都多次提到“中部歐亞”(Central Eurasia)這個概念,在歐盟能源安全的遠景戰略規劃中,環里海5國、南高加索地區及伊朗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面臨日益嚴峻的能源短缺問題,歐盟的能源危機意識非常強烈,對能源的管理措施和法令日益系統化。第二,歐盟非常重視發展能源工業、新能源和節能技術,采取“開發與節能并重”的思路;第三,歐盟非常關注對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尤其著力于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
二
同歐盟相比,中國的能源消費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長很快,但危機意識不強,戰略石油儲備不足。2001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3.2億tce,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約占世界總量的9.2%。消費量的迅速增長導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增長,預計2010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50%。對于石油進口大國而言,建立戰略能源儲備是抵抗石油危機,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但是,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嚴重不足。
第二,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導致環境問題的突出。由于受能源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中國形成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2001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為:煤炭67%,石油23.6%,天然氣2.5%。煤炭不僅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而且煤炭轉換為電力或其他液態及氣體能源的比例也很低,終端能源消費中直接燒煤的比重偏高。而歐盟的能源需求結構中,石油占41%,天然氣占23%,煤(硬煤、褐煤和泥煤)占15%,核能占16%,可再生能源占6%。
第三,在能源消費部門構成中,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能源消費量居主導地位,而且單位產品能耗高。從能源消耗強度看,我國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和能耗強度最大,工業能源消費強度在第二產業中最大,而且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針對我國能源消費特點及能源安全現狀,參考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我國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能源安全戰略。
1.在對內能源戰略中,重點應該是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第一,調整產業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根據2004年國家發改委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顯示,2000年按當時匯率計算的每百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我國為1274噸標準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分別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因此,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資源和環境依托性產業的比重,特別是高能耗的重工業比重,對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強化政府管理職能,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開發新能源及利用再生能源。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比例過高、油氣比例過低,新能源比例更低,這造成大氣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我國應著力發展潔凈、高效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如天然氣、水電、核電、風能、氫能等,而這些能源的使用在我國也具有可行性。
第三,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從歐盟的能源政策中可以看到,歐盟非常重視能源的儲備及儲備信息的透明度問題。我國石油儲備的目標為:2010年保有45天的凈進口量,相當為1500萬噸原油儲備。2020年保有60天凈進口量,相當于3500萬噸原油儲備。在建設儲備基地時,應以保障國家安全為主,國家投資為主,以平抑價格波動為輔。
2.在對外能源戰略中,我國應加強能源來源多樣化,同時加強與國際能源合作,增加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發言權
第一,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中國進口石油大多來至于中東地區,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為56%。而中東地區局勢的不穩定造成石油價格大幅上漲,這對我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應效法歐盟,在致力于能源資源多樣化的同時,加強能源進口來源多樣化。在與中東地區產油國保持良好關系的前提下,進一步尋找多元化的石油供給渠道,比如說中亞和非洲。
第二,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增加我國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發言權。由于擁有龐大的現實和潛在購買力,中國與全球和區域性國際能源組織幾乎都有合作關系。但中國所參與的國際能源組織,往往是協調型或對話型的。因此,所有這些合作關系,僅局限于一般性和對話性,實質性的合作并不多。在同盟型和協作型國際組織中,還沒有中國的身影。因此,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在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比重上還不到0.1%。中國可以考慮在現有的國際組織中,特別是中國參與的組織中,推動創建國際能源合作的政治框架。如果時機成熟,中國應當聯合某些發展中的能源消費大國,創建更加有利于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組織。
此外,由于我國對外采購管理體制的缺陷和期貨市場不健全,存在多家采購、內部競爭和互相抬價等現象,因此我國只能被動承受國際石油價格,并沒有享受世界第二大石油買家這一市場地位。我國應充分發揮石油消費的需求優
勢,積極融入全球石油定價體系,在國際貿易中不斷消除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崔民選:2006中國能源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6
[1]秦宣仁.國際大環境及大國能源外加運籌[J].國際石油經濟,2004,(1)
[3]袁瑾:歐盟《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確保能源供應安全[N].第一財經日報,2006-03-10
[4]孫健:歐盟依法實施能源發展戰略[N].經濟日報,2006-08-03
[5]高世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能源領域合作潛力分析[J].中國能源,2003,(2)
[6]姜鑫民周大地.歐盟:能源嚴重依賴進口[J].望,2004,(15)
[7]《人民郵電》報信息化調研能源課題組.信息化為能源高效開發加油—對我國能源資源生產開發領域信息化應用需求的調查分析[N].人民郵電,2006-05-31
[8]劉君:四大能源問題挑戰中國[J].中國國情國力,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