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雪凝災害期間發生的典型社會現象,根據市場、政府和社群的反應和救助,考量了市場、政府和社群在非常時期的功能。論證了有治理的市場、政府和社群不可或缺。用實證方式提示:市場、政府和社群治理的互補結構制度有希望調動人們多樣、特異的能力和動機來解決社會生活方面的難題,凸現制度能夠影響經濟交易各個方面,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 雪凝災害 市場、政府和社群治理 不可或缺 互補結構
關于這三種制度當中哪一種制度有可能更具效率的問題,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究竟在哪一種制度中能夠期望現有的知識得到最為充分的運用;然而,我們究竟在哪一種制度中能夠期望現有的知識得到最為充分的運用這個問題,則又取決于我們在下述兩種做法中采取何種做法才更可能取得成功:一是提把所有應當加以運用的但最初卻由很多不同的個人分散掌握的知識交由某個中央權力機構去處理;二是把個人為了使自己的計劃得以與其他人的計劃相應和那種相關的額外知識都傳輸給這些個人。
——F.A.哈耶克,《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1945)①
每一個立法者的目的都是通過培養習慣塑造好的公民。如果他不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這就是立法的失敗。一個好憲法和一個壞憲法的區別就在于此。
——亞里士多德,《尼谷馬可倫理學》(公元前350)②
在政府中掌權的人……他似乎認為他能夠像用手擺布一副棋盤中的各個棋子那樣非常容易地擺布偌大一個社會中的各個成員;他并沒有考慮到……在人類社會這個大棋盤上每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行動原則。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1759)③
在這次雪凝災害中,在急于返鄉過年的人群中,治安部門告誡滋事者們不要做破壞社會治安的事,不要制造混亂,也不要有意在人流中擾動。人們也樂于幫助治安人員來維持車站廣場的秩序。例如他們會對未被治安人員發現的滋事者發出群體的責罵。這個例子所反映的行為可稱為集體效力④。在集體效力水平高的地方,治安事件率都很低。但在有些地方,市民們更多的是采取一種不管閑事的方式。人群密集地方間的集體效力水平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雪災期間廣州車站和某些車站人群的集體效力水平就有高低之分。這個例子說明了社群規范養成的非正式實施力量不可低估。
網絡媒體加入抗凍救災戰役受好評的例子說明了解決社群問題的另一方面。由于南方雪凝災害期間各種信息很多,相互間不對稱,各網站決定聯合起分享信息和統籌資源以利救助活動。北京網絡媒體立即行動起來,調動各種手段和資源打響了一場抗凍救災的網上戰役。貴州互聯網協會倡議:齊心協力共渡難關。這種合作分享信息和資源的舉措使報道更準確,分享信息和資源的做法則提高了信息利用率,降低了各媒體間由于技術差異、人員素質差異可能造成績效目標差異。各媒體協同行動的做法提高了分享過程的透明度,也使機會主義者違背協同行動的行為容易被發現和受到遏制,而獲得了“網絡媒體是值得信賴并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平臺”的贊譽。雪凝災害期間的貴陽,140多余公交線路因災停運。貴陽人民廣播電臺發動本市司機順路免費搭載市民,為方便辨認,參加活動的車輛右前方后視鏡都系上綠絲帶。在精神文明辦倡導下,當地多家媒體參與聯動的“綠絲帶市民互助活動”成為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愛心行動;林長龍和車友開著14輛越野車,經過7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幫助政府把救災物資送到了二坡山。
這兩個集體效力的成功例子共同說明了社群治理這一概念。社群是一群在多方面直接、頻繁地交往的人。在這種意義上,一起工作的同事、社區居民、親朋好友、職業或商業圈、民間慈善組織、各種協會都可稱為社群。關聯(而不是感情),是社群最顯著的特性。社群內相對較小數目的成員重復和多方面的社會交往,以及由此產生的同事們的個人信息:信任、關心同事、支助受難的人以及愿意遵守社群規范、懲罰不遵守規范的人,是他們共同支持了更高水平的社會秩序。
在雪凝災害非常時期的這兩個案例印證了一個觀點,即治理社會互動的恰當游戲規則可以控制自私動機以增進大眾福利(曼德維爾)。這種觀點被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論斷賦予了經濟內涵。因此,產生了自利的經濟人行為基本假設,和相似的在強調市場作用,清晰的產權以及高效、善意的政府是治理的關鍵組成因素。因而恰當的游戲規則取代了好的公民作為好政府的必要條件。
出現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相互競爭的陣營,對于經濟治理的理想狀態,一方提倡實行放任自由,另一方則要實行全面政府干預。20世紀23年代關于中央計劃經濟可行性的大辯論是將憲政選擇縮小為政府干預對自由放任的標志性事件。辯論的焦點:社會主義錯在何處?無法充分抓住集權式配置方式的經濟缺陷,以及在辯論中為社會主義計劃辯護的經濟理論又錯在何處?
那次論戰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辯論對方都使用瓦爾拉斯模型來論證各自的觀點。哈耶克很快發現了問題。他在《知識在社會中運用》中使用了成本、信息使用的局限等瓦爾拉斯范式中缺少的概念重新界定了那次論點。在哈耶克看來,社會主義的問題在于計劃者所需的信息,被成千上萬的經濟個體所控制著,他們既沒有理由,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也沒有途徑將其傳遞給中央權力機關。相反,哈耶克認為,分散的市場可以有效地利用分散的信息。每個參與者了解自己的偏好,可以在為個體所熟知并能夠反映所需商品社會稀缺程度的理想環境中為總量特征(價格向量)做出反應。
市場經濟的生活使我們知道,由于很多相關價格其實并不存在,有些價格無法反映社會稀缺性,有些價格(例如期貨)則是不可知的,因此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理想情況下的完全競爭市場。
但如果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制度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有效信息這一問題上,哈耶克的文章與曼德維爾的《蜜蜂的寓言》一樣,都可被看作是經濟制度理論方面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20世紀90年代前社會主義國家由中央集權計劃向市場調節轉型過程中,科斯指出:“如果沒有適當的制度,任何意義下的市場經濟都不可能存在,只有我們更多地了解我們自身的經濟,才有可能更好地體會這些制度的作用”(Coase,1992)瓦爾拉斯經濟學不僅對闡述經濟落后問題無能為力,而且也無法解釋社會主義遇到的問題,還無法說明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這是各界對瓦爾拉斯模型[5]進行質疑的主要理由。
文中,用后瓦爾拉斯的方法來應對這次雪凝災害反思:有治理的市場、政府和社群不可或缺。探索市場、政府和社群三者共同作用的方式,為協調問題提供實證解決辦法。既考慮分配正義又關注它們對配置效率的影響。按照三個一般的治理結構[6]——社群、市場和政府,考量他們各自使用不同的方式協調集體行動,配置商品和勞務。
市場和政府:后瓦爾拉斯比較(案例)
在關于集權式計劃經濟與自由放任的爭論中,雙方的辯詞針鋒相對;我們從中得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從配置的立場上來說,市場與政府很難加以區分。”
從分配正義的角度考慮,我們看到一個嚴酷的現實:“競爭性均衡可以讓一些人走投無路,也可以讓另一些人富得流油;它所排除的僅僅是經濟中存在共同獲益的機會卻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
雪凝災害中央政府反應、救助抗災行動總綱領——“通路、保電、安民”凸顯了市場、政府和社群三者間的哪種組合方式在非常時期解決協調問題時會獲得最大成功?這取決于潛在的技術和引起參與人相互依賴的社會事實。例如,因交通較長時間中斷,運輸受阻,煤、電生產過程中巨大的成本上升導致的報酬遞增要求使各獨立的生產和市場競爭不僅效率低下(因為在非常時期按邊際成本定價政府是不允許的),而且生產難以持續(這是資源短缺、成本上升,報酬遞增產生的正反饋效應以及稀缺競爭過程中的勝者全得現象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個協調交通、運輸、煤、電生產供給的大難題又一次凸現了制度能夠影響經濟交易的四個方面。首先,制度影響信息的分配,即信息獲得、隱藏、分享以及促使協議(契約)實施的方式。其次,與既定資源(財富)分配相聯系的制度,在決策力量和交易參與者間剩余索取權的分配中會再現出不同的情況,再次,不同的制度和資源(財富)分配方式會導致交易的各方之間產生特殊形式的利益沖突。最后,治理特定交往(交易)的制度將會對參與者的偏好和信仰產生影響。
此觀點的詮釋性表述如下:例如,當交通中斷,運輸受阻,生產的煤運不出來,電廠沒煤無法生產電,電網沒電無法滿足用戶需求。這個閉環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行為,因天災,可以不再受契約治理(約束),外部性導致的各子系統之間產生非均衡利益沖突時,制度(經濟交易制度與管制交易規制)差別將產生非常重要的不同配置結果。這種情況下,經濟交易制度間出現的協調失靈問題可由政府管制交易規制來削弱。但前提是,這些制度必須具備以下一個或更多的條件。首先,政府管制交易規制必須將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各子系統(個體)對其自身行為結果負責,以降低相互依賴的程度。其次,政府管制交易規制要降低受影響的各子系統(個體)之間的利益沖突,這些利益是經濟交易的產物。最后,政府管制交易規制可能會降低各子系統(個體)信息數量,或負面影響的重要性以安民心,以保證新協調的契約簽訂和更高效交易活動,實現抗凍救災行動總綱領,將潛在的生產者剩余變為社會福利。(未完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