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例,首先就新型城鎮化的含義和重慶市及各個區縣的城鎮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論述,分析結果顯示,直轄以來,從縱向比較來看,重慶市及其各個區縣城鎮化水平上升較快,但是與東部橫向相比較,絕大多數區縣城鎮化水平仍然很低。最后,結合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提出了城鎮化發展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率 城鄉統籌
一、新型城鎮化界定
對于傳統城鎮化的概念,國內許多學者給出不同的解釋。辜勝阻認為,城鎮化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不斷由農村向城鎮地區集中的過程;陳錫文認為,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姜愛林認為,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鎮人口規模與地域規模不斷擴大的一種自然、社會歷史過程。他認為,城鎮化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城鎮人口和城市數量的增加、城鎮規模的擴大,以及城鎮經濟社會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新型城鎮化是指社會生產力在市場化、信息化的基礎上,在經濟制度、經濟結構、人口素質、人口居住等方面,由傳統農村文明轉變成為現代城鎮文明的自然歷史過程,也是城市生活方式不斷向農村擴散和傳播的社會過程。新型城鎮化它也包括社會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會化發展的過程。按照辜勝阻的觀點,新型城鎮化應該具備五個主要特征:一是城鎮化的原始積累主要來自于農業;二是城鎮化偏重于發展第三產業,而非發展第二產業即工業化;三是城鎮化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四是城鎮化的動力機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鎮居民主要以小城鎮居住為主,但是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提供服務。
二、重慶市城鎮化水平現狀及比較分析
2006年,根據新的“一圈兩翼”發展戰略,城鎮化進程又得到新的發展。2006年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的城鎮化率為59.7%,“兩翼”的平均城鎮化率為27.4%,低于全市19.3個百分點。“一小時經濟圈”的城鎮化率比“兩翼”的城鎮化率高32.3個百分點,比全市城鎮化率高13個百分點。從1996年到2006年,全市城鎮化水平共提高了17.2個百分點。特別是2000年到2006年間,城鎮化率的發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長達到了1.9個百分點,比1996年到2000年年均增速快0.2個百分點。但是重慶主要區縣的城鎮化率水平也呈現較大差距,區縣之間發展不平衡現象較嚴重。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城鎮化率最高的是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南岸區、九龍坡區六個區,其城鎮化率達到了100%,而最低是酉陽縣和巫溪縣,城鎮化率僅為17.2%。城鎮化率較低的地方,都是屬于老少邊窮和交通不便的山區,由于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其經濟發展滯后,二三產業比重過低,城市輻射能力不強,影響了城鎮化的發展。
表1 2006年重慶市分區縣城鎮化水平
注:城鎮化率為市人口和鎮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
從全國來看,從1996年到2006年,全國城鎮化率增長了13.4個百分點,而同期重慶市增長了17.2個百分點,但是與東部相比較仍然存在差距,見表2。與東部地區城鎮化水平比較,重慶市的城鎮化率要低7.8個百分點,
表2 重慶與東部各省城鎮化率
三、統籌城鄉過程中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措施
1.加快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與傳統工業化相比,以工業和以工業生產方式、工藝技術、生產技術滲透的服務業為主的新型工業化具有較高的就業彈性,并且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對整個就業的帶動效應,同時從“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看,傳統工業吸引就業的空間已經較小,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快速上升應主要依靠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的迅速擴張來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和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措施。
2.建立統籌城鄉一體的就業體制,大力推進農民工待遇的平等化。目前在農民工待遇問題上,農民工承受著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的不公待遇。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積極推進農民工企業待遇和社會待遇的平等化,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統籌城鄉一體的就業體制,變農民為市民。
3.加強職業教育。一是以多種形式、機制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知識、技能和創造力;二是突出培訓重點,把新生農村勞動力作為培訓重點,在其自愿轉為城市戶籍的條件下,實行學費全額資助培訓扶持政策,鼓勵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
4.建立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實行工傷、醫療、失業、養老保險,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保體系,并針對農民進城后流動性大的特點,探索社會保障基金和待遇可承接轉移的辦法,建立起覆蓋城鄉的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姜愛林: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關系研究[J].財貿研究,2004,(3): 1-3
[2]周兵: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