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優勢,但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威脅;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在創新上的劣勢,中小企業需要與高校進行聯合創新。中小企業同高校聯合創新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并且可以選擇不同的聯合方式。
[關鍵詞] 中小企業 高校 聯合創新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提高產業競爭力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己經成為共識,尤其是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不斷升級的過程中,中小企業更是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威脅,急待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鑒于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劣勢,而高校在創新上既有優勢又有劣勢,通過中小企業與高校 “聯姻 合作,是解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最佳方法。
一、中小企業的優勢和面臨的威脅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都起著戰略性作用。我國中小企業在近些年的良性宏觀政策引導下飛速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相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企業規模小,船小好掉頭,如果有新的產品或項目,可以很快轉型。其次,組織結構相對簡單,運營的效率與大企業相比會較高。再次,中小企業因為是在大企業產品的夾縫中生存, 所以市場的機會在那里比較清楚。另外,由于中國的市場龐大,一些主要產品的市場被大型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所壟斷,但其中的細分市場因為其規模不夠大,故大型企業看不中,所以自然就成就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中小企業的發展日益艱巨,具體面臨以下威脅:首先,許多中小企業屬于技術含量低的產業,進入門檻較低,很快就會和其他新進入者形成競爭,競爭發展的結果是價格競爭和質量下降,企業失去發展的動力,同時這也是我國中小企業生命周期比較短的原因之一。其次,企業缺乏長期生存能力,因為缺乏新的產品投入,同是又不具備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中小企業的壽命很容易伴隨著一個產品的結束而終止。再次,同行業互相惡性競爭(挖墻角)現象嚴重,因為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還未形成一個健康的環境,一個新產品很容易被同行業的非正規競爭者所剽竊或盜用。最后,現代企業改革的重點是國有大型企業,國家投資、銀行貸款、財政撥款、資源配置等都相應地向大企業傾斜,有限的資源和財力使國家無法更多地顧及點多面廣的中小企業,因而造成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要素不足,尤其是資金短缺。
中小企業若要擺脫潛在和面臨的威脅,最佳的途徑就是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或是提升產品價值含量,抓住機遇開拓自己生存發展的空間。
二、中小企業在創新上的劣勢
中小企業如果靠自身單獨創新,其劣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中小企業缺乏科技實力和健全的科技研發體制及完善的信息網絡,技術力量較為薄弱,技術人員人數少,質量不高,缺乏相應的研發人才,而且缺乏對先進技術的透徹掌控。中小企業如果自己組建研發團隊,從零開始,經過各種測試和實驗,直到能夠有將產品成功的面市,需要經歷漫長的前置期。
2.創新工作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做后盾,中小企業由于缺乏持續研發投入的資金,有的項目會中途夭折,因此,成功的項目其研發成本會比較高。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大部分都在經營附加值較低,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企業的利潤率較低,在研發資金的長期投入上沒有保障,并且也難以得到政府、銀行的支持。
3.研發人才不穩定,因為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同行業的研發人才經常被以挖墻腳的方式被同行業的其他企業所獲得,使得企業的創新成果易隨著研發人員的流失而泄漏。
4.企業的所有者缺乏對技術的理解,企業的經營規模限制了企業的組織結構規模,企業的總經理不可能即懂經營又在技術上有所見長,所以中小企業對外界技術發展情況缺乏了解,對項目預測或項目可行性研究缺乏必要的經驗和知識,因此在開展什么樣的技術創新方面具有較大的盲目性。
5.中小企業缺乏技術創新方面的戰略規劃,對技術創新工作不能進行卓有成效、始終如一的持續管理,使企業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這是由于他們缺乏對領先技術的前瞻性,造成了低水平重復建設與開發對企業資源的浪費。
鑒于中小企業在創新方面存在的劣勢,中小企業需要從外部尋求技術創新合作。其中,與高校聯合創新已經成為許多中小企業較好的選擇。
三、高校在創新上的優勢和劣勢
大學是創新源和知識庫,是從事科學研究、知識創新、技術開發與傳播的主體。在我國目前的科研體制下,我國的科技創新主要來自于高校。高校在創新上具有以下優勢:首先,高校有豐富的教學人員及設備和科研的隊伍,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除了日常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有大量額外的精力去搞研究;其次,高校本身具有科研和維持競爭力的需求,高校的辦公、實驗、測試等設施比較齊全;再次,高校的教師本身具有穩定的福利待遇和收入,并且高校教師的職業具有一定的專用性,跳槽現象與企業相比明顯較少,其穩定性比較強。
但是,高校在創新上也有自己的劣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研究的項目和市場脫節,很多高校因缺乏對市場需求的了解,缺乏對細分市場的機會掌握,使得研究成果變成很多的垃圾專利,所研究的成果不能轉化成生產力, 這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其次,高校本身的科研項目比較多,但能申請到資金的項目大約只有20% 左右,提交項目審批的通過率低,國家投向各高校的資源是有限的,而申請資金的項目數量遠大于投入數,其余的80%的項目只能萎縮在萌芽狀態。再次,缺乏項目管理人才,很多高校的科研項目的進展都是由兼職人員在進行管理;同時,由于沒有足夠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來同步支持項目的進展,很多科研項目因為時間太長、資源不足、管理方法不當而夭折。
四、中小企業與高校聯合創新的優勢
高校的優勢與劣勢可以和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形成互補,如果能將二者結合起來,這本身就是兩個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他們之間的互相碰撞將會產生新的能量。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優勢互補,能夠減少低水平重復研發,提升我國在某些專業領域的競爭力,加快趕上世界的步伐。總體來說,高校與企業在創新上聯合,將可以獲得以下優勢:
1.可以解決高校與企業的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高校本身有一定的國家撥款作為研發資金和已經成型的研發活動環境。再加上企業的投入,能夠緩解雙方在研發方面資金緊張的問題。另外,高校可以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與企業共享新產品的未來的銷售利潤,獲得的利潤又可以進一步的解決高校創新中的資金問題。
2.提高高校項目的成功率和轉化率。因為有專業的和專門的項目管理人才,隨著管理密度提升,企業有更豐富的途徑為項目取得所需資源,使得項目的成功率提高。另外,因為新產品研發是在以市場需求為指導的前提下所誕生出來的,所以與以前的閉門造車般的創新工作相比,其成功轉化為生產力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3.可以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高校的科研活動通過與企業的聯合,使得更貼近于社會的應用,將此應用到教學之中,可以提高畢業生更加適應社會工作需求的能力,搭建了畢業生更好地進入企業的橋梁
五、中小企業與高校聯合創新的實現形式
要實現中小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聯合,可以有以下幾種途徑實現:
1.通過科技中介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就好比是伯樂,搜集中小企業的需求和高校的研究成果,發揮了連接中小企業和高校的橋梁紐帶作用,經過分析兩者的互補需求之后為二者聯姻,滿足雙方的需求。
2.中小企業可以主動出擊,尋求與自身經營相對口的高校和項目,然后進一步分析供需,結合雙方本身的優勢,選擇適當的合作方式,促成其與高校在技術創新上的聯合,讓高校的科技成果向實踐轉化,企業的需求得到滿足,達到合作共贏。
3.高校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站向社會定期發布自己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經有大學在網上發布其成果,如華中科技大學建立了生產力促進中心,并通過該中心的網站發布學校的專利信息。該中心充分運用華中科技大學的品牌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專業優勢和所擁有的豐富資源,服務于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其發展的需要。
4.政府出面組織溝通平臺,提供法律與政策的協助。當前傳播信息速度最快的當屬網絡傳播,政府可指定某些知名高校牽頭來做溝通平臺,例如長三角地區以浙江大學牽頭的“高校-企業合作網”。浙江長三角高校企業技術合作中心立足浙江大學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在教育部科技司和中科院高科技產業發展局的支持下,聯合包括清華、復旦、全國各大科研院所,以及長三角各省科技部門在內的170余所高校、科研和行政機構,通過“高校-企業合作網”為紐帶,為各科技合作單位提供科技服務。
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就在于創新,只有持續不斷地推進創新,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面臨威脅,盡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創新不足。因此中小企業應積極聯合高校進行合作創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曄盧銳:高校企業合作與中小企業的發展[J].華東科技, 2000年第5期
[2]劉本盛:構建中小企業高校“聯姻”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J].企業技術進步, 2001年第5期
[3]張弛:中小企業高校引才解決之道[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