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手段和法律法規對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不能獲得預期的利益,其根源在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手段運用不足。政府在營造健康有力的法律環境的基礎上,還需加大經濟手段的運用力度,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收取保證金、建立排污權市場和優先采購等經濟手段的靈活運用,發揮市場機制調整和改變市場主體的成本—收益關系,形成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經濟手段 市場機制 市場主體
一、經濟手段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自2002年國家環保總局開始大范圍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建設以來,我國在生態省試點建設、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循環經濟規劃建設、環保模范城市建設、生態示范區和生態工業園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進一步推動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制度建設,制度應既包括法律法規等硬性制度,也包括經濟手段、市場機制等軟性制度,兩者對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運用強制性措施約束市場主體選擇循環經濟行為的同時,還需尊重市場規律、運用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使市場主體有利可圖,才能從根本上形成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并且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所產生的正的或負的外部性均可通過經濟手段予以內部化,而使用經濟手段產生的激勵和約束效應往往比強制手段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然而從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緊迫感不強、積極性不高、主觀能動性不足”的問題,原因是企業不能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獲得預期的利益。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一方面在于對循環經濟的理論認識不夠,“僅僅強調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規劃、法律等傳統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視經濟手段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另一方面在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手段運用存在不足,尚未充分形成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導向和市場機制支撐。因此,探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手段運用問題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手段運用
1.財政手段
政府運用財政手段對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給予補貼和優惠,引導企業進行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行為。財政手段的運用形式可包括價格補貼、虧損補貼、微利補貼、財政貼息等,比如對設置資源回收系統的企業提供補貼,對興建廢棄物處理設施的企業給予補貼,對建造節能設施的投入按其費用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對虧損或微利的廢舊物品回收利用企業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產業進行補貼等。另外,政府運用財政手段建立循環經濟基金,由政府制定基金使用辦法、管理章程和審計制度,可委托專門的基金管理公司進行管理,用于支持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技術研發和技術成果的市場化與產業化。同時,通過發行循環經濟政府債券、向社會發行循環經濟彩票、接受民間資金捐助和國際援助資金等方式,擴大循環經濟基金來源渠道。
2.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主要是對能減輕環境污染的環保設施和循環經濟設備投資給予貸款優惠。貸款優惠可體現在:利率低于市場利率、償還條件優于市場條件、借貸周期長、利率固定、頭幾年不需償還、必要時還可以給予補助等。對于提供給循環經濟企業的中長期優惠利率貸款,應形成一種固定的制度,從而增強貸款的穩定性和企業的可預期性。
3.稅收手段
政府運用稅收手段,一方面是在執行排污收費政策的前提下開征消費稅和環境稅。我國從2006年起對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實木地板征收5%的消費稅的政策,促進了相關廠商新的替代品的研發和利用。目前可進一步試點將對環境危害大的產品如一次性電池、輪胎等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同時,參考歐盟經驗,對企業和消費者的消極環境行為征收環境稅。可以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單位污染物排放量的征稅標準,考慮對S02、含鉛汽油、C02、報廢車等征收環境稅,從而貫徹“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將企業和消費者所產生污染的外部成本內部化。
另一方面,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增值稅和所得稅政策,擴大稅收優惠制度。對企業購買物資再利用的機器設備允許稅收抵扣和加速折舊,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進行物資再利用的設備和機器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對循環經濟產品出口全面退稅,對以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產品免征或即征即退增值稅,對以廢舊物資作為輔助材料的產品減征增值稅;延長物資再利用企業的所得稅的減免年限。同時,對廢舊物品回收利用企業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企業的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給予一定的減免等。這樣,通過約束與激勵相結合的稅收手段,形成合力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4.收取保證金
政府通過環保部門對生產過程中和產品報廢時容易產生污染的企業收取保證金,在企業生產達到排放標準、報廢產品及時回收等情況下,向企業退還該保證金。另外,這一手段也可由政府推廣使用于普通消費者,即在消費者購買可能產生固體廢物并造成污染的商品時,由商家對該商品預留押金,促進消費者把有關廢物退還到商家,然后向消費者返還押金,以達到廢物的再循環和再利用。這一手段目前至少可用于電池、飲料罐、酒瓶等的回收。
5.建立排污權市場
排污權是對于環境資源的使用權,擁有排污權就擁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的權利。由于目前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中還未明確環境產權的界定,因此促使企業的外部環境與資源的成本與利益的內部化還存在制度障礙。但政府作為維護生態環境的代表,對于那些無法避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可以通過與污染者之間進行排污權的付費許可交易,以及排污權的產權交易,盡可能地減少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的無節制利用。就要求建立一個的排污權市場,使排污權成為企業的一種生產要素。
具體做法是:中央和省級政府通過一定的管理程序確立排污權利,通過公開競拍、定價出售、無償分配許可證等方式,在一級市場上初次分配于企業,企業可根據自身的需要在二級市場上自由進行交易。企業自主決定買入或賣出排污權許可證,使企業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排污權,由此促進企業負的外部性通過經濟手段內部化。
6.優先采購和獎勵手段
各級政府部門及執行政府采購的單位,優先采購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產品,如低油耗辦公車、再生打印紙、節能型復印機及其他有再生成分的辦公用品等。同時,鼓勵和引導普通消費者選購循環經濟產品。對于普遍使用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產品的單位和消費者,政府可給予一定程度的獎勵。
三、結語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再利用的原料不僅在性能上和價格上不具優勢,而且往往都是可替代的,導致循環經濟生產中試圖實現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目標并非市場主體的必然選擇,因此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并不容易自發形成。而目前用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措施往往過多地倚重于法律法規,經濟手段的運用存在不足。因此,政府在營造健康有力的法律環境的基礎上,還需更加充分地發揮主導作用,組織力量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手段的運用。同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實踐中應針對不同企業和企業的不同情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收取保證金、建立排污權市場和優先采購等經濟手段的運用力度,以進一步調整和改變企業的成本—收益關系,鼓勵企業開發新的能源,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管理方法、生產工藝和先進設備,促進企業和社會的循環經濟生產和消費行為的積極性,從而形成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中國經濟研究報告(2006~2007)[M].1版.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294
[2]姜國剛:東北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研究[M].1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218-219
[3]白露白永秀薛耀文陳晶:循環經濟實現途徑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1):84-88
[4]楊慧民.德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其對遼寧老工業基地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04-205
[5]張小蘭:論實行循環經濟的制度障礙[J].經濟問題,2005(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