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討價還價機制是對交易主體的基本要求,只有獲得充足的對方信息,討價還價機制才能發揮高效率。本文通過理論推導證明了討價還價機制的必要性以及對2003年~2005年上市公司的數據統計發現,購買或銷售商品類的關聯交易采用市場價格進行交易的市場認可度比較高。而提供或接受勞務和租賃的關聯交易即使采用市場價格,市場的認可度也不高。
[關鍵詞] 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價格 討價還價機制
關聯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款項。關聯交易的價格是判斷關聯交易是否公平的關鍵所在,但我國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規則只要求披露關聯交易的價格和定價政策,至于具體的定價方法以及定價的依據,上市規則并未提及。在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中出現諸如成本價、合同價、成本加成、協議價、國家定價、進價調撥等多種定價方法,投資者無法進行合理的判斷。企業討價還價能力是指競爭性戰略聯盟中合作企業之間在合作過程中為獲得有利的收益或對合作經營的占優控制,通過談判等形式相互要價的資格和力量。本文試從討價還價機制的必要性和討價還價機制效率性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討價還價機制的必要性
一個顯然的事實是,只要交易雙方擁有足夠的信息,討價還價總是有相對較高的效率。本文采用楊如彥、孟輝撰寫在2004年1月CFEF研究報告中的“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監管的效果分析:一個假說及其檢驗”一文(以下簡稱“楊文”)中的推導方法。在“楊文”中將關聯交易中的主體區分為關聯交易主體和利害相關人,并假定法律規則能觀察到或者預見到所有的致損方式,以及允許主體是理性的且雙方有討價還價。關聯交易中可能的損害 和防范損害成本c,如果h>c,法律規則將決定禁止;反之,則不禁止。f(c)均非負合理的,利害相關人可以向關聯交易主體索要一個補償d=E(h)。通過推算,可以證明,即在任何情況下,促進雙方主體的討價還價過程,都占優于禁止性法律規則,因為討價還價機制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二、討價還價機制的效率性
我國大多數的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而且基本都選擇了“主體上市”模式。關聯交易已成為中國上市公司慣常的商業方式,這一模式使得上市公司與改制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為了粉飾經營業績,這些“沾親”的公司之間要想真正的運用討價還價機制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解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類型的具體情況,我們從深圳巨靈數據庫中選取了2003年~2005年度在上海證券交易交所公開發行A股的關聯交易的公司數據,并進行統計,得到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從2003年~2005年交易類型為購買或銷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勞務、租賃在其報表附注中披露定價政策的公司數連續三年都是占當年的前三位,說明了在各種交易類型中這三種類型是上市公司的常用手段,可能是容易形成有效交易的效果或者形成利益沖突的結果。
beta系數反映了個股對市場變化的敏感性,本文認為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對beta系數有重要影響。為了獲得更有價值的證據,我們將表1中交易家數前三位的交易類型進行了細分統計,得到表2。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交易類型為購買或銷售商品時,披露的定價為市場價格的家數約占該類交易的三分之一,而反映了個股對市場變化的敏感性的參數三年的均值都小于該類型交易的,說明了該類關聯交易采用市場價格進行交易的市場認可度比較高。對于交易類型為提供或接受勞務和租賃時,采用市場價格進行交易的家數占該類交易的五分之一左右,只有類型2中2005年的略小于,類型11中2003年的略小于,其余的 均大于該類型交易的,說明了這兩種類型的交易即使采用市場價格,市場的認可度也不高。原因可能是勞務和租賃雖然發生的家數很多,但是交易對象卻比較單一、交易的具體勞務和租賃比較特殊等原因造成的。雖然采用市場價格,但該類型的具體交易還沒有形成充分的競爭機制。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1.在關聯交易中運用討價還價機制,獲得充足的對方信息是前提,再者,討價還價的主體是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只有充分發揮三會運作才能使討價還價更有效的發揮作用。
2.為防止上市公司通過非公平的關聯交易來粉飾公司的經營業績,可以比照國際會計準則中對關聯交易指出的三種具體定價方法,既不受控可比價格法、轉售價格法、成本加成來統一披露口徑,增加可比性。對上市公司除了要求披露定價政策外,還要求上市公司對定價依據,尤其是采用非市場價格時,要求詳細披露與市場價格的差異及其原因等方面的信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張宗益李忠云龍勇:競爭性技能聯盟中企業討價還價能力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07(4).第22卷第2期
[3]楊如彥孟輝: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監管的效果分析:一個假說及其檢驗.CFEF研究報告,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