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譜寫著一曲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無私奉獻的華美樂章,實踐著“為農民增收做貢獻”的莊重諾言。
每當我們舉行漁業科技培訓時,有他在為大家傳授科技新知識;每當漁農為養啥而茫然時,有他在為漁民分析、打算;每當魚塘發生病蟲害時,有他在為農民現場指導。他就是丹徒區農林局水產漁政站站長、丹徒區水產協會會長蔣國耘。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譜寫著一曲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無私奉獻的華美樂章,實踐著“為農民增收做貢獻”的莊重諾言,被廣大漁業養殖戶譽為“漁業養殖的貼心人”。
今年43歲的蔣國耘,1965年出生于丹徒區姚橋鎮一個教師家庭,從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正是父親的“要做事,先做人”的教誨,使蔣國耘在漁業戰線一干就是十六年,通過自身奮斗和艱辛努力,腳踏實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業績,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材。他1982年從姚橋中學高中畢業后,在丹徒區教育局轄下的文教化工廠從事產品銷售工作,錘煉了四五年,憑著才干和膽識,他每年走南闖北,為企業創造了許多輝煌業績。1986年,他被調入區農林局機關從事汽車駕駛。由于蔣國耘肯吃苦,服務優,又聰明好學,1992年被提拔為漁政管理站副站長,從此,他與丹徒區水產事業,與丹徒區廣大漁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漁政管理站副站長這個崗位上,蔣國耘奮斗了七八年。“思維創新,作風踏實,工作求實”,這是領導和同事及廣大漁民對他的評價。為了勝任本職工作,蔣國耘十分重視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因而總是出色地完成上級和領導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這期間,他先后參加了江蘇省廣播電視大學、蘇州大學的半脫產學習,取得了行政管理、水產養殖專業兩個大專文憑,并由水產技術員上升為水產工程師。他幾乎年年被省、市、區、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單位多次受到省、市、區和部門的表彰。
“梅花香自苦寒來”。2001年,隨著機構改革,丹徒區水產技術指導站與漁政管理站合二為一,英雄總會有用武之地,蔣國耘憑著他的聰明才智和過硬技術,被伯樂相中,出任水產漁政站站長,他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任,他就大膽創新,充分發揚團隊精神,引入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工作熱情與科研熱情。2005年,鎮江丹徒區水產技術指導站參加的黃鱔集約化養殖與繁殖技術的推廣項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2002年,蔣國耘以出色的業績被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評為長江春季禁漁工作先進個人,2007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漁政工作先進個人”。2008年8月,蔣國耘參加了丹徒區中青年干部復旦大學進修班,學習期間,他撰寫了論文《把握新形勢推進丹徒現代漁業新發展》。為了建設丹徒現代漁業,蔣國耘帶領同事巧打“六張牌”:部門重水,用惠農政策支持漁業;裝備活水,用現代設施武裝漁業;科技強水,用現代科技改造漁業;標準凈水,用標準化示范區帶動漁業;經營興水,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漁業;依法治水,用法律手段綠化漁業。2007年完成水產品總量1.43萬噸,完成產值2.2億元。出現了以鎮江寶龍養殖水產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克氏原鰲蝦規模化生產,以橫塘湖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抓手的南美白對蝦產業化基地,以丹徒振興漁業開發公司為代表的黃鱔加工產業化經營,以丹徒龍恩木屋為模式的休閑漁業,以丹徒漁業科技示范園為窗口的現代高效漁業試驗、示范基地。
幾年來,蔣國耘用善于創新的工作方法、蓬勃向上的工作干勁、服務漁民的工作態度,將丹徒區漁政管理站的科技入戶、高效漁業、行政執法等各項工作都干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開創了丹徒區漁業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