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國際間經濟交往和商業談判對現場外語翻譯需求的不斷增加,各種同聲傳譯設備發展很快。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由于具有傳輸信息的帶寬較大、超強的保密性、設備小型化、可移動等特點,是目前會議無線語言分配系統中的主要傳輸方式。
[關鍵詞] 同聲傳譯 電磁波 紅外線 傳輸頻段
一、前言
隨著國際間經濟交往和商業談判的不斷增加,使用現場同步翻譯——“同聲傳譯”的場合也不斷增加,這也是一種高效、實用的翻譯形式。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是譯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同傳室里,一面通過耳機收聽源語發言人的講話,一面幾乎同步地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內容準確、完整地傳譯成目的語,譯語通過傳輸系統輸送到需要傳譯服務的與會者,后者可以通過設備終端,選用自己所需的語言頻道收聽相應的譯語。同聲傳譯的目的在于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交際各方能夠實現清晰無障礙的溝通交流。同聲傳譯系統正是為了適應這種需求而發展的一種新型電子設備。
二、同聲傳譯系統組成
同聲傳譯系統是將發言者的語言(通常稱原語Original Language),通過譯員翻譯成另一種或幾種語言(通常稱譯語)并傳送給與會者選聽的系統,通常同聲傳譯系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拾取原語的拾音設備及擴音部分;
2.同傳控制部分,它對會場內的傳聲器進行控制切換、對各語言通道的信號進行放大分配;
3.譯音部分,該部分主要由譯員終端、譯員用耳機和話筒組成。它將同傳控制部分送來的原語、譯語供譯員選聽,譯員再口譯成目的語種;
4.發送、接收部分。它按通道將原語、譯語放大傳輸出去,供與會者使用收聽設備選聽。
三、同聲傳譯的基本功能
目前,同聲傳譯設備的音頻處理器以數字化為主,一個成熟、完善的同傳系統應該具備如下一些基本的功能:
1.自動轉接現場語言功能。當現場發言與傳譯員為同一語言時,改語種的傳譯員無需再進行翻譯,可以關閉傳譯器的話筒進行短暫的休息,這時傳譯控制主機應該可以自動把該傳譯占用的通道自動切換到現場語言中。
2.二次或接力傳譯功能。傳譯器應該可以接收到包括母語(現場語)、翻譯后語言、多媒體信號源等所有的語音,當翻譯員聽不懂現場語種時,系統自動將另一設定的翻譯后語種接入供翻譯員進行二次或接力翻譯。
3.呼叫和技術支持功能。每個傳譯臺都有呼叫主席和技術員的獨立通道, 可使傳譯員申請技術支持等援助,而無須打擾其他與會人員。
4.傳譯通道鎖定功能。防止不同的翻譯語種占用同一通道,系統應該設置通道占用指示燈。
5.獨立語音監聽功能。傳譯控制主機可以對各通道和現場語言進行監聽,并帶獨立的音量控制功能。
四、同聲傳譯的傳輸方式
同聲傳譯系統的核心技術是多語種旁聽信號的傳輸(分配、發送與接收),主要由有線與無線兩種方案構成,而無線傳輸又分為電磁波方式和紅外線方式兩種。
1.有線傳輸方式。有線傳輸也分為模擬和數字兩種方式,通過從譯員室、機房敷設到各個旁聽位置的多芯電纜,傳輸多路音頻信號實現。有線傳輸具備設備造價較低、不易受干擾、音質良好、保密性高等優點,但系統布線復雜、日常維護比較麻煩,多數應用在固定安裝使用的場合。目前,使用超五類雙絞線傳輸經采樣量化的數字音頻信號。由于數字音頻信號采用了很高的比特率,使整體音質可以達到很高的保真度。而且因為采用數字總線連接方式,不但簡化了布線系統,而且可以使會議系統、傳譯系統、表決系統等成為一個完整的組合。
2.無線電磁波傳輸方式。無線電磁波傳輸方式一般采用較低的頻率和較長的波長,以避開廣播電臺、對講機等設備的常用波段。無線電磁波傳輸一般采用天線電纜在天花板、地板或墻壁內布成一個閉合的環路,接收機采用感應式方法接收。由于有電磁輻射的存在,任何在會場外的人都可以使用同樣的接收機收聽會議內容。如果使用專用設備,甚至可以在離會場非常遠的距離都可以監聽會議發言內容。
3.紅外線傳輸技術。紅外同聲傳譯系統利用波長近于830nm~950nm的紅外光輻射傳輸音頻。系統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組成:譯音單元、紅外發送機、紅外輻射器、紅外接收機。該系統的原理是:原語和譯語信號傳至發送機內,對發送機內的多路副載頻分別調頻(已調頻副載波頻率范圍在35kHz~795kHz),每路語言的已調頻波經電纜送至紅外輻射器,通過輻射器內的發光元件——發光二級管完成對紅外光的幅度調制(輻射器的輻射元件為砷化鎵或砷化鋁發光二級管。輻射器上裝有幾百個多至上千個發光二極管),并由紅外發光二極管輻射出已被調制的紅外光,用專用接收機接收。專用接收機上裝有光電二極管,紅外光通過光電二極管變成電信號,再由接收機將調頻信號解調為語言信號。在使用該系統時,應根據輻射器的輻射特性,確定輻射器的數量并合理布置、安裝,使輻射光能達到會場的各個位置。
五、幾種同傳系統的比較
有線同聲傳譯系統是用電纜傳輸各語言信號并送至會場的每個座位,需要鋪設大量的電纜。一般要預埋很多管線,施工量較大。此系統可靠性較高,音質易保證,無電波輻射出去,不易被盜聽,該系統常和即席發言系統結合起來使用。
無線電磁波式同傳系統,設備安裝簡單,在限定的工作區域內即使將接收機放在口袋里,在會場內隨意走動也不影響接收效果。所以在記者招待會等流動性場合得到廣泛使用。此種系統使用時,相同頻段的發射機不能在鄰近的會場使用,否則容易造成相互干擾。該系統易受外部電磁干擾。盡管環形天線感應的區域有限,空間仍有電波,易被竊聽。
紅外同傳系統不使用放射頻段的電磁輻射,相對電磁感應式,對紅外系統的竊聽就困難得多。系統對外部的電磁干擾不敏感。如將輻射器的輻射限制在所使用的會議廳內,紅外光不從一個廳傳到鄰近的另一會議廳,就可以在鄰近的會議廳里使用相同的系統工作。由于它有以上優點且音質好,是該技術發展很快。
目前,同聲傳譯系統使用主要集中在多語言會議應用和高校的外語教學訓練兩個方面,同聲傳譯系統設備的技術研制和發展也是沿著兩個方向。對于前者,由于會議交流的小型化和多場合的趨勢,室內會議同聲傳譯系統的發展以可移動的小型化紅外技術為主;而在教育領域,則更強調設備的穩定性和維護使用的經濟性,因此教育型同聲傳譯訓練系統以有線為主。
六、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技術發展
國際標準IEC 61603-1推薦了可用于音頻信號傳輸的紅外輻射調制頻段BAND II(45kHz-1MHz)和BAND IV(2MHz-6MHz)。其中BAND II(45kHz-1MHz)主要用于會議用音頻傳輸系統及類似系統;BAND IV(2MHz-6MHz)主要用于寬帶音頻及相關信號傳輸系統。
表1 BAND II 頻段的副載波頻點設定
1976年,貝拉公司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套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貝拉IRX主要工作在BAND II(45kHz-1MHz)頻段,頻點為55kHz-1335kHz。貝拉IRX遵循國際標準IEC 61603-3,規定以40KHz的頻率間隔設置副載波頻點(如表1所示),采用±7.5KHz頻偏的副載波調頻。此后,國際上主要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廠商幾乎全部采用的是BAND II 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在使用人們中發現,BAND II 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很容易受節能燈等新興的高頻驅動光源的干擾,因為高頻驅動光源在發光時會產生被調制的紅外信號,這些被調制的紅外信號主要集中在1MHz范圍以內,正好落在BAND II(45k-1MHz)副載波的頻段,影響到紅外傳輸系統的聲音質量和傳輸距離(國際標準IEC 61603-1、國際標準IEC 61603-7)。
為保證正常的使用效果,使用BAND II 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的會議場所一般建議不要使用高頻驅動光源(如節能燈),國際上一些規范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的廠商會在其在安裝手冊中注明。這也就限制了設備的應用范圍。
2001年世界上第一套BAND IV (2M-6MHz)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研制成功。該設備HCS-826R(TAIDEN)采用2.05M-5.15MHz頻點,并遵循國際標準IEC 61603-2,規定以200KHz的頻率間隔最多可設置16/32個副載波頻點(如表2所示),采用±22.5KHz頻偏的副載波調頻(如表2)。
表2. BAND IV 頻段的副載波頻點設定
工作在BAND IV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的傳輸頻段在2MHz以上,很好地避開各種高頻驅動光源產生的干擾。另外,BAND IV頻段的副載波通訊帶寬(4MHz)要大于BAND II頻段(<1MHz),因而BAND IV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頻響特性寬,信噪比高,通道間干擾少,具有更高的音質保真效果。BAND IV頻段的紅外線同聲傳譯系統將逐漸成同傳系統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