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之間交往的增多,以人為本管理理念不斷滲透,人際關系對企業管理也越發顯得重要,為企業管理提供建議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人際關系 陰陽文化 禮讓 溝通藝術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文特征,歸納一下有兩點:陰陽文化和重視“善”。陰陽文化也稱作太極文化,我們可以通過太極圖形來解釋,我們把太極外圍圓圈看作是世間事物,事物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是”或“不是”,在是和不是之間我們可以用一條線分開,叫做是非分明,“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西方人一直是這樣的,凡是追求是非,與他們追求真實和科學的人文情操是分不開的,這一點我們與他們會形成一個對比,當我們遇到一些“是否”式問題的時候,回答的語言很有可能是“不知道,不清楚,好像是……”那么是不是我們是非不分呢?西方人把是非分開,用一個非常直的直線把圓分成了兩個部分,有的學者稱之為“二分法”或者“二元思維”,我們是非要分開的,但是是非之間的不是一條筆直的直線,而是一條曲線,于是形成了太極的圖案,從思維上來講,除了黑白分明外,還有個黑白交接的灰色地帶,這樣就有三個部分,老子《道德經》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世間萬物由三部分構成,都是同樣道理,于是灰色地帶就是很模糊的地方,很多時候,問題不僅僅有是與非,還有黑白交界的部分,正是注意到這一點,在人際關系上也要把握和應用,領導與員工之間也可以看作是人際關系,西方的科學管理強調的是獎懲分明,胡蘿卜加大棒,要么加以獎勵,要么就是嚴厲懲罰,只有這兩個東西,伴隨著我國經濟崛起,我們的管理也開始被世界所重視,我們的管理理念,方式可以說是有中國特色的,那就是重視人情味,除了獎罰分明,還注重安頓好員工,我們稱為恩威并重,領導與員工關系融洽,組織內部凝聚力,向心力必然強盛,領導與員工關系僵硬,再好的獎勵也會失去人才,現在提倡“以人為本”,管理從某個角度來說,就是“贏得人心,穩定人心”的過程,得到大多數員工的認同,理解,支持,管理的過程就變得簡單了。
要恰當的處理人際關系,就必須先了解人文性格特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生長經歷,由此會產生不同生長經歷,但是作為有共同歷史,共同生活地域的中華民族,總體上有共性的人文情操,那就是“善”。學者余秋雨認為,世界上偉大的四大古老文明,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消亡,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古代中國不遠征,不去侵略其他國家,而其他古老文明的消失都與此有關,我們提倡和睦相處,以和為貴,從國家層面上來講就是一種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與人為善,施行仁政,古代開明君主都注意到這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提倡仁政,孔子提倡“和為貴”。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一點與水相似,流水避實就虛,遇到山石總是繞開,水是不爭,而且能澤潤萬物,人際關系也是一樣,一個人表現出來的外在形象與相關公眾口味有很大聯系, 鋒芒畢露,招搖過市,目中無人都不好,所以大多數人是謙虛的,平和待人留余地!平和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德,秉持平和的心態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對待世間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別人的尊敬,不僅如此,處理好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要掌握讓的藝術,《易經》乾卦中的“潛龍在淵”,就是指君子待時而動,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輕舉妄動,讓是一種境界,我國古代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得到的是流芳百世的贊揚,劉邦主動把咸陽讓出來,得到的是天下,人是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共同體,對于資源,名聲,利益要求是存在的,爭奪也就存在,辦公室同樣的兩個職員,因為某次表現機會,當面背后都有爭奪,表現出來會很尷尬,聰明的一方會讓出來,一方面維護了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另外一方面,下次有這樣的機會對方一定會想到他,如果不是這樣,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不相上下,即使一個人得到了機會,但是失去了和諧氛圍,機會是有形的,短暫的。而和諧的氛圍是長久的。有這樣的說法“人和為寶”、“和氣生財”,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 是要有和氣的人際環境作基礎。“和”字在《易經》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和”在“天時、地利、人和”中則深刻地表明了對于做人的重要價值。善為大事者,能夠控制個人情感,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最佳的做人之本,因為他們懂得“惟和之上”的道理。這是不是意味著萬事不爭呢?水是柔弱的,水也是最剛猛的,積少成多的水一旦爆發就不可收拾,我們經常說“仁至義盡,翻臉無情”當忍讓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更大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彼此都謙讓,讓步和諧的東西消失于無形。有的學者認為讓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得”,認為是讓小而得大,這是一種不全面的認識,在讓與得之間尋求平衡才是關鍵,讓之坦然,得之有道,與帶有陰暗面的庸俗關系區分開來。
《易經》里強調“天時 地利 人和”,每個人都是一滴水,能夠融會到一起,才能奔流入海,發揮集體功效,“德不孤,必有鄰”,從中古古代帝王治理國家,到普通老百姓與人相處,都注重禮讓,這是國民性格的體現,而這種國民性格似水,正是在這樣的性格基礎上,人們之間相互溝通交往,必須遵循“以和為貴”。個體與他人,個體與周圍環境才能有機結合起來,與外界環境有個信息資源互動共享。伴隨環境變化發展,個體也有所發展。人情化,合理化,領導者具備具備愛才之心、求才之渴、用才之膽、容才之量、管才之方的品格,才能在駕馭人的問題上臻于完善,更好服務管理。
參考文獻:
[1]陸衛明:人際關系心理學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2]李道平:公共關系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