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給出了供應鏈柔性的定義,供應鏈柔性的概念源于制造系統之中的柔性制造單元的概念;分析供應鏈柔性的構成,供應鏈柔性分為柔性制造、柔性庫存、信息和知識共享、柔性契約、柔性文化等柔性策略。
[關鍵詞] 供應鏈 柔性 構成
一、供應鏈柔性的定義
1.柔性的概念。(1)柔性存在的前提是“不確定性”。變化是人類前進的主旋律,柔性是一種處理變化的“能力”,可以將柔性能力從低級到高級劃分為三種: 緩沖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2)柔性的三種表現形態。柔性在現實中,通常表現為三種形態: 潛在柔性、可實現柔性和現實柔性。
2.供應鏈柔性的概念。供應鏈柔性的概念可追溯到Forrester(Damien/Amrik2001), 他認為供應鏈應該具有對需求變化的動態響應能力,并強調供應鏈伙伴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即,任何供應鏈參與者的柔性能力會受到整個系統柔性能力的內在限制。Slack(1987)認為,供應鏈柔性是指供應鏈對客戶需求及時做出響應的能力。從實質上說,供應鏈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到用戶的物流鏈、信息鏈和資金鏈,更重要的是一條價值鏈。因此,供應鏈柔性應該從整個價值增值系統角度來考察, 即考察供應鏈整體柔性。綜合以上文獻對于供應鏈柔性的定義,本文認為供應鏈柔性是指通過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協同供應鏈成員,經濟而快速地應對環境不確定性的能力。供應鏈應對環境不確定性的變化動力過程。
二、供應鏈柔性的分類
1.柔性制造。柔性制造主要包括生產柔性、產品柔性以及時間柔性。生產柔性指供應商改變整體輸出水平的能力,即供應商應對顧客需求量波動的能力,是供應商在生產系統能夠有效運行的前提下,所能夠提供的各類產品總產量的變動范圍。生產柔性反映了供應商生產能力的彈性大小。產品柔性是供應商開發新產品和改進現有產品的能力。時間柔性也可稱為交貨柔性,是供應商改變計劃或假定的交貨日期的能力。時間柔性應了供應商滿足顧客需求的速度,體現了顧客需求的時間價值。因而,在基于時間的競爭中,時間柔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
2.柔性庫存。柔性庫存,即各環節雖然是按訂單展開活動但是還必須留有一定的庫存,這是柔性供應鏈預警機制的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市場的變化速度已經可以毫不夸張的與光速相比,所以一定量的庫存是應付緊急情況必不可少的,也充分體現了柔性的概念。庫存控制可以采用單級庫存控制和多級庫存控制的方法,在單級庫存控制中可以采用經濟訂貨數量模型(EOQ)和分發需求規劃模型(DPR)來計劃庫存量。
3.信息及知識共享。在柔性供應鏈中將信息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外部信息系統,一個是內部信息系統。外部信息系統是核心企業獲得市場、終端用戶信息的通道。內部信息系統主要是指系統內部各環節之間的信息傳遞,包括訂單信息傳遞、庫存量信息、運輸情況、貨款收欠、生產技術革新等。供應鏈合作伙伴間有效及時的信息溝通是保持好合作的關鍵,而其合作具有跨地域性、動態性。在信息溝通的基礎上,實現知識在供應鏈企業之間的共享。知識的共享對于促進供應鏈企業共同發展,降低成本,從而抵制供應鏈風險有重要的作用。
4.柔性契約。又稱動態合同,它在內容上提供了許多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和合同進展情況而定的靈活性選擇條款,與傳統的確定性合同有很大的不同。柔性合同的另外一個涵義是,合同的執行分階段進行,根據前一階段合同的執行情況,確定下一階段執行的條款或合同,一般不采取一次性合同。柔性合同還包括配套的動態檢查機制、激勵機制、收益與風險分配機制、清算機制。動態檢查機制是為了監督和約束合作伙伴的行為,避免出現有損供應鏈整體利益的行為;激勵機制是鼓勵合作伙伴在提高核心競爭力和改善敏捷性方面增加投入,以提高整體的合作效率;收益與風險分配機制是為了確立整體的信任合作關系;清算機制是規避風險保證供應鏈的順利運作而制定的必須條款。
供應鏈契約組合管理是指應用組合管理思想、理論和方法,設計、組合、執行和管理一批不同采購契約(如定量契約、期權契約、柔性契約或現貨市場采購等)中契約參數的組合決策,以實現降低供應鏈庫存風險、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水平的目標。不同類型的契約具有不同類型的風險,并克服不同類型的風險??筛鶕r格控制、數量控制和服務水平等方面大致劃分為:推式(push)契約,拉式(pull)契約,期權契約,甚至現貨市場(spotmarket)采購。。
5.柔性文化。為建立與系統柔性相適應的企業文化,必須改變傳統的具有高度牢固度、一致度和系統和諧性的硬性文化,建立適應柔性要求的新型文化體系:柔性文化。柔性文化強調人的重要性,鼓勵員工說出他們關心的事情,提供積極的信息反饋,支持員工的發展,這一切會促進員工自我實現感和工作上的個人原動力,增加其創造性成就,使整個企業的學習能力提高。柔性文化提倡建立學習型組織,鼓勵學習與創新。具有柔性文化的組織,能夠敏捷地感知外部環境的變化,在柔性文化靈魂的指導下,迅速獲得柔性的改進。
參考文獻:
[1]Zhejun Gong. An economic evaluation model of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 184:745–758
[2]Zuo-Jun Max Shen. Aprofit-maximizing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with demand choice flexibility[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2006,34:673 682
[3]Larry C. Giunipero, Diane Denslow, Reham Eltantawy. Purchasing/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lexibility:Moving to an entrepreneurial skill set[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5,34:602 613
[4]蔣渝李躍宇陳秋嫻:不確定條件下柔性供應鏈管[J].現代管理科學.2005,3:78-79
[5]戴勇:大規模定制模式下供應鏈的柔性化管理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5,8:45-46
[6]孫薇:對柔性供應鏈管理的思考[J].商業研究.2002,260(12):29-30
[7]劉蕾唐小我丁奕翔: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供應商柔性評價[J].商業研究.2005,323(15):6-8
[8]李應楊善林鄭家強:供應鏈契約柔性研究[J].商業研究.2007,367(11):30-33
[9]吳冰劉仲英:知識聯結的供應鏈結構柔性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6(4):464-470
[10]吳冰劉仲英:供應鏈柔性研究現狀與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2):19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