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蘭模型及其特征分析
諾蘭模型是為信息系統規劃制定的框架,是R.Nolan和C.Gibson干1974年在著名的《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的,它闡明了信息系統的成長曲線是常見的S形曲線,確認了信息系統成長的四個階段。1979年Nolan在的《哈佛商業評論》的文章中,進一步把諾蘭模型擴展為六個階段(圖)。
圖 擴展諾蘭模型的六個階段圖
諾蘭模型實際上是對西方世界四十多年信息系統建設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總結,對世界各國企業管理信息化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表1是諾蘭模型成長階段特征矩陣,描述了各個不同成長階段信息系統所具有的特點。
表1 諾蘭模型成長階段特征矩陣
二、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演進路徑分析
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演進過程,大致表現為: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國內一些企業開始引進計算機,并嘗試用于企業管理。如計算工資、打印報表等。這時的應用開發是基于文件系統的單項開發,人們對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還處于認識階段,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還屬發生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出現微機熱,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開始進入國內市場如DBASE數據庫管理系統。許多企業開始購置微機,并分配到各職能部門,此時企業MIS的發展已步入蔓延(擴散)階段。擴散階段微機熱帶來的后果是各部門分散開發,形成企業內一個個“信息孤島”,大量信息被重復加工存儲。雖然這些孤立的系統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沒有給企業帶來真正的效益,相反計算機成了投資多見效慢的“擺設”,大大挫傷了企業的積極性。因此,80年代后期,多數企業開始注意控制對計算機應用的投資,微機熱開始降溫。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微機局域網的出現。這給因多年分散開發造成“陣痛”的企業帶來希望。許多企業希望于用網絡將“信息孤島”聯接成“信息大陸”。另一方面,國內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企業已走向市場經濟。企業管理者對管理信息系統的認識已從為了企業升級轉變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掌握市場的主動權來建設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20世紀90年代的ERP。企業資源計劃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在MRPII的基礎上擴展了管理范圍,將企業的業務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其中包括供應商、制造工廠、分銷網絡和客戶等;它將企業內部分為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持子系統,包括財務、市場營銷、生產制造、質量控制、服務維護、工程技術、對競爭對手的監視管理等。ERP已打破了MRPII只局限于傳統制造業的格局,將其觸角伸向各行業,如金融、通信、甚至零售業,使其應用范圍大大地擴展。
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電子商務(E-commerce)。電子商務始于20世紀90年代,是指利用電子網絡進行的商務活動。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在金融、外貿、民航、電信等系統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各類企業利用Internet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積極性高漲。2005年中國企業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7000億元,2006年這一數字已突破1萬億元。未來企業主要產品采購訂單和銷售合約主要是在網上完成,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逐步成為網絡時代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標志。
表2 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管理信息化的階段比較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由上表2可知,國外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到90年代開始系統集成時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和經驗。我國企業MIS的發展規律與國外企業MIS的發展規律相當類似,只是晚了15年~20年。因此,總結國外企業MIS發展的經驗無疑對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發展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現階段,國內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其技術環境、數據環境要比20世紀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工業發達國家先進。我國的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有非常好的“后發優勢”,主要表現為我們的“硬環境”優勢,比如,計算機配置、信息化管理軟件系統往往是最新的,我國的企業局域網和所處的Internet網絡環境也與發達國家差異很小,基本處于同步狀態,但這并不代表我國國內企業管理信息化就與國外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沒有差異,國內企業管理信息化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主要差異體現在“軟環境”上,就是企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知識能力、管理水平、思想觀念等方面,如何把功能強大的網絡管理系統用于企業管理,如何迅速融入國際電子商務的大潮之中,利于Internet極為便捷的信息溝通能力、實時處理能力、遠程傳輸能力為企業服務,是我國國內企業真正實現管理信息化,真正立足國內,走向世界的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壽志勤:從NOLAN模型看我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預測,1995年第3期
[2]張新紅: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現狀,電子與信息化,1998年第11期
[3]李學鋒謝長江段希祥:我國礦山信息化現狀及發展途徑探討,礦業研究與開發,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