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用證的獨立抽象性原則會引發信用證欺詐風險。許多國家采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進行救濟。我國在確立欺詐例外原則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明確其適用條件,設置銀行拒付義務,同時注重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關鍵詞] 銀行 信用證 欺詐 例外原則
信用證的獨立抽象性原則是一柄雙刃劍,由于銀行在審查單據時只負有形式審查義務,受益人經常利用審查單據程序中的漏洞進行信用證欺詐活動,對相關當事人的利益造成極大損害。信用證欺詐已成為世界各國在對外貿易中面臨的棘手問題。
一、信用證欺詐的含義
1.信用證欺詐的概念
對于信用證欺詐,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縱觀信用證的運作流程和相關理論,筆者認為,盡管在信用卡結算過程中發生的欺詐方式十分復雜,開證申請人和開證行也可能牽涉其中,但從信用證支付方式的特殊性出發,應當認定信用證欺詐主體主要是受益人。據此,筆者對信用證欺詐的界定為:信用卡欺詐是指受益人在不履行合同或者未按約定履行合同的情況下,利用銀行在審單程序中缺乏實質性審查的漏洞而采取的通過偽造單據或者在單據中做虛假陳述等方式提交表面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從而獲得款項的行為。
2.信用證欺詐的表現形式
(1)受益人未交付貨物而通過偽造單據實施的信用證欺詐。賣方沒有貨物或者無法交付貨物,則不可能持有相應的單據,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往往通過偽造全套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以取得貨款,主觀上有明顯的欺詐故意。
(2)受益人因貨物不符而通過在單據中做欺騙性陳述而實施的信用證欺詐。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存在質量瑕疵或者數量不足,則此時賣方自行變更或與承運人合謀變更提單內容以提交符合信用證規定的提單,例如受益人以保函換取清潔提單。
(3)受益人通過倒簽提單、預借提單的方式實施的信用證欺詐。倒簽提單和預借提單都是在貨物實際裝運日期與信用證規定期限不符的情況下,賣方要求承運人在提單中更改裝船日期以順利結匯的行為。裝運日期對于買方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堵摵蠂鴩H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此也做了嚴格規定。因此,倒簽提單和預借提單都可能對買方造成損失,屬于信用證欺詐行為。
二、信用證欺詐的救濟——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
1.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含義
所謂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是指銀行在欺詐真實存在的情況下可以突破信用證的規定拒絕承兌或者付款,同時法院也可以以欺詐為由通過頒發止付令等形式禁止銀行向受益人進行兌付。關于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法理依據,主要是各國的公共秩序保留原則以及誠實信用原則。
筆者認為,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是對信用證獨立抽象性原則的沖擊,如果濫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將對信用證結算造成消極影響。因此應當對欺詐例外原則的適用情形加以限制:一方面,開證申請人的請求或起訴是啟動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前提。在信用證結算過程中銀行不能主動介入當事人的基礎合同,同時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則,只有當事人提起訴訟才可能通過頒發止付令的形式保障原告利益;另一方面,對于受益人存在欺詐的事實,開證申請人必須在合理期限內提供相應證據予以證明。
2.我國關于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的規定
我國確立了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兑幎ā返诎藯l將受益人偽造單據或者提交記載內容虛假的單據、受益人惡意不交付貨物或者交付的貨物無價值以及受益人和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單據等情形納入了信用證欺詐范圍。同時《規定》參照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關于財產保全的規定設置了欺詐存在時人民法院裁定中止支付信用證項下款項的條件和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對完善我國信用證欺詐救濟制度的建議
1.明確信用證欺詐的標準
我國關于信用證欺詐只是概括性地列舉了三種欺詐模式,但是對于信用證欺詐的界定卻缺乏明確規定,對此,有學者主張應當參照美國的“實質性欺詐”標準。筆者同意這種觀點,并建議將“單據中的虛假成分必須對交易本身具有實質性意義”作為認定實質性欺詐的標準,即一方當事人偽造單據等欺詐行為背離了交易目的,對交易本身造成了實質性影響,則可以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予以救濟。若受益人的欺詐行為如果對交易并不存在實質性影響,則買方只能追究賣方的違約責任而不能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
2.注重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信用證交易中如果賣方實施了欺詐,但是第三人支付了相應對價成為正當持票人向銀行提交單據,則不宜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理由如下:一方面,善意第三人在不知道欺詐存在的情況下已支付相應對價,如果此時銀行以欺詐例外原則對抗第三人則違背了民法中的公平原則;另一方面,如果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則很有可能影響其參與信用證業務的熱情,不利于信用證交易的發展。因此,在適用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時,應當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當然如果第三人明知欺詐情況存在惡意要求付款依然可以通過欺詐例外原則予以救濟。
3.增加對銀行拒付義務的規定
我國目前的司法解釋中沒有涉及銀行的義務。對此,有學者主張應當確立銀行拒付義務。筆者認為,在信用證交易中,開證行作為中介方,如果能夠在審單過程中知曉欺詐并采取相應措施,則可以有效地遏止欺詐的發生,銀行拒付也可以免除司法救濟帶來的訴訟成本,將銀行拒付義務納入法律規定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如果銀行在明知存在欺詐的情況下依然不顧申請人的利益予以兌付,將有悖于誠實信用和公平善良原則,對銀行信譽也會造成影響。因此,筆者認為采納銀行拒付義務具有合理性,同時應設置銀行拒付的條件:第一,申請人提出欺詐的時間應當是在銀行審查單據尚未付款期間。第二,申請人請求銀行不予兌付應當提供相應的證據以充分證明欺詐事實存在。第三,申請人應當在一段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據。
參考文獻:
[1]蔡磊劉波:國際貿易欺詐及其防范[M].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毛毅堅龔保華:對信用證欺詐若干法律問題的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