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針對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問題,提出要加大政府間合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和加強環境保護合作。
[關鍵詞] 區域經濟合作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是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不同地區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
一、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意義
區域合作是地區間突破行政區劃進行資源配置和共同發展,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年來,我國地區間經濟合作發展迅猛,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全面鋪開,尤其以長三角地區發展迅速,對其他地區的區域合作起到了巨大示范作用。泛珠江三角區域通過了《泛珠江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打破地區封鎖,促進市場開放,加強溝通交流,促進共同發展。中部、西部、東北和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合作也正蓬勃發展。
1.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區域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各地區在人均生產總值、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結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差距逐年拉大,這成為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問題。各地資源稟賦不同,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有利于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2.地方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基于行政區劃產生的地方經濟必然會出現統一市場的需要、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益的需要。各行政區資源和要素數量有限,通過加強區域合作,在更大范圍配置資源、整合資源,消除惡性競爭,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區域經濟合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區域合作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傳統行政體制仍是制約區域合作的最大障礙,部分地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忽視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由此而產生的問題主要有:
1.產業發展盲目和重復建設
我國各地產業發展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產業同構,各地不能從區域全局和本地比較優勢出發規劃支柱產業,盲目追求價高稅大的項目,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領域蔓延,產業間協調程度不高,互補共贏空間不大,難以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二是產業發展體系化,追求門類齊全,自成體系,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規模不經濟,缺乏競爭力。此外,在基礎設施方面港口、機場、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基礎設施互相攀比、重復建設問題嚴重。
2.地方保護主義
一些地區出于地區利益和政績觀的驅動,在區域合作過程中重形式,沒有真正轉變觀念,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有些地方在開放市場、資源共享方面甚至出現偽合作傾向,各自為政,重視地方短期利益,忽視區域長遠利益的局面沒有根本扭轉,行政壁壘森嚴問題依舊存在。
3.區域合作機制不健全
政府主導以行政力量推動區域合作是目前區域合作的主要方式。盡管很多領域都達成合作協議,但缺少法律效力,沒有建立多層次的、規范的區域協調機構。缺乏省際間、城市間有力的協調機制,區域市場機制不健全。
4.流域跨界污染問題亟待解決
河流跨界污染問題嚴重,上游對下游區域的水污染和耕地污染事故日益增多。雖然法律規定以流域管理和行政區管理相結合控制水污染,但實際實行部門和行政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地方政府缺乏全局意識,只顧本地經濟利益,忽視對流域下游的環境影響,由此引發地區間污染糾紛成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思路
1.切實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加強政府間的合作
地方政府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區域合作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成為促進區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一是在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共同簽訂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和編制區域合作中長期規劃;二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培育健全市場機制,建設區域共同市場,實現資金、技術、人才和商品自由流動。三是加強交通、港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和管理,實現區域內公共服務信息化和統一化。
2.立足特色推進區域產業布局一體化
在產業布局上從全局出發,立足本地特色、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惠互利。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科學定位,發展本地優勢產業,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產業互補效應。在區域內建立起支柱產業配套、新興產業共建和一般產業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尤其要大力推動企業合作,使企業成為區域合作的主體。
3.建立長效區域合作機制
一要建立區域協調機制,如組建跨行政區的多層次的區域協調管理機構,;建立政府間合作交流聯席會議制度、高層領導定期溝通制度和部門協調制度等。二要建立利益調節機制,包括利益分享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使各方既能合理分享合作產生的效益,又能補償因共享資源而帶來的相對損失。
4.加大環境保護合作,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發達地區人口密集、資源和能源消費高、工業和生活廢棄物排放強度大,在環境合作中首先要發揮積極作用,承擔更大責任;其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三是在區域產業轉移中要杜絕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跨地區轉移。四是建立區域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環境合作機制。加快立法、嚴格執法,建立環境信息通報機制、糾紛處理機制、污染督察和監測機制來保障區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寶明:我國區域經濟合作中不協調的主要問題探析.黨政干部學刊,2006,8
[2]王興化: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的主要特征及戰略選擇.開放導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