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通過解釋體育產業的含義,以及分析國內國外體育產業發展情況,指出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指出了其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體育產業 發展 經濟
體育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而使體育產品(勞務)進入生產、交換、消費和服務的產業 門類。從大體育觀的角度看,體育產業涵蓋所有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如體育物質產品(體育服裝、體育器 材、體育建筑、體育食品飲料等)和體育信息產品(體育廣告宣傳、電視廣播、報刊、體育信息的傳送等), 以及體育勞務(體育競賽、健身娛樂、場地出租、體育旅游等)。體育產業,一個中國起步比較晚的產業項目,一個被忽視的項目。1985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 第三產業的統計報告》,體育被正式列入第三產業,從而使其產業性質得到了確認。我們從體育產業的內容可 以看出體育產業是一個覆蓋面非常廣、產業關聯度很高的產業,涉及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如建筑業、制造業 、交通通訊、食品衛生、信息服務、服裝和旅游等。體育產業的潛在需求非常大,而且該產業是純粹“經營人 體”的行業,是“生命產業”。可以預計,它將是21世紀最為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所謂體育產業化,就是改 革體育體制,使體育具有自我發展能力、充滿活力的新機制,使體育由事業型、公益型向經營型轉變,使其能 夠向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和勞務。其實質是體育思想觀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創新,是要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 基本要求、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的基礎上,開發體育的經濟功能,把體育與經濟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經濟 行為,刺激體育產品(勞務)的需求,拓展體育市場,加快體育的產業化進程,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 的活力。鄰國的漢城,東京正是由于成功舉辦奧運會而實現了經濟飛速騰飛,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件事情:面對2008,面對一個薄弱的產業,中國的體育產業何去何從?
目前,體育產業相對發達的是歐洲和美國,以及日韓,比方說意大利,體育產業的納稅超過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南美的巴西,每年靠球員對外輸出贏得了巨額的外匯,體育產業“老 大”美國,早在10年前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已達631億美元,超過了石油和航空工業。 英國體育產業的年產值為 70億英鎊,其就業人口38萬,超過了農業和煤炭業。日本體育產業的年收入達4.2萬億日元,在其國內十大產業 中排名第六。世界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已達7000多億美元,且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長。這一數字相當于我國 去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奧運會,對中國體育產業來說,迎來了一次機會,不過,這個機會又存在困難與陷阱。1972年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和1980年的蘇聯莫斯科奧運會,都是血本無歸,從而宣告政府出資主辦奧 運會模式的死亡。到1984年奧運會時,居然只有美國洛杉磯一家申辦。商人出身的美國人尤伯羅斯沒有要政府 一分錢,靠集資的七億美元,幾乎是單槍匹馬地籌辦了洛杉磯奧運會,結果凈賺2.15億美元,開創了民間辦奧 運會的成功模式。此后,奧運會和其它大型體育比賽就成了你搶我奪的肥肉,韓國和西班牙更分別靠漢城和巴 塞羅那奧運會,獲得了經濟振興的契機。奧運場館花的巨額費用,使很多地方經濟嚴重縮水,失衡,我們必須思考這個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筆者認為,2008,中國的體育產業存在很多可以提高發展的地方:
1.現狀。中國體育產業僅僅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中國體育部門收入的自給率僅 占體育事業支出的30%,除了發行體育彩票和足球聯賽初具產業規模,其它都是零打碎敲“討”來的
2.體制。以國有為主,私營俱樂部運作占少數,這樣一來,體制束縛了體育產業的發展。比方說一家國有中超的足球俱樂部,存在外籍教練,中方教練,中方官員,中國足協,嚴重束縛俱樂部的正常運作,使得其發展緩慢。世界足球市場的年交易額達6500億美元,而中國前年15支中超足球俱樂部的年收入只有三億元人民幣,也就是3600多萬美元, 不及拳王霍利菲爾德打一場比賽的收入。國外的各類職業和大眾體育俱樂部都是自 負盈虧的企業,而中國足球實行職業化已經五個年頭,國家每年還要投入五六百萬元,許多俱樂部與當地體委 沒有脫離關系,其人事變動和經營危機甚至要市長、省長出面干預。過去五年,中國共發行77億元體育彩票,籌集資金26.6億元。 但以前這些資金干什么用了沒見報道。只知 道去年國家體委宣布說從1996年發行體育彩票的收益中撥出13000萬元,在31個省、 市、 自治區建設了500個城 市社區體育活動場所。 這對于居民的急切需求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中國的博彩業目前處于初級壟斷階段,市場機制不夠靈活,體育彩票受到多方面干擾,發展不盡如人意。
3.歷史原因。中國體育產業的落后緣于體育改革的滯后,十年文革,體育產業幾乎停滯不前,1978年后,體育產業如雨后春筍,20多年前,體育界是作為改革開放的象征最先 走出國門的,但在風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中,體育改革卻逐漸落后于經濟改革。最先在西方市場經濟環境中闖蕩 的體育界,在國內可能是文教領域最后踏入市場經濟大門的行業。遲遲到1994年,國家體委才以足球為突破口 開始了職業化嘗試。束縛體育改革的一個主要觀念,是長期把體育單純定位為振奮民族精神的政治武器,否認 它具有創造產值的經濟屬性,因而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 ,拉贊助,從來都回避創收的動機。
4.沒有徹底進行職業化改革。中超冠名,為什么那樣難?究其原因,其實受到各方面的干預,魯能俱樂部外援為什么老是選不合適呢?外援選拔本是主教練,俱樂部的事情。現實中,更多受高層官員的干涉,一個球員,必須經過主教練滿意,俱樂部滿意,然后再向上級報告,中間環節復雜,人事關系復雜,中間攙雜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現在流行的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女排聯賽,號稱職業化聯賽,其實處境十分尷尬,投入產出極不合理,導致市場化運作不行,發展滯后。我們放眼看世界,許多發達國家不是這樣的,在歐美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體育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際足聯的研究表明,與足球有關的的營業額每年高達2500億美元,其中包括運動員的工資、門票、廣告、電視轉播、運動器材銷售、機票、住宿費用、旅游以及相關的工業等。估計足球運動直接和間接雇用的人數高達4.5億人。體育產業之龐大由此可見一斑。今天,美國體育產業的年利潤在千億美元以上,超過實力雄厚的石油、汽車、航空業等;在日本,體育產業被視為國民經濟的第四大產業支柱。
5.怎樣能實現真正的市場化運作。許多靠政府壟斷的體育產業往往脫離市場,比如中國的乒乓球業,看上去很繁榮,但是一到俱樂部運作,非要賠錢不可,如何能解決這樣的矛盾?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既使中國感到 了空前未有的壓力,也給了中國新的發展機遇。預料中國經濟在新世紀初將繼續保持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隨 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健身、養生、旅游、休閑、博彩等精神生活的消費必將大大增加,體育經濟與 人們生活的聯系將更加緊密,體育經濟在社會整體中的地位將更加重要,以現實經濟研究為己任的經濟學家們 務必要對此投入更大的熱忱。目前中國的體育彩票發行已步入規范化、經常化的軌道。
6.體育產業的發展有賴于一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太高,不可能對所有項目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最好的辦法是尋找一個突破口,由點及面,通過培育若干個有影響體育項目的市場,刺激對體育的需求,進而擴大到其他項目,形成體育 的產業化格局。在美國,體育產業20世紀80年代的總產值就超過600億美元,比石油化工(533億)、汽車(531億)還多,占其GNP的1.3%,居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第22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體育產值超過3000億美元,增長率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意大利以“足球工業”為主體的體育產業,其產值在20世紀80年代末達到24萬億里拉(182.5 億美元,人均320美元),躋身于國內十大經濟部門,現在約為500億美元。英國20世紀80年代末的體 育產值為68.5億英鎊,政府從體育產業中得到的稅收有24億英鎊,相當于政府用于體育投資的5倍。其他發達國家如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體育產業都有相當龐大的規模。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體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一些發達國家已提出“國民體育總產值”的概念。
7.前瞻。(1)從業人員多,影響大。體育產業是個龐大的經濟部門。如美國有近百萬各種職業運動員,從事與體育產 業有關的人員達數百萬人,而業余時間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員達1.8億,美國的“三大球”——棒球、橄欖 球和籃球運動,每年吸引了數以億計的愛好者觀看參與。我國香港的賽馬會每年吸引了數百萬市民參與,其下 注額為1000多億港元,平均每人2.3萬港元,為政府帶來大量收入。 發達國家的體育賽事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牽動了億萬人心,為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2)涉及面廣,產業關聯度高。現代體育是一項意義深遠、影響重大的社會活動,它吸引了眾多行業部門的 參與。世界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飛利浦公司都和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型的綜合運動會是 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交通通訊、電視廣告、場館建設等許多環節。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為日本和韓國帶來了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成為其經濟起飛的標志。(3)國際化趨勢。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現代體育產業正越來越多地走向國際化經營,形成了許多 像阿迪達斯和耐克等著名的跨國公司。去年我國足球超級聯賽的冠名權被愛福克斯集團買下,2006中超贊助商正式揭曉,來自英國的愛福克斯國際集團旗下的iphox(愛福克斯)公司經中國足球協會批準,正式成為2006中超聯賽新的冠名贊助商,中超聯賽也終于結束了“裸奔”的尷尬。2006足協杯比賽由飛利浦公 司贊助,這對于我國球市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07,金威啤酒贊助了中超聯賽,極大的提高了品牌影響力,體現了體育產業的巨大價值。
我國體育的產業化進程,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決定體育產業的主要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平衡,有大賽的機遇。首先政局穩定,這個我們國家是毋庸置疑的,這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其次呢,經濟發展,這個對于中國的人口大國來說,需要一個過程,畢竟現在是發展不夠平衡,真正做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個均衡點,還需要經濟的再次騰飛,在物質文明上升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勢必會影響體育產業的發展。所以說:國強則體育產業必強,國弱則體育產業必弱。再次,大賽機遇,面對奧運會,我們不但考慮到這是機遇,而且我們更應該考慮奧運會開完,帶給我們國家什么,有什么可持續發展的路子,這是我們研究的關鍵。現在中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的最明顯的差距就是,中國的體育產業市場處于初級階段,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差距不小。
整個體育行業部門還僅僅處于場地出租和有償指導等淺層 次的經營階段。體育作為一個經濟部門,其規模、結構和層次都沒有達到一個完善成熟的產業部門的水平,體 育的經濟功能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中國體育與世界體育強國的最大差距其實不是以奧運金牌為標志的運動成績和競技水平,而是以利潤多少 和企業化程度高低為標志的產業化水平。沒有產業化支撐,中國競技體育將因缺乏經濟動力而走入死胡同,作為一種消費方式的全民健身也將因供應短缺而難以持久。
2008年是體育產業大展風采的世紀,缺乏體育經濟內容的經濟學不可能是完整的經濟學,體育經濟正以它獨特的魅力日益受到經濟學家們 的青睞,通過國內外體育經濟發展歷程的深入研究總結和比較分析,創建有中國特色的新的體育經濟學的日子 已為時不遠。
參考文獻:
[1]《體育產業化運營與管理實用手冊》.2005年.出版.銀生音像出版社
[2]《中國競技體育產業市場研究》.2005.12出版.學林出版社
[3](美)丹尼爾·科維爾沙里安妮·沃克 朱莉·西西利亞諾彼得·赫斯著:《體育產業組織管理——對績效負責》.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