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藏鐵路通車運營給西藏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使西藏旅游業發展呈現井噴現象。但是作為旅游業支柱的西藏旅游企業仍存在散小弱差現狀,根本不能適應西藏旅游業井噴發展。因此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西藏旅游企業要適應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必須改變現存狀況,走企業集團化道路,綜合發展,才是西藏旅游企業的正確選擇。西藏旅游企業走集團化道路,背景有三,一是西藏旅游業正面臨著發展機遇;二是西藏旅游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三是旅游企業集團化本身優勢所在。文章在論述了西藏旅游企業集團化背景的基礎上,最后針對其集團化模式選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西藏 旅游企業 集團化 模式
關于旅游企業集團化的概念國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丁晨認為:旅游企業集團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旅游企業實現資產重組或聯合經營,這樣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和提高國際競爭力。而陳榮則認為:旅游企業集團化是以旅游企業為核心,以資金、技術、品牌、服務等為紐帶,形成的在經濟業務方面統一控制、協調發展的多法人企業集合體或企業集群(旅游企業是指經營旅游業務的旅行社、賓館飯店、旅游景區(點)和旅游車船服務企業等)這兩個定義雖表述不同但內涵是一致的,歸根結底都說明旅游企業集團是旅游企業相互之間采取特定方式進行的聯合。在當前國內外旅游業競爭激烈的形勢下,靠單個旅游企業的單打獨斗,已是旅游業發展的過去時。西藏旅游業已經呈現井噴現象,面對這種機遇,西藏旅游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提高旅游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就必須走集團化發展道路。
一、西藏旅游企業集團化背景
1.西藏旅游業發展機遇
在西藏自治區2003年制定的“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西藏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條件,確立了以旅游業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進行大力發展。在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林芝機場通航、中印乃堆拉邊境貿易通道恢復開放環境下,西藏旅游業拉動經濟的作用大大增強,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51.2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9.5%。其中接待國內旅游者235.73萬人次,增長40.4%;接待海外旅游者15.48萬人次,增長27.6%。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7.7億元,比上年增長43.2%。實現外匯收入609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1%。由這些數據看出,在交通條件逐步改善的背景下,西藏旅游業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旅游業全面發展正面臨著良好的機遇。這就必然對西藏旅游企業相對于旅游產業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旅游企業發展趨勢
西藏的旅游業管理從1990年開始已向市場化運作方向轉變,政府主導,企業營運。但這種運作模式還是初級水平,這是由西藏旅游產業的掌舵者即旅游企業所決定的。我們從西藏旅游企業從業人員歸屬企業類別來窺見西藏旅游企業狀況。見表1。從表1看出,2000年到2003年,西藏的旅游企業基本情況是,旅游企業結構簡單,從人員構成看企業規模也較小。
表 西藏旅游從業人員歸屬企業類別的人群規模年度變化比較
數據來源: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及計算值。
隨著西藏經濟發展戰略制定和西藏產業結構調整,確定了旅游業的發展地位,旅游企業也開始加快發展進程,見表2。表2中顯示,旅游產業發展到2004年,旅游企業不但新增了旅行社、賓館飯店,同時還新增了旅游汽車公司、旅游商貿公司和辦事處。這說明隨著西藏旅游業發展,旅游企業在種類、規模上也在發展,西藏旅游企業結構趨于完善。
表2 西藏旅游企業規模擴增狀況抽樣統計
隨著西藏旅游業的井噴發展,西藏旅游企業在規模與結構方面的擴大,相應提高了旅游產品質量、服務、交通等條件,使得來西藏的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逐年增加,見表3。
表3 西藏旅游人數及旅游收入統計
注:本表由《西藏統計年鑒2007》整理
表3顯示,西藏旅游業在旅游人數及旅游收入逐年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2006年青藏鐵路和林芝機場通航,更推動了西藏旅游業的發展。西藏企業在旅游業大發展的時期,必須發展壯大自身實力,才能勝任擔當旅游產業的掌舵者。那么西藏旅游企業面臨機遇如何發展?筆者認為,根據旅游業是綜合產業的特點,西藏旅游企業必須借鑒國內外發展的經驗,走集團化發展道路,才是西藏旅游企業發展的正確選擇。
3.旅游企業集團化優勢
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一批有名的旅游企業集團,如首都旅游集團、上海錦江旅游集團、陜西旅游集團、杭州宋城集團、華僑集團等。一些國有旅游企業集團還進一步走企業集團的聯合兼并道路,如北京首都旅游集團公司、新燕沙集團公司和全聚德集團公司合并為新的首都旅游集團公司。上海國資改革出臺重大舉措,成立了中國目前最大的旅游企業集團———錦江國際集團。這些旅游企業集團經營業務廣泛,有的多達幾十個經營范圍。見表4。
表4 我國部分旅游企業集團業務范圍表
表4中顯示,這些知名旅游企業集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規模龐大,涉獵行業廣。這充分顯示了旅游企業集團化的優勢所在:第一,旅游集團的建立有利于形成規模綜合效益。在市場經濟國家,一個單一的經營實體,如無利潤或盈虧持平是不會持續經營的。但集團公司則不同,它可以只要求某分公司產生銷售額,甚至無利潤經營,目的是極大限度的占有市場,產生規模綜合效益,而這家分公司產生的銷售額可以在集團化經營的條件下實現在集團內部交易,這家公司不盈利,只要其他公司盈利,能達到綜合利潤目標就行,這樣就產生了規模效益。第二,形成組合效益。一般而言,每個企業都有優勢和不足,在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眾多的旅游企業組成旅游集團,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彌補不足,進而產生組合效益。第三,優化資源配置。有利于打破部門所有和地區封鎖,通過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資本聯合,沖破條塊分割的藩籬,把核心企業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和規范化的服務輸入到各成員企業中去,使資源按市場需求得到優化配置。第四,增強融資功能。旅游企業集團資金雄厚,信用狀況良好,在貸款融資方面有明顯的優勢。第五,提高綜合競爭力。旅游企業集團的競爭力綜合表現在品牌、市場和人才三個方面。旅游企業集團的連鎖和聯號企業都用統一的名稱和標識,統一進行宣傳和推銷,能大大提高集團和成員企業的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此外,針對西藏還有一個優勢,即第六,易于樹立放心旅游意識,提供旅游安全保障。西藏海拔高,缺氧普遍。一般游客都會擔心來西藏旅游不適應高原氣候,旅游企業集團化后,統一接待,統一服務能給游客賓至如歸的感覺,打消來西藏游的顧慮。鑒于以上諸多優勢因素,西藏旅游企業走集團化道路已是必然趨勢。
二、組建西藏旅游企業集團模式選擇探討
既然西藏旅游企業走集團化道路已是推動西藏旅游產業大發展的必然選擇,那么下一步就要綜合考慮西藏區情、西藏旅游業發展狀況、及旅游企業發展狀況,制定適合西藏旅游企業集團化的方案.由于西藏目前還沒有一家旅游企業集團,因此,方案的第一步要選擇適合西藏旅游企業集團化的模式。筆者認為,在眾多的集團化模式中,行政組合模式、旅游企業橫向一體化、首旅模式這三種模式比較適合西藏旅游企業在散小弱差現狀進行大規模的擴張。
1.行政組合模式
根據在組建企業集團過程中市場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大小,可以將旅游企業集團組建方式歸納為三種模式:市場成長模式———核心企業憑借經營優勢和經濟實力吸引相關企業,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自愿組合成企業集團;行政組合模式———政府部門通過行政手段組建企業集團,成員企業以行政或契約關系為紐帶,行政命令是企業運行的主要動力;混合推動模式———企業集團由市場力量推動形成,政府運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引導企業活動,政府、市場、企業三方面協調一致。歐美國家的旅游企業集團基本通過市場成長模式得以組建,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旅游企業集團大多數屬于混合推動型,也有一部分屬于行政組合型。我國一些旅游企業集團基本通過混合推動模式組建。綜合考慮西藏旅游企業現狀及西藏整體經濟產業發展進程,筆者認為,西藏組建旅游企業集團應選擇行政組合模式,理由有二:第一,西藏市場經濟發育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相對較弱,而旅游業又恰恰是西藏經濟的增長極。因而要大力發展西藏旅游業,就必須由政府運用行政手段組建旅游企業集團,也只有借助這個平臺西藏旅游產業才能充分發展。第二,西藏旅游企業散、小、弱、差的特點,根本不能適應旅游經濟發展的趨勢,必須把這些旅游企業以行政或契約的方式聯合組建旅游企業集團,由政府以行政命令作為集團的內在運作力量。這種行政組合模式最適合政治經濟關系緊密的地區進行初期組建企業集團,然后由行政性再向市場型逐步轉換。
2.旅游企業橫向一體化模式
所謂橫向一體化是指企業現有生產活動的擴展并由此導致現有產品市場份額的擴大。企業橫向一體化一般有三條途徑:一是擴大原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二是向與原產品有關的功能或技術方向擴展,三是與上述兩個方向有關的向國際市場或向新的客戶類別擴展。橫向一體化戰略一般適用于企業在早期擴張。西藏旅游行業是一個正在逐步成長壯大的產業,但行業內部產業集中程度較低,旅游企業普遍小、散、弱、差,同質化競爭導致行業內耗嚴重。所以西藏旅游企業考慮采用橫向一體化戰略,可以使生產規模擴大,實現規模經濟,增強競爭實力。同時還可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實力,提高其競爭能力和抗擊風險的能力。
3.首旅模式
2004年4月,首都旅游集團、新燕莎控股公司、全聚德集團公司宣布合并重組,成立“首都旅游集團”,2004年6月和7月,東來順集團和古玩城集團又相繼加盟,集團資產總額達到200億元, 其經營范圍涉及飯店業、旅行社業、餐飲業、汽車服務業、旅游商業、會展業和景區景點業的七大板塊,其經營業務涵蓋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其資產總量、經濟實力、經營成果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旅游企業集團前列。首旅集團作為北京地區規模最大、市場份額最高、涉足細分行業最廣的旅游企業,通過一系列擴張、整合,形成以旅行社客源為龍頭,以酒店、旅游汽車接待為核心,以景點、會展為延伸的一體化經營戰略。這就是“首旅模式”,其實質就是政府推動型的橫向一體化模式。西藏旅游企業選擇這種模式由政府主導,企業和市場共同參與組建旅游企業集團,做大做強西藏旅游產業蛋糕,這是旅游業作為西藏的一項綜合性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比如,西藏旅游企業可以通過與民航、鐵路、金融、保險、衛生部門、汽車公司、城市建設、環境保護、林業等部門的聯合,形成程度更高、規模更大的旅游企業集團。這種集團將產業集團、交通部門、金融部門、衛生部門、城建部門、林業部門、旅游開發機構等的優勢以股份制形式集為一體,利用股份制企業內部機制優勢,使各部門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既增強了旅游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又擴大了其生存空間,有利于實現旅游行業中細分行業的規模化、專業化。
三、結束語
為配合落實“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西藏經濟發展戰略和適應西藏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西藏應抓住機遇積極快速組建旅游企業集團,實行以市場為導向,依托資源優勢,積極實施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市場運作、企業集團經營、社會參與的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區內旅游。以政府主導,旅游企業集團牽頭,著力開發和發展特色精品旅游,加快旅游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最大限度地延長產業鏈,增強產業帶動和輻射功能,把西藏旅游業建設成為富民強區的龍頭支柱產業,以實現西藏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晨:淺析我國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趨勢[J].經濟師.2003(2):46
[2]陳榮林紅葉祥松:旅游集團異質群體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以陜西旅游集團為例[J].旅游學刊,2006(8):55
[3]西藏自治區統計局.西藏統計年鑒,2007:409
[4]圖登克珠譚鏡明:西藏旅游人力資源需求內因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6(12):55-56
[5]京城200億商旅國資大合并[N].21世紀經濟報道,2004—04—22
[6]吳宇張建松:錦江國際:中國規模最大的旅游企業集團揭牌成立[J/OL],2003年6月9日
[7]郭華:我國旅游企業集團多元化戰略探討[J].商業經濟文萃,2005(5):16
[8]熱娜:關于甘肅旅游集團化的幾點建議[J].甘肅農業,2006(8):168
[9]李兵:廣東韶關旅游企業集團組建問題初探[J].特區經濟,2006(2):206
[10]史常凱:旅游企業集團化擴張的動因及路徑探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5):81
[11]吳曉昊:中國旅行社集團創新模式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