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金分紅是股利分配政策的一種,即公司向股東分派現金股利。我國2000年開始掀起現金分紅熱潮,但分紅出現了超能力派現、融資同時派現、異常低派現等不良現象。作者對此進行分析,指出中國上市公司在現金股利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分紅 股利政策 對策
一、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現狀及特點
1.股利分配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經歷了從現金分配為主到送股方式為主再重新到現金分紅為主的過程。1999年以前,我國的派現上市公司家數只占上市公司總數30%左右,而在2000年以后,這一比重已經上升到64%左右。
2.現金股利支付率低
派現公司數量增加反而引起了公司派現數額的降低,甚至有些公司的派現額剛夠投資者繳納現金股利和送紅股的個人所得稅。
3.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不穩定,缺乏長遠規劃
在1997年~2002年間,連續5年分配現金股利的公司僅為上市公司總數的5.5%。
4.2000年后出現了現金分紅熱,部分公司存在非良性派現行為:(1)超能力派現;(2)融資派現;(3)異常低派現
二、上市公司分紅現狀的成因探討
我國在2000年后出現的分紅熱潮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作者歸納了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監管部門的政策
證監發[2004]118號文件,《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的通知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利潤分配的,不得向社會公眾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或向原有股東配售股份。
管理層將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與發行新股掛鉤起來,為了再融資,公司不得不分配現金股利。
2.融資成本的限制,股權融資的偏好
在我國,股權融資成本低于債權融資成本。因為債權融資的成本主要是貸款利息,股權融資成本主要為支付的股利,而我國經常不支付股利或支付很少,股權融資成本實際很小。所以我國上市公司都喜愛股權融資,在證監會的一些政策出臺后,為了保住股權融資的資格,不得不發放現金股利。
3.母公司的利益需求
中國上市公司以分拆上市為主,原有改組企業未上市部分成為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公司上市之初將優質資產包裝進了股份公司,母公司自己卻承擔了不良資產,母公司自然要求股份公司在上市后予以回報,從而滿足自身生存需求。母公司從上市公司轉移現金主要有三種方式:①現金股利,②關聯交易轉移,③利用新發行股票或配股所得資金向上市公司收購資產或企業。第三種方式的條件是上市公司必須有新籌集的資金,具有交易金額大,非經常性的特點,使用較少。目前國家對關聯交易監管越來越嚴,利用關聯交易轉移現金變得困難,而現金分紅是通用的財務分配形式,只要不違反有關股利分配的法律既可進行。因此,向母公司、大股東轉移資金也是近幾年現金分紅高漲的原因之一。
三、目前上市公司分紅存在的問題
1.管理政策中存在漏洞,出現了惡性現金分紅
(1)派現同時再融資。從理論上講,現金分配說明公司資金充裕,再融資則是因為資金不足,派現同時又融資,結果無非是上市公司所派的大部分現金進入大股東腰包,然后上市公司又向小股東伸手。
(2)超能力派現。公司分配的每股現金股利大于每股收益,意味著上市公司必須動用以前年度累存的現金來分紅,不僅可能導致以后年度派現能力的下降,而且其帶來的現金壓力可能導致公司錯失投資良機,不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最終使投資者的利益受損。
(3)異常低派現。許多公司的派現額剛夠投資者繳納現金股利或送紅股的個人所得稅金或者是多那么一點,此類公司的股利收益率極低,使廣大投資者喪失投資信心,加重市場的投機氛圍,不利于整個證券市場的發展。
2.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現金分紅成為大股東套現的工具
截至2005年底,我國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股份總數的60%以上。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基本格局是:一方是具有絕對控股權的國有股、法人股,他們以與面值等值的資產取得股權,成本很低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另一方是出于附屬地位的,股份可以流通的社會公眾股,其認購價很高。由于一股獨大現象,非流通股股東就可通過手中的權利,采用異常高派現來實現投資的收回,而不考慮上市公司自身的發展。近兩年,現金股利成了正在更換或即將更換的大股東從上市公司轉移現金的手段,顯露出大股東惡意套現的跡象,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利益。
四、針對上市公司分紅問題的對策
1.完善外部的監管機制
(1)規定超額累計利潤。即規定如果公司的留存收益超過法律認可的合理水平,將被加征額外的稅款,以限制公司過分保留盈余,使公司進行合理的分配。
(2)進一步完善分紅與再融資的“掛鉤”政策。①是否有超能力派現,對超能力派現的要求作出詳細解釋。②是否有微量派現,在配股資格的取得上,附加歷年分紅比例應達到一個合理水平,配股比例與分配比例直接掛鉤。③對派現來源進行限制,防止現先舉債派現再融資還債的現象發生。④建議規定派現后半年后才能融資,這樣企業若為融資而派現,中間的半年可能會因尚未融資而缺乏資金,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公司有目的的派現。
2.加快非流通股的流通,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在股權分裂問題未解決之前,可引進類別股東表決機制,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可由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召開類別股東大會,分開投票,確保流通股股東的利益不受損害。
3.加強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若不分配,在年報中應詳細披露不分配的原因,并要求上市公司公開長期股利分配政策,接受廣大股東的監督。
4.加強法律制度,逐步完善中小股東集體訴訟機制
在中國大陸法體系中引入“辯方舉證”和“集體訴訟”等條款彌補對投資者保護的不足,加大對大股東侵害行為的處罰力度。
參考文獻:
[1]劉莉朱文莉: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的特征及問題的研究.商場現代化,2006(4)
[2]劉有章肖臘珍: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問題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5(3)
[3]高利: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歷史、現狀與特征.上市公司,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