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環保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實踐中越來越成為非關稅壁壘的主要形式。并成為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貿易。文章從我國農產品貿易受阻的現狀入手,分析了環保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提出了我國農產品貿易應對環保貿易壁壘的對策舉措。
[關鍵詞] 環保貿易壁壘 貿易保護 綠色產業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貿易額度也保持大幅增長的趨勢。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WTO對傳統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一些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其國內市場,有意利用環保措施限制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加之一些外在和內在的因素,目前我國仍無法跨越環保貿易壁壘,因此環保貿易壁壘成為目前制約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重要障礙之一。
一、我國農產品貿易受阻的現狀
中國作為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美、日、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法規和市場準入制度也最為嚴格,對進口食品的要求也最高。中國農產品及食品出口頻繁遭遇來自美、日、歐等國家環保貿易壁壘的影響。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2004年各口岸衛生檢疫所檢出不合格進口食品資料統計,中國出口的農產品及食品被檢出不合格并被扣留批次最多,全年統計477次,占日本扣留總數1105批次的43%。2004年上半年,根據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通報情況統計,歐盟總計通報批次為1264件,涉及8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食品出口被通報次數為62件,在被通報國家中位居第二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扣留我國的產品主要涉及食品、藥品、化妝品、電器、日用品和醫療器械等六大類,而農產品及食品的扣留批次占據榜首,為816次,占被扣留總數的43%。
中國農產品出口日本受阻的原因多來自于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的限制,具體包括:不符合加工標準要求及規定、食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含有不安全成分、食品加工中使用未經批準的添加劑及不符合生產規定、沒有提交衛生安全證明書等,其中毒死蟬和黃曲霉素超標情況較多,二氧化硫、大腸桿菌、甜蜜素的檢出率也較高。出口美國受阻的原因既有技術性壁壘的限制,也有衛生檢疫措施的限制,主要原因包括:包裝、標簽和說明不符合規定,食品中含有不安全物質和不符合衛生要求,不符合生產規定等。包裝、標簽和說明不符合規定屬于技術性措施,而食品中含有不安全物質和不符合衛生要求屬于衛生檢疫措施。出口歐盟受阻的原因是來自衛生檢疫措施的影響,這些限制以農藥殘留超標為主,如花生類產品中的黃曲霉毒素超標,蜂產品中氯霉素超標等,另外還有亞硫酸鹽超標、砷超標、芥酸超標。
二、環保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影響
近年來,由于發達國家不斷出臺各種苛刻的環保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的門檻越來越高,這些環保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短期來看是弊大于利,但是從長遠來看必定是利大于弊。
1.環保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積極影響
(1)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環保措施的實施,通常是以已有的先進環保技術為基礎,通過實施環保措施,促進我國加快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質量的步伐,加快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利益。(2)有利于加快我國農業產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環保措施的實施,促進我國發揮生產和技術優勢,根據比較利益原則,合理配置和利用農業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取得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3)有利于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和健康。通過制定實施綠色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客觀上要求農產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便于人類享受更健康、放心的食品。
2.環保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消極影響
(1)環保貿易壁壘增加了農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難度。實施環保措施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出臺各種各樣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名義上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所謂的“有機食品”,以及類似的“生態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的需求,而實際上是為了有效限制別國商品的進入,保護本國進口競爭產業。(2)環保貿易壁壘導致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減少,國際競爭力下降。加入WTO前,根據人們的普遍預期,在我國,作為勞動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應具有較大的國際比較優勢,加入WTO后中國農產品出口將會大幅增長。然而,從加入WTO后第一年(2002年)的實際數據來看,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因農藥殘留,化肥污染和重金屬含量超標而遭拒收、扣留、停止進口的事件大大超過了歷史同期,嚴重影響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前景。(3)環保貿易壁壘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下降。要想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就必須達到發達國家環保措施的要求,必須將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原理運用到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無污染的環境管理體系。在此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者為了達到進口國的環境標準,必須增加有關環境的檢測、測試、認證等手續,從而帶來一些額外支出,使生產成本大大增加。
三、應對環保貿易壁壘的對策與建議
實施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也是我們協調貿易與環境關系,消除環保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帶來的負面影響的積極措施。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看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加快推廣新的工農業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出口農產品的環境競爭優勢。
1.政府應高度重視環保貿易壁壘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加強宏觀指導
(1)我國政府應積極參加國際社會對貿易與環境問題的討論和談判,運用WTO規則應對環保貿易壁壘。我國應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活動,特別是在新一輪的WTO談判中,表明我國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原則立場,闡明我國在環保問題上一貫堅持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應遵循“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即解決環境問題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責任,但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的義務,它們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額外資金支持,以優惠的條件轉讓環保技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自身環境和參與全球環境保護。發達國家應積極消除TBT/SPS措施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建立新的、基于相互理解基礎上的良好的互助合作關系,從而改變原有不合理的資源分配格局,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2)加強信息搜集,建立綠色壁壘預警系統。鑒于綠色壁壘影響大,涉及面廣、隱蔽性強,以及容易造成全球性的擴散和連鎖效應,一旦國外采取措施將會對某些商品的出口造成重大損失,甚至使其退出市場。因此,中國政府應在其主要的出口市場,有效地收集和發布有關新環保措施的相關信息,特別是一些正在進行暗箱操作的,應該做到早預測、早辨別、早分析、早評估、早報警、早公布、早采取應對措施。這樣做不僅可以在那些針對國外市場進行的法規、標志制定前的意見征詢會上施加有利影響;而且有利于本國在企業和宏觀經濟層面上進行調整;同時,還可以通過雙邊或多邊形式獲得技術援助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做到這一點需要通過TBT協定、商業渠道(例如在自愿性標準、買方要求和準則的情況下),或者近年來成為新的咨詢工具的網上咨詢(例如歐盟草擬的化學品法規的網上意見咨詢)以達到有效獲取信息的目的。
(3)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環境技術合作,簽署有關環境標準及協議。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尚處在初級階段,無論是環境技術還是環境管理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要在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嚴格的環境標準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應在加強環境管理的同時,促進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環境技術合作,結合我國現有的環境技術、管理水平和經濟承受能力通過與主要貿易伙伴進行雙邊談判,爭取簽署相互承認的協議,減少因為環境標準的不同而形成的貿易壁壘。
2.我國政府要積極爭取國際組織的環保技術與資金支持,發展“綠色產業”
世界各國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都紛紛制定各種政策,促進本國綠色產業發展,中國政府也要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產業。首先,要利用我國已加入WTO和目前國際上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環保責任和義務幫助、支持發展中國家減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態環境的有利時機,多領域、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和合作交流,積極爭取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其次,重點發展與我國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綠色技術項目,如生物災害控制技術,集約化養殖技術,無公害優質清潔農業技術開發,動植物品種、品質改良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酶工程技術,生物降解技術,與保持天然資源高效利用有關的環境保護技術等,通過必要的政策扶持,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以發展有特色和特定優勢的綠色技術產業為保障,盡快克服形形色色的“綠色壁壘”,提高我國產品和相關技術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3.完善我國法律,構建綠色貿易壁壘的管理體系
我國政府雖然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進出口商品標準化管理辦法等一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但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具有完善的專項法規、綠色技術標準、評定程序,以及各地區和各行業協調統一的市場,且數量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這種狀況不利于保護本國市場,使政府和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都很低,因此我國政府必須清理有關貿易的落后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取消過時的法規和技術標準,建立全國統一的法律框架。在突破綠色壁壘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應對來自他國的綠色壁壘,還要設置我們自己的綠色壁壘,所以政府應構建一個綠色壁壘的管理體系,做好企業的服務者和市場的監督者、協調者。
4.外貿企業要加強環保意識,積極進行產品認證
目前我國貿易中的環境管理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外貿企業的環境意識比較薄弱,對外貿易中違反環保法規、破壞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的現象不斷發生,例如:20多年來興起的一波又一波的進口洋垃圾;一些土特產的出口導致環境的嚴重退化等。因此,一方面,企業應加強對主要貿易對象國有關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對于可能影響企業產品出口的有關信息要及時反饋到企業的決策中,并采取針對性的對策措施。積極實施ISO9000、ISO14000、SA8000和環境標志認證,加快與國際環境標準接軌的步伐。目前全球已有近萬家企業獲得了 ISO14000認證,而我國只有200多家。國內企業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就必須實施 ISO14000管理。標準化組織規定,只要企業獲得ISO14000認證,就可以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不受任何非關稅的阻攔,因而采取ISO14000系列標準,可以有效抵制發達國家所建立的環境貿易壁壘,同時可以獲得本國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要研究借鑒發達國家多年來治理污染、發展經濟的經驗教訓,研究其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以爭取在較高的起點上建立健全我國的外貿企業和出口產品的環境管理體系,如推行綠色管理,大力開發綠色產品等。
5.外貿企業要積極推行綠色營銷
綠色營銷是一種符合消費者與社會需求并且能帶來利潤及可持續經營的管理過程。外貿部門應提供與環保有關,并能激發市場營銷者重視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內外綠色信息。企業應從市場需求出發,建立綠色營銷信息系統,對綠色需求、綠色占有率、綠色產品生命周期、綠色價格做出預測,以保持競爭優勢,其中綠色價格要確保環境成本包括在內。此外,外貿企業應當利用各種促銷形式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和熟悉企業的產品,并積極爭取國際綠色認證,樹立企業良好的綠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