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狀與特點
投資、消費、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英國經濟學家諾克斯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對外貿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陜西省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省,近幾年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發展并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對全省經濟增長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其特點具體表現有:
1.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7年,全省對外貿易保持穩定增長,規模突破6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2007年全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實現68.88億美元,同比增長28.5%,完成全年預期目標62億美元的111.1%,比2006年凈增加15.28億美元。其中出口46.72億美元,增長28.7%。進口22.16億美元,增長28.06%。
2.出口商品、市場和經營主體結構不斷改善。陜西省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由農副產品出口發展為目前的以機電產品、礦產品、紡織品、農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陜西省出口市場也由最初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180多個,進出口企業也由最初的十幾家專業外貿公司發展為目前的1717家(不含外資企業),其中私營進出口企業也迅速上升至1191家。
3.對外貿易對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2003年,全省出口地產品合計19.1億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幣159億元,當年凈增加值為28億元人民幣,占陜西省當年GDP增長量235.8億元的14%,拉動經濟增長1.3個百分點;2004年這一拉動達到1.8個百分點以上。按每出口1億美元可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計算,2004年陜西省外貿出口吸納的就業人數達36萬人以上,其中當年新增就業崗位近10萬個。
4.私營、外資等非國有企業對進出口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大。2007年非國有企業進出口總值35.58億美元,凈增加額達到12.18億美元,對全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7%以上,成為外貿發展的主導力量。而同期國有企業進出口凈增加額僅為3.1億美元。從占比情況看,非國有企業進出口總值比國有企業的33.3億美元還多2.28億美元,占比達到51.66%,超過半壁江山,比2006年提高8個百分點,首次超過國有企業占比。
二、存在的問題
陜西省對外貿易近幾年雖然取得了新發展,新突破,但依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政策調整對陜西省進出口影響較大,企業競爭力受到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和出口退稅政策調整、部分產品出口加征關稅、一些行業實行資質管理、標準提高,影響了企業長單的簽約,有的失掉多年培育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國家對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商品進行了貿易限制,使部分從事礦產品經營企業達不到資質要求而退出經營。
2.外貿總體規模小,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在國家實施梯度開放戰略中陜西省起步較晚,沒有形成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有效促進機制和整體合力,加之企業外向型經濟意識不強,發展緩慢,外貿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與周邊省市差距逐漸拉大;陜西省進出口貿易主要體現在關中地區,陜南、陜北產業外向度極低,邊緣化趨勢加劇,區域發展不協調矛盾日益顯現;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初加工品為主的總體格局仍未有根本性改變,隨著國家外貿管理政策調整力度加大,結構調整壓力日益加大。
3.物流業發展滯后,瓶頸制約矛盾日益加劇。陜西省地處內陸,口岸建設相對滯后,交通和現代物流業發展緩慢,加之產業配套能力弱,制約了資本、項目的順暢進入。隨著近年陜西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的快速發展,國際物流瓶頸制約矛盾日益加劇。
4.進口增長相對滯后。陜西省經濟增長主要以投資拉動為主,在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升級改造上投入比重相對較小,使得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這也是出口僅不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三、對策建議
為了促進陜西對外經貿健康和順利的發展,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加快進行國有企業的重組和改革。國有外貿企業是在特定環境和背景下產生的,對滿足市場需求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有企業作為一種計劃經濟的產物要適應市場經濟,就要加以完善和改革,國有企業要實現投資多元化,股權多元化,進行多種形式的重組和改革。
2.建立和完善陜西鼓勵外貿發展的補貼政策并與國際規范接軌。今后財政的補貼應向初級生產要素、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術的豐缺是企業在國際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但企業缺乏資金又承擔不了對高新技術投資所帶來的風險,所以政府以各種形式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資開發進行補貼對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很有必要。
3.增加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滿足市場的需要,促進陜西經濟發展。增加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有利于全省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
4.大力發展陜西的競爭優勢行業產品的出口,把比較優勢產品轉化為競爭優勢產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培育出口品牌,不斷提高產品在國際上的非價格競爭能力。
5.依法管理涉外經濟活動,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能,確保各類企業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提高投資與貿易的自由、便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