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帶的建設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本文通過對產業帶的雛形期、成長期、成熟期、融合衰退期四個演化階段及特征的分析,探討了政府在產業帶演化階段中的作用,并以溫臺沿海產業帶為例,分析其發展現狀、階段及存在的問題,嘗試著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對該產業帶的持續健康發展有一定指導作用。
[關鍵詞] 產業帶 演化階段 溫臺沿海產業帶
產業帶的形成是經濟較為發達的空間結構標志,也是經濟技術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有利空間結構形式。加強產業帶理論的研究、了解產業帶的本質特征,對于實現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產業帶的演化階段分析
產業帶的形成是區域發展中極化過程和擴散過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其空間演變大致經歷了雛形期、成長期、成熟期、融合衰退期四個發展階段。
1.產業帶發展的雛形期
產業帶雛形期主要特點是點狀集聚的逐漸形成。由于區域內交通干線的存在,交通樞紐點所在的地區區位優勢逐漸加強,區域內部生產要素產生了向樞紐點集中的趨勢。這一要素的集中趨勢導致沿線地區逐漸出現多個產業、經濟的密集中心,且這些中心內部產業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密集狀態,而是在內部形成了系統的產業布局格局,中心內部產生了產業的分工合作系統,部分配套產業甚至已分布于中心附近的軸線上,也就是說在產業帶上可能出現了一些點狀產業集群。
2.產業帶發展的成長期
產業帶成長期最主要的特征是產業帶狀密集態勢逐漸形成,在地理空間上表現為沿帶狀基礎設施出現了經濟密度與經濟勢能高于周圍地區的帶狀區域, 產業帶基本格局已經成形。在這一時期,各中心點(原產業集聚點)之間的規模、地位、影響力差異更趨分化,中心點之間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規模等級格局。且主中心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熟,并出現向外擴散的趨勢,主中心產業集群的關聯配套產業也逐漸在其他中心點興起,這使得各中心點之間的產業聯系進一步加強,產業帶整體性已經有部分體現。如環杭州灣產業帶即處于成長期。
3.產業帶發展的成熟期
在這一時期,產業帶點軸格局逐漸定型,各中心點之間也形成了合理的層次等級體系,主次中心點之間的產業分工逐漸明確,主中心的產業、經濟影響開始在產業帶整體范圍發生作用,產業帶產業連續性、密集性特點更趨明顯,產業帶產業表現出了非常明顯的整體性與完整性,帶狀產業集群系統最終形成——多個亞群構成了帶狀產業集群整體,產業帶系統格局最終定型。如日本的東海道產業帶,以及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產業帶已經演化至產業帶成熟期。
4.產業帶發展的融合衰退期
產業帶發展成為完整的帶狀產業集群系統以后,產業帶的繼續發展將面臨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于產業帶帶狀集群系統的產業帶動作用,產業帶周圍區域的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產業帶腹地進一步向縱深方向發展。第二種情況是,產業帶附近某一規模更大產業帶的產業影響力逐漸拓展,原產業帶產業不斷受規模更大產業帶的影響,彼此之間發生了密切的產業聯系,原產業帶逐漸與規模更大產業帶交融融合成為了那一產業帶的子系統。第三種情況是帶狀產業集群未能抓住區域產業轉移的契機,主導產業的未能及時更替,導致帶狀產業集群產業競爭能力與產業輻射能力衰減。帶狀產業集群腹地的不斷失去,產業帶最終宣告衰落。像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產業帶與日本東海道產業帶已開始逐漸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整體,網絡化發展趨勢逐漸明朗。
二、政府政策在產業帶演化階段中的作用
產業帶作為跨越多個行政區域的經濟地理現象,其發展不僅受客觀發展規律所掌控還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在產業帶不同發展階段,政府政策干預力度應有所差異。在雛形期,產業帶發展格局尚未明朗,政府應盡量減少干預,讓產業帶自然發展,等產業帶發展格局明朗后再加以引導;在成長期,產業帶已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此時政府必須制定合理政策加以引導,促進產業帶進入成熟期形成整體效應;在產業帶成熟期,政府必須具有一套合理的政策防止產業帶趨于衰落;而在融合衰落期,政府應具有全局利益觀,對于趨向衰落的產業帶,重新研究產業發展趨勢,并探索樹立新興產業的可能,而對于在更大區域上融合的產業帶則應制定相關政策促進這一過程的發生。
三、實例分析——溫臺沿海產業帶發展
1.溫臺區域經濟與沿海產業帶發展概況
溫臺地區包括溫州、臺州2個地級市,陸域面積2.119萬平方公里。溫臺地區北接寧波、紹興,南鄰福建,西連金華、麗水,東臨東海,位于我國沿海中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南緣。溫臺產業帶內部交通網絡體系初步形成,公路、鐵路、航空,以及海運等運輸方式共同構成了溫臺產業帶內部的交通運輸通道。其中臺溫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構成了溫臺產業帶的主要發展軸線;臺州黃巖機場、溫州永強機場,以及溫州火車站共同構成了該地區的航空、鐵路樞紐點,但規模尚??;溫州港已成為浙南地區沿海海運、遠洋運輸的中心樞紐,另外臺州也已形成“以海門港為中心,大麥嶼、健跳港為兩翼”的發展格局,有待進一步開發。
溫臺地區塊狀經濟(點狀產業集群)發展強勁,以溫州、臺州市區為區域中心,向瑞安、樂清、溫嶺、臨海輻射。該地區擁有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醫藥化工、模具塑料、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家用電器、綠色農產品和水產品加工、鞋帽服裝、日用品加工等發達的特色產業,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專業市場及其依托的小城鎮,有些塊狀經濟已經形成特色產業、專業市場、小城鎮三位一體聯動發展的格局。
2.溫臺沿海產業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認為,目前溫臺沿海產業帶還處于演化階段的雛形期。因為溫臺地區還處于點狀集聚而形成塊狀經濟發展階段,未形成產業帶格局。該地區雖然已形成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醫藥化工、模具塑料、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家用電器、水產品加工、鞋帽服裝等產業密集中心,但是這些中心之間的產業聯系還是非常微弱的,彼此之間也沒有形成一個分明的等級體系。由于交通線路等線狀基礎設施的連接,這些中心點之間存在貨物、信息和資金等關聯,但中心點網絡系統只處于萌發狀態。而且溫臺產業帶主軸線——溫臺高速公路的作用也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已形成的產業中心點僅是無規律地沿多條線狀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樞紐點分布。
另外,由于發展階段、資源環境的局限,溫臺沿海產業帶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土地、能源、人力等要素資源供給嚴重不足,企業擴張要素支撐不足;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以模仿創新為主的產業發展路徑,受到貿易保護壁壘、市場競爭加劇等多挑戰;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與輻射功能不強,制約了城市競爭力的提高。
3.溫臺沿海產業帶發展對策
(1)以軸線建設帶動產業帶發展,對軸線進行綜合開發。軸線的發展與開發對產業帶的興盛具有重要意義。就溫臺沿海產業帶而言,需要圍繞提高通達程度,優化運輸網絡結構,形成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配套銜接的聯運系統。如加快沿海高速公路、甬臺溫電氣化鐵路項目,同時促進溫臺地區機場的改造,發展與上海浦東機場的支線運輸和陸空、空空聯運業務,全面接軌杭州灣,融入長三角交通圈。
(2)應注重主中心點的建設。主中心點是產業帶的龍頭,主中心點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產業帶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與合理化,其產業影響力決定了產業帶的整體性與系統性程度。因此在溫臺產業帶規劃中應充分重視溫州市區、臺州市區這兩個主中心點的產業建設,依托中心城市進行專業化集聚發展的空間布局。順應“城市區域化、區域城市化”的發展趨勢,著力培育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區。
(3)重視產業帶的集群建設。產業帶建設必須注重帶內集群的培養,以集群的培養促進產業帶的健康發展。當務之急是強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突破產品檔次低、生產規模小的產業發展模式,著重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引導企業走專業化、國際化的發展路子,提升塊狀經濟水平,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四、結論
產業帶從萌芽、成長、成熟以至于衰落融合的過程是帶狀產業集群逐漸萌發、成長、形成以至于衰落或在更大空間區域與其他空間經濟組織交融的一個過程。產業帶建設應該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對于發展勢頭良好的產業帶應加快建設進一步促進其發展,而對于走向衰落的產業帶則應加快研究其衰落的原因,并根據不同原因制定相應對策。
參考文獻:
[1]A.C.Hobson,The great industrial belt,The Economic Journal. Vol.61 NO.243(Sep.1962), pg.431-436
[2]費洪平:產業帶空間演化的理論研究,熱帶地理,1993/9,VOL13,NO.3
[3]陸大道:關于“點- 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地理科學,2002年2月第22卷第一期,pg.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