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針對中國經濟系統及其子系統中國煙草行業的結構特征,依據經濟學原理,推導出一個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模型,據此演化模型,預測了2008年~2030年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路徑:中國煙草行業已進入接近其飽和值的振蕩緩進、蘊育結構調整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將持續20年。
[關鍵詞] 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 經濟演化模型 經濟統計數據 經濟預測 經濟系統相變
一、引言
中國經濟系統及其子系統中國煙草行業所涉及的財富價值在全國經濟總價值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它的演化特性及其演化趨勢的預測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政治意義。現有文獻對此有了一些研究,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從中國經濟系統及其子系統中國煙草行業的結構特征出發,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導出這一子系統的一個演化模型,利用較為可靠的經濟統計數據,借助Eviews軟件對這一演化模型的各個參數進行優化估計,映證這一演化模型的真實性;據此演化模型,預測2008年~2030年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路徑,分析它的各種特性,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模型及其參數優化
中國經濟系統(記為A)的結構特征是:一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財富創生系統。中國經濟系統的子系統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記為B)的結構特征是:與系統A相匹配的巨大的財富創生子系統。對這一復雜經濟系統歷史統計數據的概括[4]反映出這一系統的結構和運行模式是穩定的、有序的。
經濟學理性人原理所表達的經濟人(包括廣義經濟人如企業、國家等一切經濟系統)對其所可能持有或支配的資源的配置模式的設計和選擇原則是,盡力實現自身總體或根本利益(財富增值)最大化。經濟系統內稟地具有趨于一般均衡態或帕累托最優態的演化態勢,但是由于經濟系統結構或參數的演化,如:科技創新,制度進步,專業化分工深化,比較優勢實現,流通渠道擴展,自然和社會資源采伐,經濟人需求繁衍,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等等因素,使經濟系統不斷地由趨于一個一般均衡態躍遷或演化到趨于另一個財富創生效率更高的一般均衡態。所以,系統A及其子系統B將不斷地由財富創生水平較低的狀態躍遷至財富創生水平更高的狀態。
系統A和子系統B的演化在經濟系統結構未發生模式變更條件下可利用資源或發展空間存在一個上限值。系統A中其他子系統對子系統B的制約和竟爭,以及子系統自身的制約和竟爭,使得子系統的可利用資源或發展空間隨著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值的增長而不斷減小。
在最簡單情形下假設子系統B的財富增長率(最簡單情形下假設與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成正比)與其財富增長剩余空間(最簡單情形下假設與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增長剩余空間成正比)成正比,則其中,N表示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K表示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在現有經濟結構模式下的飽和值,k表示子系統B量值增長率與其剩余空間之比,t表示時間。
兩邊積分,代入初始條件N0,得
或:,也可以寫成如下形式:,這是有名的logistic演化模型。
利用較為可靠的經濟統計數據(圖1中的圈點),借助Eviews軟件對這一演化模型的各個參數進行優化估計,得:K= 3862.3 a= 69.3b= 0.1殘差R=2584;即,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模型的完整優化表達式為(萬箱):
演化模型曲線(圖中的圈點)與實際統計數據散點圖比較可以看出,模型對統計數據擬合得較好,這說明,這一演化模型是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路徑的一個較為切合實際的模擬,它能夠反映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這一客觀過程的主要特征和發展趨勢。但是,有個別時間區間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的演化路徑離偏正態logistic路徑,這是由于經濟結構調整期間經濟結構參數變動所造成的飄移。
三、演化模型對2008年~2030年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演化路徑的預測
取時間區間為1950-2030,將統計數據散點圖和演化模型預測曲線表示在同一張圖上(圖中的十字點),可以看出,在2030年附近抵達飽和值K,此時中國經濟結構及中國煙草行業經濟結構將發生重大變更;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相變點(加速增長與減速增長的臨界點)為0.5K,此點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78年~2000年是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增長的最優時段;中國煙草行業年產量子系統是一個近似logistic演化系統,這一系統的對logistic路徑的離偏較小,說明這一子系統是穩定的、有序的、風險性很小的。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中國煙草行業已經基本完成它的這一期logistic周期的主要路程,進入接近其飽和值的振蕩緩進、蘊育結構調整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將持續20年,在2030年前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系統整體的結構重大變更,中國煙草行業產年量系統也將進入下一個logistic演化周期。因此,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中國煙草行業的工作重點應當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創建優質品牌,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增大煙草產品文化附加值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參考文獻:
[1]左相國:中國煙草行業成長過程的邏輯函數分析.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2003/10,125-128
[2]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