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7年的多哈談判試圖一舉奠定勝局,但卻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下遭到保護主義的重創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或許成為修復7年來多哈回合談判最大裂痕的緩沖平臺。
7月29日,多哈回合談判第七次破裂當天,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即表示希望和中國一起推動各國重新回到談判桌前。8月8日,參加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并會見胡錦濤后,他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貿易部長們將在未來兩個月努力恢復世界貿易談判。同一天,胡錦濤向巴西總統盧拉表示,要促成新一次談判。
此前長達9天的馬拉松式談判由于美國和中印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進口特別保障機制(SSM)問題上的分歧難以彌合而功虧一簣。

于2001年發起的多哈部長級貿易談判,尋求削減關稅和農業補貼,以及推進服務貿易的發展。多哈回合在很多問題上達成共識,但數次觸及農業問題卻無功而返。這個古老的貿易活動,只占世界商品貿易額的8%,但向來是高度敏感區。在WTO,所有人都信奉:沒有達成最終協議之前,一切都無意義——達成貿易協定最終成為奢望。
在一開始,多哈回合就注定不能善終。美國代表試圖完成這樣一個任務:不使美國的農業補貼減少太多,同時使中國和印度的市場大門開得更大一些。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國會最新通過的《農業法案》要求維持每年300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
事實上,美國人已經擺平了前面的18個議題。19項議題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將SSM啟動條件再放寬些。為了促成協議,美國提出計劃將“扭曲貿易的國內總支持”(OTDS)從170億美元削減至150億美元。同時希望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降低非農產品準入門檻。美國人建議SSM應有一個比40%的進口激增底線更高的“啟動點”,但印度堅持認為,這個啟動點的水平應在10%左右,中國選擇了站在印度一邊。中印還認為,美國關于農業補貼的20億美元下調幅度太小。雙方的談判底線差距太大了。
好在多哈并沒有遭到遺棄。此次奧運親善的主角,巴西是金磚四國中唯一的農業凈出口國,而澳大利亞資源豐富,二者的合體恰與多哈談判的另一極美國相似。現在,爭議的雙方開始小心翼翼地彌補裂痕。
貿易談判從來都不是十全十美,但半世紀趨于更自由的貿易和更開放的市場,為全球商業開疆擴土,傳播競爭和改革創新,讓世界更美好。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在1990年,貿易約占世界生產總值的40%,而到了2004年,這一比例超過55%——此時的世界生產總值,已擴大了50%。
多哈的破裂讓抱怨和責難蔓延全球,這對于處在掙扎中的世界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問題的關鍵是,這是一個暫時的挫折,還是二次世界大戰后繁榮的自由貿易時代的終結?
自由貿易的外部環境在2007年時看起來還不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30個成員國農業補貼占農業收入的百分比在2007年降至1986年該組織開始測算農業補貼以來的最低點。
但隨著全球經濟在2008年不斷走弱,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布什政府通過其鋼鐵關稅及過多的農業補貼,傳達出的一個信號是,其國內政治將優先于美國的全球貿易的領導地位。無論是民主黨的希拉里和奧巴馬,還是共和黨的麥凱恩,都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提出批評,并發誓要重新認識美國工人的價值。這一左傾觀點在歐洲也得到了法國總統薩科齊的響應。
習慣保持沉默的中國也終于發出自己的聲音。今年以來,在中國國內糧食價格高啟之下中國商務部提高農產品出口稅率。7月份,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制定了中國糧食中長期戰略,其核心就是要實現糧食自給率的95%。隨后,在多哈談判中,中國在最后關頭突然加入印度的陣營。
1990年代,中國還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國。但伴隨經濟改革,來自豆油和養殖業的需求,吸引大量來自美國的廉價轉基因大豆涌入中國。美國的大農場主組織嚴密,且擁有強大的政治游說能力。面對中國農戶分散種植,高成本的非轉基因大豆,擁有天然競爭優勢。現在,進口大豆已經占據了中國大豆市場70%的份額。因市場份額過大,在期貨市場助力下,其甚至脫離中國政府價格控制體系,成為通脹的誘因之一。
“對于大豆行業來說,現在即使啟動特殊保障,中國也已經喪失了對大豆行業的主導權。”廣州植之元油脂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飛有些惋惜地說。目前,中國棉花的進口比例在50%左右,排在其后的還有玉米和糖。美國的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0-20%,而在中國這一比例達到60%。龍永圖指出,中國必將注重考慮中國農民的利益。
但中國羸弱的農業組織和技術推廣并不能因此獲得長足進步。國內糧食生產無法滿足仍在增長的工業和畜牧業的需求,中國離不開世界糧倉。
事實上,中國是自由貿易的最大受惠者之一。15年里增長最快的5個國家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愛爾蘭和越南,均以每年雙位數字的升幅進行貿易。現在,美國40%的大豆農場主要靠中國生活。
因此,對立雙方都需換位思考。中國前入世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批評日內瓦談判代表的很多觀念已經過時。他舉例說,發達國家的世貿組織談判代表總是將更快、更多地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作為談判的主要成果,而從不注意培育發展中國家市場,即不注重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而發展中國家在此強勢下,往往更加閉關鎖國。雙方得到的是一個雙輸結局。
多哈破裂已成逝去的機會,但如果各國熱衷于增加關稅和貨幣貶值,世界大蕭條將加速到來。這正是二戰前那些世界領導人的苦澀記憶,慘痛的教訓促使他們建立了關貿總協定,歐洲共同市場和其他自由貿易體系,這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又必須保證其呈現的東西。
WTO總干事拉米的任期結束在2009年9月。沒有他的堅持,如此復雜的貿易談判根本無法前行。但1年后的多哈回合是否會給他的卸任送上一份厚禮呢?
新一輪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啟動
2001年11月發起的多哈回合談判最初計劃在2004年年底達成協議,并確定了8個談判領域,分別是: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知識產權、規則、爭端解決、貿易與環境以及貿易和發展問題。
世貿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
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上,由于各成員國無法達成共識,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農業問題成為分歧的核心。
達成《多哈回臺框架協議》
2004年8月,世貿組織總理事會議上達成《多哈回合框架協議》,同意將結束時間推遲到2006年底。協議明確規定美國及歐盟逐步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及降低進口關稅,為全面達成協議跨出了重要一步。
世貿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開幕
2005年12月13日,本次重點是推進世貿多哈回合談判,使之能夠在2006年底最后期限前結束。但是由于各方利益的沖突和矛盾,2006年7月27號,多哈回合談判全面中止。
談判在多種不確定因素下再次恢復
2007年1月,談判再次恢復,但依舊無果而終。
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在日內瓦舉行
2008年7月21日,來自35個主要世貿組織成員的貿易和農業部長在日內瓦聚會,試圖在一周時間內就多哈回合談判農業和非農產市場準入問題取得突破。世界貿易組織小型部長會議在經過9天的討價還價后,7月29日還是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