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支付代價的中小企業終于等到了政策回暖的信號,但時間或許并不站在它們這一方。
盡管仍遮遮掩掩,但央行終于稍稍放松了手中的韁繩。上調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傳聞在8月9日得到了印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向道瓊斯記者證實已將全國性商業銀行在原有信貸規模基礎上調增5%,對地方性商業銀行調增10%。雖然這一政策仍未正式形式公布,但仍被視為信貸政策由緊到松的信號。
中國政府正在迅速貫徹7月底作出的同時確保經濟穩定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決策。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實施的信貸額度控制是中國貨幣緊縮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商務部還提高了紡織和服裝商品的出口退稅率2個百分點。更有消息傳出,決策層有意使部分民間金融合法化,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
在年初,恐怕最樂觀的觀察家也無法預測到變化會在這么快就到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總量調控的緊縮貨幣政策對于處于市場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打擊之重出乎預料,可以想見,當奧運經濟大潮過去,在9、10月份他們還將可能面臨更加大的挑戰。一開始,浙江廣東等地方政府澄清并未有“1/3中小企業倒閉”這樣的慘狀,但到了6月份,中央決策層開始正視這一問題,在東南沿海各中小企業經濟重鎮展開調研,以決定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適度放松信貸額度,正是調研的結果。按照央行的設想,新增大約1800億新增貸款,將轉向用于中小企業和農業領域。在此之前,不斷曝出有商業銀行上半年已用盡全年80%的信貸額度。

另一個出乎預料的是美國經濟衰退的加劇,預期中的次債危機“快速恢復”的場景并未到來,投資銀行繼續陷入泥潭中不能自拔。第二季度數據披露,多家銀行虧損。房屋紛紛掛著待售的招牌,卻很少能夠成交。當危機蔓延到具有政府背景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時,原本以為已經和次債危機脫離干系的中資銀行發現,自己手中持有的那些原本以為擁有近似主權評級的兩房債券也成了燙手的山芋——據報道,中資銀行所持有的兩房債券總額超過200億美元。為此,剛剛發布了靚麗半年業績的中資銀行,下半年盈利能力受到了質疑,而已經發生的情況是:銀行不得不為此提高壞賬準備金,比例高達50%之多。
美國人收緊了自己的錢袋子,以出口為拉動的中國經濟像撞上了一堵硬硬的墻。在傳統的東南沿海出口企業和紡織品行業,這種情況尤甚。根據官方統計,上半年全國6.7萬家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其中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萬多家,有2/3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
拿捏
這次被市場稱為“拐點”的政策微調來得也著實不易,尤其是:博弈的一方是以生命為代價——每一天,都有成批的中小企業在緊縮中倒下。雖然這并不是政策決定者的初衷,但是中國粗放的總量管理式調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之一便是無法調整資金在產業中的合理分配。通常情況下,一直徘徊在銀行門前的中小企業主們會被銀行需要優先保證的“大客戶”搶走自己的蛋糕。
從年初開始,這樣的聲音便不絕于耳,最初,這被當作“調控必須要承擔的陣痛”來對待,更有人希望中小企業能夠借此機會自立、兼并從而實現產業整合。然而對于尚處在產業鏈低端、僅僅依靠一筆流動資金或回款維持生存的中小企業來說,更大的可能性是紛紛倒閉。流動性過剩顯然已變成局部流動緊缺。
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分析人士一直在呼吁采取適當的方式扶助中小企業,在一切以控制通脹為中心的上半年,這種聲音被豬肉的漲價所淹沒。幸好,當變化的信號傳來,決策者并沒有遲疑很久。當然,這更加可能是一些更有話語權的行業起到了作用:按照中國銀行業的信貸發放慣例,上半年的信貸投放總量將遠遠超出全年指標的一半,雖然以往商業銀行并沒有將所謂的“信貸指標”當回事,每每超標嚴重。但今年的情況看來,踩紅線的嚴重性會遠遠超過一頓申斥。這樣看來,如果信貸指標不做調整,很多銀行將在第四季度甚至下半年沒有什么貸款可放。
如果按照此趨勢繼續,在海外投資領域遲遲不能有收獲,反而仍在交出學費的中資銀行下半年的業績將難以為繼。如果說中小企業倒閉會帶來民生問題,那么銀行業作為現在中國公司業績的最后一根遮羞稻草的隕落無疑就代表著經濟全面進入拐點。
目前看來,這種結構性通縮已經成為必須慎重對待的問題,尤其是在CPI連續幾個月下行之后,產業結構型扶持無疑將成為今后幾個月的政策重心。
綜合此前的政策調整可以看出,扶持弱勢行業已經成為經濟工作的重心之一。而此次新增貸款額度重點用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也體現了“對癥下藥”的特點。同時,現有的基于總量的宏觀緊縮政策,短期之內不會有調整的跡象。
然而央行能否執行好總量控制和行業扶持之間的平衡,受到一些分析人士的質疑。“我對于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這些新增貸款表示懷疑,同時,由于對情況不熟悉,我們也很少做中小企業貸款。”摩根大通(中國)有限公司COO霍康說。對于獲得新增信貸規模的商業銀行,顯然更傾向于仍然關照“大客戶”。而在沒有完善的監管機制的前提下,這樣的“偷梁換柱”難以避免。“現在,銀行在貸款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而央行沒有直接監管的權利。這里需要銀監會和央行開展合作。”郭田勇表示。
“央行沒有正式宣布這一消息深有苦衷。”中銀國研究部主管陳漫江說,“可能決策者也不想過多的渲染所謂拐點,而且執行起來也不是那如人意。”整體來看,短期內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已經有所逆轉,政策也有了一些轉折,但是關鍵是這樣的政策能持續多久。
無論如何,在目前的宏觀調控體系下,中小企業能夠獲得完美“拯救”的可能性似乎不是太大。政策,這一依然主導中國經濟命脈的決定力量,仍需要更多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