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流難以捕捉的時尚業,設計師該以何種方式塑造持久的行業影響力,請看湯姆·福特的答案。
半個世紀以來服裝界的成功典范喬治·阿馬尼(Georgio Aamani)認為,如果說誰可以替代他的時尚王國,他會選擇湯姆·福特(Tom Fond)。
這是湯姆·福特獲得的最高贊許嗎?至少,這位前輩友善的假設證明了湯姆·福特在奢侈品行業中所擁有的獨立聲望,不再與Gucci相關。三年前,設計總監湯姆·福特和Gucci終止合約,此舉被視為明星設計師時代在現代奢侈品行業的終結。但對湯姆·福特來說,這迫使他致力于回答一個:在潮流難以捕捉的奢侈品行業,設計師該以何種方式對行業形成持久的影響力。
從2004年倒數的十年內,湯姆·福特是憑借天然的才情來實現這一點的。他用錐形褲子、凸顯曲線的女裝,以及在常規道德底線周圍游走的品牌塑造方式,為幾近沒落的Gucci注入性感奢華的元素,使后者重新成為時尚業的標志。
令整個行業為之震撼的是,福特的所為給Gucci帶來了切實利益。1994年,32歲的美國德克薩斯小伙子湯姆·福特來到Gucci,這家老牌奢侈品公司的年銷售額為2億3千萬美元,而在他離開Gucci之前的一年,這個數字已躍至30億美元。奢侈品公司的設計師之夢被由此點燃,1997年,路易威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設計師騎士——馬克·雅各布(Marc Jacobs)。
你或許對此不以為然,兼具持久的設計天賦、準確商業洞察力的設計師理應是奢侈品牌的靈魂人物。但事實上,自1990年代、資深奢侈品公司憑借資本手段進行大規模收購之后,多品牌的公司框架和明星設計師的運營模式之間產生了根本沖突。

當自身影響力逐步提升,Gucci旗下的十個頂級品牌觸發了福特的商業本能,2003年,他向Gucci集團的母公司PPR申請全權負責這十個品牌,但遭到拒絕。對巴黎春天來說,對明星設計師的管理是個難題:即不能壓制其才情,但也不能聽任其影響力無限擴大。
湯姆·福特必須換一種方式來影響時尚業——當然,這仍是屬于福特的固有方式。2007年春天,46歲的福特帶著同名男裝品牌Tom.Ford殺回高級時裝界,第一家專賣店挑釁性地設在紐約麥迪遜大街,奢華無比。而且,湯姆·福特始終不忘明星的社會效應。即將在2008年深秋上映的《007之微量情愫》是全世界最為矚目的娛樂產品,屆時,你會發現詹姆斯·邦德脫下穿了Brioni牌西裝(此前的五部007電影中,他一直穿著這套行頭),換上了一身由男裝品牌杰尼亞(Ermenegildo Zegna)生產的Tom Ford牌西裝。這或許不是套簡單的西裝,而是湯姆·福特向全世界的宣言:他不再是什么前Gucci設計總監,而是Tom Ford。
福特的勇氣
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湯姆·福特徹底離開高級時裝界或許是件好事——奢侈品產業的未來,以及對于什么是出色的設計,或許都會因此得到重新定義。最基本的,設計師將會像手工業時代那樣、因為對于服裝剪裁的精到把握贏得尊嚴,而非依靠出色的營銷能力或明星面孔,正是后者促成了福特的聲名。批評家們覺得,福特的種種銳意革新,讓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名商人,而非藝術家。
福特對這個說法不屑一顧:“我的責任是走在大家之前,但又不會太超前。”不難想見,適度比時代意識超前,是湯姆·福特實現影響力的關鍵優勢。事實上,湯姆·福特的作為遠超出了設計與營銷領域。模特、設計師、大公司總監等不同行當的職業經驗使湯姆·福特有能力對市場做出前瞻性判斷、并有勇氣提出與當下潮流相背的理念。
此次回歸高級時裝界,湯姆擯棄了一貫擅長的女裝,轉而設計男士服裝及配飾。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離開Gucci之后,他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衣服穿。譬如,他并不滿意Svile Row成衣的翻領設計,找裁縫溝通時,后者兩手一攤:“不,福特先生,我們不這么做”。
這次不愉快的消費經驗使福特突然意識到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面向28歲-45歲客戶的完整的男裝成衣奢侈品牌系列,包括提供皮革制品和其他配飾的訂制服務。
在任何一個時代,這個年齡段永遠是奢侈品公司寄予厚望的目標群。對1970年代的寶馬公司來說,他們是一群和父輩們審美觀背道而馳的雅皮士,而對個人品牌Tom Ford來說,他們則是群剛剛獲得經濟低迷體驗的、但依然保持挑剔口味的中產階級。
站在屬于自己的新店里,湯姆·福特顯得非常興奮,聊到多達340種顏色、35種面料、7種領口設計和3種袖口設計的男式襯衫,他更是夸夸其談。店里還配有專門為客人遞上食物的小工,擺在店里的盆景會兩天更換一次,以保證100%新鮮,從西裝到內衣、香水,男人可以在這里找到他們想要的一切。
如果有需要,店里會按照顧客的身材尺寸或者特別需要,為他們修改或訂制衣服。甚至,他們會將成衣樣品送到顧客的家里或辦公室,以供挑選。在通脹時代,這些服務會令人深感體貼。
不過,Tom Ford訂制西裝平均需要8800美元。盡管這個價錢稱不上頂級奢侈,但考慮到福特本人率先倡導了奢侈品平民化,Tom Ford的定價策略一時令人不解。“好的設計,應該讓每個人都消費得起。”福特曾說。
的確,自從香奈兒設計總監卡爾·拉格菲爾德為HM設計限量版服裝后,奢侈品漸漸卷入大眾消費的漩渦。越來越多的高級時裝界設計師們開始和大眾品牌合作。去年,Vera Wang為Kohl’s連鎖百貨推出一系列69美元的女裝和99美元的手提包。
重歸時尚界的湯姆·福特和整個市場唱起了反調。或者正因為自己曾是奢侈品平民化的參與者,他才有足夠的勇氣還原奢侈品的本質:“平民化的奢侈品不再是真正的奢侈品。……人希望自己是唯一的個體,這才是奢侈品行業發展的動力。”
無疑,湯姆·福特再次擊中了整個行業當下最危急的命脈:希望以炫耀性消費實現社會身份認知的奢侈品從根本上抗拒所謂的共產主義。在產品周期日益縮短的現狀下,人們更渴望獨特、稀少生產的設計。迪奧增加了價值3500美元經典手袋的生產線,讓各店面根據消費者的個人需要,選擇不同的質地、顏色和部件。而一些大的奢侈品集團,已展開對更小眾的頂級手工業品牌的收購。
因此,湯姆·福特對自己的個人品牌充滿信心,除了在紐約和米蘭的兩家門店,他計劃三年內在倫敦、巴黎和貝弗莉各擁有一家門店,并在未來十年內發展到世界各地1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