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設計師馬可正試圖以顛覆性的方式在西方品牌主導的奢侈品行業中融入東方概念。
2008年7月3日,云集世界知名品牌的巴黎高級時裝周,全球時尚界名流并沒有一如既往匯集在T臺下,相反,他們來到了巴黎小皇宮(PalaceRoyal)外靜謐的林間空地……
四十二位年齡各異的男女模特緩步走上了毛氈,身著藍、黑、米色等的寬大衣服,一改以往華麗的模特步,而是慢節奏展示糅合了現代舞、太極和瑜伽的動作,蒙古歌者娜仁在木桶前一邊用古老紡車演繹織布場景,一邊引吭高歌。
這場如同行為藝術的東方T臺秀被它的導演馬可命名為“奢侈的清貧”。作為第一次受邀參加高級時裝周的中國本土設計師,馬可幾乎是迫不及待地向世界表達她對奢侈的東方化詮釋——質地粗燥、手工縫制,色彩單純,這些剔除一切裝飾的服裝是馬可新創的“無用”(wuyon)品牌的首次動態發布。去年的巴黎時裝周上,“無用”品牌首次做博物館靜態展示,馬可被視為崛起的中國設計力量的新銳象征。
相較西方人對中國的常規想象而言,“無用”品牌帶來的是一種顛覆性體驗。盡管近些年不乏中國設計師在國際時裝界嶄露頭角,但一些西方的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缺乏真正的原創設計,趨同于日韓風格。同時,歐洲設計師以中國傳統服飾的元素為自己的作品帶來異域之風,而這些表面化的元素,已經被挖掘得差不多了?,F在,無用使西方人重新認識了中國設計的原創力。法國巴黎高級時裝公會主席DidierGrumbach認可說,這是出于中國又集世界文化大成的品牌。
一方面,“無用”堅持以漢字和拼音來詮釋品牌,馬可希望以此暗示出老子思想中無為的哲學概念。她認為,是否有用幾乎成為人們行為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來價值常常不同,“我想通過“無用”去尋找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馬可說。與此同時,“無用”也渴望對當前全球社會的普遍問題作出解答:“無用帶出來的是新的奢侈概念……通過服裝作品能夠給與物欲主義者以及大眾反思,以期待社會能夠向更健康的態勢發展。”馬可的丈夫及生意伙伴毛繼鴻對《環球企業家》說。
自1996年以來,馬可和毛繼鴻創建“狀態”服裝公司,他們的第一個品牌“例外”已是中國現存時間最長亦是最成功的服裝設計師品牌,在全國各大城市擁有58家專賣店,資產翻了數倍。商業上的成功使他們有機會洞察真實的社會發展,并在必要的時候,轉換為設計源泉。和一些緊盯西方T臺和大品牌合作機會的本土設計師不同,馬可有效地借助了商業實踐。
不過,僅依靠“極簡”姿態來挑戰目前西方奢侈品行業主流的繁復設計風格,是非常無力的。馬克更有說服力的做法是采用環保材料,并最大程度地還原了中國傳統手工縫制工藝對布料的塑造力。
對西方時尚界來說,這暗合了當今方興未艾的新奢侈主義。美國《新聞周刊》常駐巴黎的文化時尚記者唐娜·托馬斯在她的著作《奢侈如何失去光澤》中警戒性地指出,當所謂高端奢侈品變成了可大批量、低成本生產的產物時,已失去了原有的“奢侈品”稀缺性和高貴品質的價值。
在這個意義上,“無用”的手工制衣無疑保留了奢侈品的稀有價值。盡管作為實驗性品牌,“無用”并不會商業化,但它會為目前陷入困境的西方高級成衣定制帶來啟迪。“新一輪的奢侈品會注重手工藝,在這方面中國是具有傳統優勢的。目前中國在工藝和技術上與西方并沒有差距?!泵^鴻認為。事實上,這的確是中國設計師的亟待挖掘的潛力所在。隨著登上西方主流T臺秀機會的遞增,中國設計師們對待傳統手工業的態度和意識,會逐步影響時尚產業的發展路徑。
當然,除了啟迪意義,“無用”品牌中還隱藏著馬可和毛繼鴻更宏大的雄心——賦予品牌以更具社會意義的非商業價值。事實上,不同時代崛起的奢侈品牌,無不包含著對當時代社會財富、審美及社會階層波動的最新銳理解,這是西方品牌以自身發展塑造現代奢侈產業的必經之路。“考察那些上百年的奢侈品牌,超越奢侈產品本身,他們品牌都具有對一些終極價值的追求。”毛繼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