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人們用谷歌搜索一切的時代,連體制森嚴的醫療體系也無例外。
簡陋匱乏的醫療衛生環境是撒米爾·薩瓦卡(Sameersawarkar)對其童年生長的那個印度小鄉村最深的印象。為此,兒時的他就立下了開創自己公司改變這一切的壯志。起初,他希望為殘疾人發明虛擬假肢或視覺感應器,結果并不成功。事實證明,這并不是一個具有持續性和廣泛市場的項目。是的,雖然電子通訊學碩士以及摩托羅拉研究院的工作經驗也許為夢想提供了不錯的技術基礎,但真正要實現它,還需要一個對時代變化的敏銳嗅覺。
五年前,薩瓦卡重整旗鼓,這一次,他把創業地點選在了素有印度硅谷之稱的班加羅爾。佇立在安靜居民區中的小辦公室、裸露的紅黃磚墻以及二十幾個年輕人——這個名為Neumsynaptic的公司一切似乎正如同一個硅谷新生剛剛起步的模樣。當然,僅僅是外表的刻意模仿還遠遠不夠,此時的薩瓦卡已然洞悉到,硅谷真正的精髓其實并不在于單純地向世人施舍科技的“福音”,而在于徹底填補所有信息鴻溝的龐大野心——哪怕這個鴻溝是存在于曾經壁壘森嚴且諱莫如深的醫療行業。
Neurosynaptic所借助的“填補”工具是一個售價300美元的盒子。這個小巧的醫療診斷箱,包含了血壓、體溫、心電圖等五種最關鍵的醫療測試,可以方便攜帶到任何偏遠地區,然后將從那里一手監測的數據直接傳輸到城市最好的醫院診斷。而平均每次檢測的花費僅為38美分到63美分——要知道,在一個城鎮醫院做單項的心電圖檢測就要收費5美元。
如今,來自鄉村的5萬多人已經使用過這款診療箱,而其所具有的巨大發展潛力,自然也決不會局限于印度幾個鄉村“試驗田”。除了已將業務擴展到印度南部和西部地區,70套醫療診斷箱還被運送到了全球各地——菲律賓、坦桑尼亞和拉丁美洲,這些發展中國家及地區都是這種“虛擬診所”的潛在發展市場。而公司也在致力于使其產品能夠測試更多普通病癥。
不過,功能的逐漸增加僅僅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將傳統醫療與現代科技結合,讓患者而不是專業的醫生更輕松容易地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才是其真義所在。
“舊瓶新酒”
網絡醫療服務并不是一塊剛剛被撬動的領地,近半個世紀以來,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從世界各個角落傳來的訊息:又有一項新技術讓醫生、醫院和病人聯系得更緊密了——探索信息互通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為了減少醫療成本和事故,美國總統布什就呼吁,到2014年要在國內實現電子醫療記錄的普及。目前,其在這個世界最富裕國家中的使用率只有14%——這當然預示著無盡的機會和誘人的利潤,也由此吸引了眾多科技巨頭。
IBM近日就在重點推出它的一項新技術產品,旨在幫助全世界的醫生、診所和醫院之間分享、交換醫療檔案。坐落于加拿大的IBM下屬公司Artefact Informatique將全球獨家提供這種技術的軟件。其醫療健康產業副總裁巴里·伯克(BarryBurk)說:“能夠找到分散在不同組織的醫療健康信息是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而“藍色巨人”意圖用軟件為這些專業人士解答這項難題。
有趣的是,軟件界的傳統霸主微軟卻把目光投向了開源的互聯網。在比爾·蓋茨結束微軟全職工作時,談及未來主要任務,他曾表示要對搜索,尤其是以醫療信息為代表的專業搜索加大力度,以趕上谷歌的步伐。去年微軟還率先開發了一項名為“健康拱頂”(HeahhVault)的醫療信息服務。然而也許正如其消費者健康平臺的產品經理喬治·斯克瑞班(George Scriban)所說:“我們在創造一個市場,但面對如此之大的一個市場,還是顯得如此微小。”

不過盡管斯克瑞班話語里已極盡謙虛,谷歌的反應也很可能是嗤之以鼻,因為它認定,它才是這片市場的開創者。其CEO埃里克·施密特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早在他2001年剛剛加入谷歌后曾收到一封信,上面寫著:“感謝你們救我一命。”原來寫信者一天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于是將癥狀輸入谷歌,搜索的第一個結果是“你心臟病發作了,打911”。他照做,“如果你沒有立即打電話給我們,你就完了,”及時趕到的救助者這樣告訴他。
施密特對此十分自豪,由此也開啟了谷歌對醫療和健康問題的興趣。它開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強大的搜索技術,并成立了一個叫Coogle,org的組織,在全球公共健康問題上進行研究。雖然早在兩年前,其醫療信息平臺谷歌醫療(Coogle Health)就開始了研發,但直到今年5月底,它才正式上線。
谷歌醫療可以像定制電子郵箱一樣在網上存儲個人的電子醫療病理檔案。其理想是成為一個全面管理用戶醫療信息的服務。消費者進入他們的基礎醫療數據檔案,并且邀請醫生查閱,以便更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同時還可以從討論群組等來源里查詢各種病癥的相關資訊。而谷歌醫療確實也和其郵箱服務掛鉤。如果你已經擁有Gmail,通過登陸它就可以開始創建自己的健康檔案。
今年七月,谷歌醫療與美國心臟協會達成了一項合作,利用它的工具可以估計出10年后患心臟病的幾率,并隨時獲得關于此的最新信息。其今后的合作伙伴還包括各大醫院、藥房、保險公司,以及醫療方面的各種專家。而這些服務完全面向普通人——沒錯!這才是微軟與谷歌所說的新市場,而誰將掌握它,才能真正達到網絡世界信息的終極目標。
角色的跨越
但迄今為止,消費者采用這種在網絡上建立個人醫療信息服務的進展還很緩慢。他們普遍擔心,個人醫療檔案是否也會像電子郵件一樣,受到具有強烈針對性的分類廣告的侵擾。同樣,出于對病理的準確性考慮,醫生們對病人手中持有自己可以控制的電子病例態度也不積極。
其中傳達出的一個信息是,網絡服務商與消費者僅僅只搭建起了一個單項的通道,要實現快捷獲取醫療信息的目的,最終還取決于醫院這樣的專業機構作為信息的接收者能否、或者如何參與到網絡服務中。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已經率先嘗試了醫院信息系統的應用,從最初級的收費系統開始,直至升級到臨床應用,甚至電子病例。比如在美國圣文森特心臟中心,為了使急診病人能夠隨身攜帶他們的醫療記錄,醫院就提供給他們一個信用卡大小,包含其最新心血管醫療信息和在中心就診歷史的小磁盤。據洞察力研究公司預測,美國醫療健康產業在未來5年預期將在電訊設施上花費550億美元,其在該領域的使用價值也將在同一時期從今年的75億美元增長到113億美元。但是其中大部分努力都是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傳遞信息,卻不是與患者分享。
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如今有800萬美國人在互聯網上搜索著與健康相關的主題;超過三分之二的搜索引擎使用者相信互聯網,而相信自己醫生的人卻低于這個比例。所以,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如醫療這樣專業門檻高設的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也在漸漸消失。與此對應,醫生們也應該開始學習如何面對更了解自己健康情況、且更具有選擇權的病人——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是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
最近,一篇題為《E-health 2.0:健康消費者的革命》的專業報告,不僅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個中出現的時髦詞匯也讓普通人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許正如那些web2.0網站一樣,醫療與網絡的結盟也讓“消費者(患者)終于坐上了駕駛座”。更個性化的服務、更主動的地位等要求呼之欲出。無疑,這對世界整個醫療健康系統將產生巨大影響。
網絡醫療簡史
1959年美國的Cecil Wittson醫生在精神治療項目中以微波為中介,第一代遠程醫療的雛形由此形成。
1980年代后期第二代遠程醫療采取了數字壓縮和傳輸技術,接入T1或者ISDN線路,使點對點交互式視頻會議成為可能。
1998年,WebMD公司成立,率先開啟了為醫生提供基于Web的信息服務。然而。2000年9月。該網站陷入困境,宣布裁減千名員工,隨后其中一名聯合首席執行官辭職。今年又兩次下調2008年的業績目標。
2005年美國在線的創始人史蒂夫·凱斯離開時代華納之后,創立了一個健康醫療門戶或者說健康醫療社交網站Revolution Health2008年5月谷歌在線醫療為個人提供網上存儲電子醫療病理檔案服務。
1990年代中期遠程醫療在全球普及,涉及到了放射、病理、繼續教育,家庭護理、急救。心理健康,康復、心臟監測、專業醫療和外科各個領域,技術涵蓋了從寬帶的交互式視頻到窄帶的無線傳輸。
2004年在線醫療信息開始應用于診所2007年10月微軟推出一項在線電子病理檔案服務“健康拱頂”(HealthVault)。
2008年8月華盛頓州保健局下屬的AccessMyHealth.org網站發布了一個可以使市民更方便、安全地評估自己健康信息,且自由發表評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