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業靠幫別人解決問題掙錢,但近幾年,全球咨詢市場增長持續放緩,人力資源成本迅速上升,各大咨詢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畢博(Bearing Point)新上任不到半年的全球CEO哈巴克發現,自己的當務之急不光要止損,在擴大業務和控制成本(主要是人力和管理成本)中取得平衡,還要立刻著手重塑畢博形象,尤其在中國市場——被之前的盲目擴張和人海戰術拖累,這個品牌已經呈現下滑趨勢,這樣一來,喜歡旅行的哈巴克本人的行業經驗和果斷,將成為畢博在日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不被淘汰的前提。
如果讓哈巴克在企業管理必須的三個因素中做單選題:正確的戰略,正確的人、正確的執行——他毫不猶豫要選擇“人”。這與咨詢依靠人的行業特征不無關系。選擇正確的人的硬幣的另一面是裁員,這是哈巴克上任后首先要做的事情。
我讀過一本書叫《新任CEO生存手冊》(You are in Charge Now:The first-time manager’s survival)。講的是新上任的CEO們在頭三個月里遇到的挑戰,以及該怎樣面對。這書不是杰作,但通過它你可以知道CEO們是怎么想的,很實用。我看了以后意識到CEO們都很孤獨,我似乎不是唯一一個困惑的。

結果我上任第一星期就解雇了一些人,這對我來說確實很難,但是必須要做。我們要保證員工的質量、方案的質量,要找到正確的人。這樣才能管理好我們的增長,實現利潤,并且滿足客戶。我的策略很簡單,回到成本問題和財務報告上來,畢博現在的成本控制已經開始變得正常了,明年會變得更好些。但這些要靠人,如果團隊很差,戰略和執行都很完美,我相信公司也會陷入麻煩之中。我需要的是有贏利的增長,而不是靠招聘3000名畢業生來顯示我們在發展壯大。
由于強調人的因素,管理咨詢公司是典型的注重智慧、效率而非強調其勞動強度的企業。注重個人時間管理不僅是哈巴克的特長,也貫穿于畢博的工作方法論之中。
我安排時間的方式可能比一般管理咨詢人員要規律,周一到周五每天工作,私人時間是晚上10點到11點。周末我盡量不去辦公室。但同樣是咨詢人員,我的一個女同事有完全不同的時間表。她有幾個孩子,因此早上來得稍晚,因為要去送孩子上學;下午通常會早點回去做晚飯。但我常在晚上11點12點間收到她的Email,這是她的方式。她在周日也會工作幾個小時。其實,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人都能有效管理時間和自己。
全球咨詢市場的增長放緩后,中國市場變成了大型咨詢公司業績的晴雨表。哈巴克認為,畢博的壘球業務覆蓋廣度,知識共事和歷史上的積累成為其在中國的核心競爭力。
畢博的公司核心是全球業務——即全球范圍內不同地區的商業活動。這些分散在各地的案例彼此之間是可以互動和借鑒的。如果在一個行業有過6、7個成功的或者現在還在與你合作的老客戶,那么別人下次需要幫助的時候,就會想到你。
在中國,我們有大概60%的客戶是國有公司,當然我們也做一點民企,比如華為、國美。另外,我們仍舊有40%的業務和跨國公司有關系,因為他們在中國也有項目。這就能給中國公司提供很多借鑒,比如說能源行業,在巴西我們做得不錯,在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和中國,我們也做了大量工作,這是我們的競爭力所在——客戶都想知道其他人在怎么做,我發現中國客戶熱衷于問美國、歐洲、非洲的客戶在干什么。
在中國,國有企業需要做的最大轉變,其實是從政府心態轉變為商業導向心態。它們幾乎面臨著同樣的轉型問題,而且同樣缺乏技能。這是個很大的管理問題,但我們的一些紀錄,說明畢博能作好這些事情。畢博曾成功幫助一些公司在全球市場擴張,比如在北美,我們2006年的25個客戶,在2007年2008年都還在跟我們合作。當然中國情況還是有些不同,中國工商銀行的人那么多,怎么去管理?畢博有過IBM這樣的大客戶,但面對像工商銀行這樣的公司時,還是感覺完全不一樣。這需要我們能深入到市場和企業里去。
因此我也喜歡經常旅行,進入一個市場和了解企業最好的調查方式就是去看看,和人們聊聊。我的經驗是,盡量和本地人在一起。我在日本工作的時候,那里有一個美國人的社區,被稱為“美國俱樂部”,那里和紐約沒區別。我個人比較喜歡住在全是日本人的地方,方便你更快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在中國,我也是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