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潛在市場,中美貿易的穩定與發展,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也有利于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認清中美貿易關系存在的問題,通過采取政策協調措施、開展高層間戰略經濟對話平衡中美貿易差額,促進中美貿易健康、平穩發展,進而推動中美經貿關系走向互利雙贏是中美兩國貿易往來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 貿易失衡 對話機制
2008年6月17至18日在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舉行的的第四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受到了全球經濟界的矚目,中美未來十年經濟關系是此次對話的核心議題,對話產生了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即簽署了“中美能源環境十年合作框架”的協議和啟動了雙邊投資保護談判,這將對中美兩國的投資環境和貿易關系,乃至對世界貿易關系產生重大影響。筆者由此次對話產生的深遠意義展開了對中美貿易關系的回顧與分析,旨在探求中美貿易關系健康、平穩地發展。
一、中美貿易關系現狀及特點
中美建交29年來,雙邊經貿關系迅速發展,中美貿易額從1979年24.5億增長到2007年的3021億美元,增長了120多倍。自1993年以來持續的中美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且從2002年以后順差大幅度猛增,中美貿易一直處在不平衡狀態,“順差在中國,利潤在美國”便是一句形象而準確的概括。中美貿易差額連年上升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主要集中在反傾銷、知識產權、人民幣升值和反補貼領域。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經濟貿易互利性很強,發展潛力很大,二者的微妙關系主要表現在:
1.中美經貿關系互補性大于競爭性,美國受益相對更多;2.中國對外貿易中50%以上是加工貿易,而中國僅從加工貿易中賺取到很少的加工費;3.美國在華投資多于中國在美投資。
二、中美貿易失衡的成因
1.中美統計口徑的差異。中美雙方對外貿易統計都是按照原產地原則進行的,這種統計原則對于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的統計,存在較大誤差。還有,如果把服務貿易計算在內,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定會縮小。
2.中美產業結構的差異。美國現在已經成功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和制造業在GDP和就業方面的比重日趨下降,美國經濟正進入信息化和服務化的后工業時代。美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業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業和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國內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美國的這種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了其進口步伐。
目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中,約70%屬于加工貿易,中國只能獲得15%的加工費。同時,在向美國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中,70%出自三資企業,屬于中國企業增值的只有20%~30%,對美貿易順差的大部分利潤還是流向了外資企業。
3.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性轉移。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轉移,在美國表現為“產業空心化”,在東亞表現為“產業再次轉移”,在中國則表現為“全球裝配車間”。中國為全球提供加工組裝,相當一部分來自周邊經濟體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后續生產都轉移到中國。在華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實施了就地生產、就地銷售與返銷相結合的策略,使得中國來自美國的進口明顯減少,而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大大增加,實實在在地起到了支持中美貿易順差擴大的效應。
中國現在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除將近一半以上的“貢獻”是由美國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所為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則是從東亞其他國家(地區)轉移過來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區域性轉移導致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持續擴大。
4.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壁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美國主要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美國需要大量進口工業制成品,同時,美國許多高技術產品為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要。但是,由于美國對華設置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向美國進口所需要的大量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因此,中美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美國方面占有很大的原因
三、構建互利雙贏、可持續發展的中美貿易關系
中美貿易不平衡是雙邊貿易的正常現象,雙方要用發展的眼光、動態的思維、審慎的態度面對和緩解當前的貿易不平衡,積極尋求戰略共識,為使兩國通過貿易合作達到互利雙贏而共同努力。
1.從中國方面來說。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采取積極的貿易均衡措施,擴大中國內需,降低儲蓄率、適當擴大進口,調整出口導向政策,盡快完善符合WTO規則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與貿易伙伴的協調,充分利用國際貿易規則,保護本國幼稚產業的發展。
2.從美國方面來說。中國經濟崛起已是一個難以阻擋的事實,試圖用政策手段阻遏、延緩其發展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在當前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形勢下,美國需要加強金融監管,減輕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穩定美國的幣值,對世界性資源性產品,原油、原料、糧食等價值起到穩定減緩作用。
3.從中美合作的角度來說。搭建溝通平臺,有助于促進中美貿易平衡發展。
(1)對于矛盾和分歧,通過對話和溝通,增進理解,逐步加以解決,避免把經貿問題復雜化、政治化。(2)完善對話機制,增強戰略互信,保持對話機制長久化,不僅對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對全球經濟也將起到正面推動作用。(3)深入落實對話成果,加強合作關系,增信釋疑,互利雙贏,更好地造福中美兩國人民,進而為推動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2006年9月20日中美雙方建立了對話機制,持續至今已進行了四次對話。對話集中于長遠的、全局性的、戰略性的問題。中美經貿合作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消除分歧,增進共識,需要時日,更需要平臺。目前,這一對話機制正在中美兩國經貿關系以至整個世界經濟關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們期待著中美貿易關系在能夠健康、平穩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中美經貿關系簡況,2006年3月2日
[2]亢梅玲:中美貿易不平衡原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