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體育產業現狀進行分析與研究,提出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旨在為進一步拓寬體育產業的發展途徑,促進我國體育產業向規范化、國際化邁進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體育產業 發展與研究
一、我國體育產業現狀
體育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而使體育產品(勞務)進入生產、交換、消費和服務的產業門類。我國體育產業與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體育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質量有所改善,產業效益明顯增高。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其他產業相比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二、存在的問題
1.體制不完善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專門的體育產業統計制度,只有少部分發達省市做過體育產業的專項統計。在實際的體育市場管理中,部分體育經營項目存在著權限交叉,多重管理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新興的體育經營項目至今尚未實行有效的規范的管理。制定標準是行業管理的重要切入點,而我國體育產業行業管理標準尚未統一,目前除個別地區在進行嘗試外,全國范圍內尚未啟動,很多地區的管理停留在簡單審查、許可階段,未實現積極的行業管理。
2.區域發展不均衡
在收入較高的城市,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為體育產業的大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但在收入微薄的農村,體育的投資和消費仍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由于東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致使東西部地區間體育產業的發展潛力也存在較大差別。我國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結構及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的原因, 體育產業的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目前西部一些省區不具備加快體育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經濟社會環境。
3.體育用品制造業薄弱,市場占有率低
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隨著全球經濟大循環,我國體育產業面臨更激烈的國際競爭,門檻降低,使國外體育產業機構和企業大量進入我國,給我國發展還不成
熟的體育產業會帶來沖擊。現在世界上有60%左右的體育用品加工地在我國,由于我們缺乏自己的品牌,許多企業只是為名牌做加工,一些知名品牌的大型體育用品到中國投資建廠,給本土的中小企業帶來了較大的威脅。
4.體育產業人才匱乏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人才一直遵循計劃經濟的模式培養,即按競技、教練、教育、科技、管理和裁判等體育人才進行劃分。我國體育人才中介市場的相對薄弱,從而易造成國內體育資源和人才的流失。由于體育人才鏈的封閉性,其他領域的人才很難進人體育產業領域,所以體育產業從業者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嚴重缺少高素質綜合性專業人才,尤其是懂經營、懂管理、懂法律、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經濟人才匱乏,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長足發展的瓶頸。
三、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景與對策
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是我國的一件大事,是世界矚目的重大商機,奧運不僅是體育盛會,也是經濟大舞臺。當前,北京正以“新北京、新奧運”為目標,本著“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全力籌辦奧運會,并緊緊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全面實施奧運經濟戰略,推動我國經濟和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1.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的法規體系與制度建設
政府的產業政策對推動產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體育行政部門在建立體育產業政策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中的許多方面仍因缺乏長期穩定的政策扶持,使發展受到限制和制約,這對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需及時調整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我國體育產業法規體系與管理制度。
2.培育和完善體育市場,優先發展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形成全方位市場體系
加快引導健身娛樂市場的擴張,把健身娛樂、競賽表演兩類市場作為龍頭,在廣大群眾中提倡科學、健康的健身娛樂觀念,引導其消費結構的調整。近年來,我國競賽制度的改革如主客場賽制和俱樂部的實行推動了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并形成了相當規模、相當穩定的觀眾和球迷群體,競賽表演市場在逐步擴大。通過舉辦觀賞高水平競技體育比賽,能帶動體育傳媒業與廣告業、體育經紀、體育培訓、體育旅游及其他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
3.大力提高體育用品“含金量”,提高競爭力
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滿足大眾的消費,而且能獲得較大的利潤。我國體育用品制造業應不斷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積極引進境外資金設備,縮小差距,努力提高體育用品的科技含量,不斷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研制開發新的產品,加速產品更新換代。加大無形資產的開發與管理,包括專利權、技術知識產權、商標、徽記使用經營權、特許名譽、名稱經營權、運動隊冠名權、體育廣告、廣播電視轉播權的銷售等。許多企業看好體育無形資產的宣傳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紛紛投資體育,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4.重視人才培養,提高體育產業管理水平
人才問題是體育產業發展中一個關鍵的問題。體育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懂經營、懂管理、懂法律、懂體育的復合型體育經濟專業人員,積極擴大和增進體育產業人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對現有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他們在實踐中豐富體育產業知識,提高整體素質。鼓勵部分高等院校開設體育經濟類、體育產業等相關的課程,培養能夠適應國際競爭的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實現體育市場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效益化。
體育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年輕的產業門類。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有更多的人從事體育運動,關心體育事業,體育一定會成為21世紀我國重要的產業部門。
參考文獻:
[1]徐金蘭:論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78~81
[2]徐樂平 戴 海:江西體育產業發展問題及加快發展對策[J].南昌高專學報,2004,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