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品召回制度的定義
所謂產品召回制度,一般是指,如果產品存在缺陷而有危害產品使用者的人身、財產安全的情況,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自行或經他人通知發現這一情況,經營者應主動將此具有危險的商品回收,以免使消費者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損害;如果經營者發現該危險,但卻不加以處理,此時相關主管機關可強制經營者回收商品。產品召回制度對保護消費者而言,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在損害發生之前要求經營者將危險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事后的補償。
二、我國產品召回制度現狀
我國關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雖然已經存在十多年,但是產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卻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
1.我國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淵源
(1)法律:《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地方性法規: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如《上海市消費者保護條例》,該條例第3章第23條就是有關產品召回的規定。
(3)特定行業產品召回制度。如2004年3月12日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制定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又如2007年7月26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以下簡稱《特別規定》)。
2.我國產品召回制度的缺陷。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產品召回制度,填補了消費者維權領域內的立法空白,但是現有的產品召回法律制度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存在諸多缺陷:
(1)立法層次不高。《規定》是行政規章,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無法對其他部門產生法律效力。《特別規定》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雖然是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法律淵源,但是畢竟在位階上低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反觀其他實行產品召回制度的國家,召回制度往往是以國家大法的形式出現,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較強的約束力。如美國的《消費品安全法》等。
(2)涉及的產品范圍太狹窄。《規定》僅適用汽車的召回,《特別規定》適用的產品包括食品、食用農產品、藥品等與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有關的產品。而對于機器設備、建筑產品、一般消費品等則缺乏相應的召回制度,這與美國等國家全面周到的產品召回制度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3)法律規定過于原則、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往往過于側重法理性,而缺乏實質性操作的具體規定。它所引用的法律的規定有些本身也有錯誤。《特別規定》只有第9條對召回做了規定,內容太單薄,生產企業在發現產品缺陷后應在何時向主管部門報告、報告什么、采取什么補救措施等都沒有具體規定。
(4)各主管部門之間的權責不明,可能導致多頭管理或互相扯皮的情形出現,影響召回制度的具體執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都是缺陷汽車召回的管理部門,但立法對這些部門在產品召回程序中的職責規定卻不清楚,必然導致具體執行工作中的困難。
(5)法律責任過輕。《規定》第七章第四十一條規定:“銷售商、租賃商、修理商違反本規定第十期有關規定,不承擔相應義務的,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可以——處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僅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三萬元以內的罰款根本起不到懲罰的作用。美國法律規定的是,如果缺陷是廠商惡意行為、放任行為致害的,還可以加罰懲罰性賠償金。我國的缺陷汽車產品管理規定設定的法律責任過輕,且未規定懲罰措施,這就是沒有輔以有效的制裁手段,將造成義務的承擔者蔑視法律的威嚴。
三、完善我國產品召回制度的思路
鑒于以上產品召回制度的現有缺陷,筆者認為通過以下思路可加以完善:
1.完善現有的相關法規,構建缺陷產品召回的法律體系。
2.科學、準確界定基本范疇。要準確定義缺陷產品召回,明確缺陷產品的召回對象,合理確定召回的主管機構,立法確定召回方式,確定召回程序以增強產品召回制度的可操作性。
3.加大處罰力度,保障產品召回制度的實施。目前,我國存在的情況是:生產者不重視產品質量,忽視消費者人身安全,大量生產不合格甚至是具有不合理危險的產品。我國關于人身損害賠償的數額較小,僅要求惡意生產者承擔補償性責任,不利于督促其提高產品的安全性。相反,可能會犧牲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加大處罰力度,實行懲罰性賠償使生產者無法從惡意生產行為中獲取利益,對其他人也能起警示作用。
4.建立完善的檢測制度。要對缺陷產品實施召回,首先需要確定缺陷存在與否。因此,標準的設立,檢測機構的建設,就至關重要。同時,還應確立科學、權威的檢測標準,是否存在缺陷,需要跟權威標準作對比。
5.分清管理部門職權,提高政府的管理效力。在我國由于歷史原因形成了政府部門職權重疊交叉,在缺陷產品的管理上有很多部門,但沒有一個部門可以負起全責。為此,政府部門必須適時介入。因在政府部門監督管理下完成的召回行為,不僅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數量龐大的缺陷產品存在的安全隱患,幫助制造商最大程度地減少產品責任賠償費用,還直接減少了全社會解決缺陷產品危害問題的管理成本,避免和減少為數眾多、復雜持久的司法訴訟及保險賠償費用等經濟、社會成本。
6.建立產品召回險,制定自愿召回程序,允許并鼓勵自行召回。強制召回存在較大的執法風險,而生產廠商、銷售商對于產品是否存在缺陷應比其他第三方更有條件查證,鼓勵自行召回,不僅降低了生產廠商、銷售商的召回成本,也降低了執法成本。通過建立產品召回險,制定自愿召回程序,使得商品的提供者尤其是制造商在面對產品安全突發事件時不僅能夠得到資金支持,還能夠得到專業的應急策略指導,以正確、高效的方式面對來自公眾、政府、乃至銷售鏈中各個環節的問題,以較低的、可預見的成本避免危機,確保企業的穩健經營。
參考文獻:
[1]沈 路 馬 捷:試論產品召回制度.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3(4):48
[2]應 堅:論我國的產品召回制度.經濟論壇,2007(22):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