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其人才觀對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產生了沖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須結束傳統教育模式,適應時代要求,根據現代企業的人才觀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通過全面的素質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 現代企業 人才觀 高校 人才培養目標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現代企業開始將人才資源開發作為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甚至將人才視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一種比資金更為重要的智力資本。索尼公司董事長盛川昭夫坦言:“如果說日本式經營真有什么秘密的話,那么,我覺得‘人’就是一切秘訣最根本的出發點”。2002年11月10日,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公布了對4695位企業經營者的問卷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人才開發和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們關注的焦點。當問及企業家們如何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時,46.7%的企業家選擇“加快人才引進與培養”。那么,現代企業需求的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才呢?高校作為人才的主要供方市場之一,應該怎樣順應社會的需要,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呢?
一、現代企業人才觀的共同點
現代企業的人才觀各具特色。微軟選拔人才特別注重人品、智慧、團隊精神、激情。IBM用人標準有三點:必勝的決心、又快又好的執行能力、團隊精神。諾基亞考察人才分為硬件和軟件系統兩方面,所謂硬件系統包括專業水平、業務水平和技術背景,軟件系統包括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及靈活性等。摩托羅拉強調遠見卓識、創造力、行動力、果斷、道德。我國電子百強第一名的聯想集團公司總裁柳傳志在談到人才時,認為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應具備三個條件:做人要正;胸有大志,有極強的進取心;有才能。通用電氣海鷹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在談到選拔人才時認為,除了看學生的學業是否優秀外,還要看學生是否擁有“speed\"(講速度)、simplify(管理作風簡潔化)和self-canfidente(自信)的“3s”素質,此外綜合考核的部分還包括是否有遠見、誠信及團隊精神等。綜觀現代企業的人才觀,雖然各有千秋,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專業素質強,即人才必須有真“才”
“才”是知識、能力的綜合。知識的理想組合方式應該是縱向有系統、橫向有層次。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創新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應該是“T”字型,而非“-”字型或“︱”字型。“-”字型知識結構雖然知識面寬,但缺少對專業獨到精深的見解;“︱”字型知識結構只強調專業知識而忽視了知識面的寬度,容易發生知識結構的“木桶效應”,而“T”字型知識結構強調的則是博專相濟、相輔相成。企業要求的人才即“T”型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而且需要有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綜合知識。
2.品德素質高
“德才兼備”當然是企業最理想的人選。隨著現代企業發展日新月異,競爭越來越激烈,現代企業均摒棄了過去那種以才代德或以德代才的認識,企業要求每一個員工都能創造性地干好本職工作,同時能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現代企業文化中,“德”與“才”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上都具有統一性。“德”是指人格素質方面的要求,從相關調查來看,企業對人才的選擇,人格仍然是第一位的。從政治思想方面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是企業員工的最基本素質;從社會公德的角度分析,懂得文明禮貌、有愛心、樂于助人、關心集體和他人、注重環境保護等社會公德意識乃是當代企業員工應具備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從職業道德來思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也是企業員工的基本品質;家庭美德也越來越成為對當代企業員工的要求,贍養老人、教育子女、夫妻和睦、鄰里關系和諧,也是衡量員工素質的重要內容。一個品行不正的人即使有較高的智商,企業也是不歡迎的,因為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原則和起碼的職業道德——“誠實”和“講信用”。
3.較高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標志。因此,現在的企業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必然地把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并以此進行人才的篩選。創新精神在本質上就是科學精神,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高體現,表現為對新思想、新變革的追求,勇于開拓進取、不斷創新,并且對于風險和失敗能夠給予寬容和鼓勵,從而實現對新事物的不斷追求。創新才能一般是指擁有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它要求人們在思維方法上要善于打破常規,突破陳舊模式的束縛,尋找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創造新東西的突破口。企業所渴求的人才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才,要胸有大志,能夠不斷地學習、總結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做貢獻。
4.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
對于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的。企業是由人組成的集體,人與人之間是普遍聯系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是靠一個人而是靠大家,靠集體的力量。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像WIN-DOWS2000這樣的產品的研發,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因此,企業在選拔人才時對是否具有團隊協作精神十分注重。
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過去的“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發展到現在的“供需見面”和“雙向選擇”。這種模式迫使高校必須對人才標準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反思。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缺乏經驗,重感性沖動,輕理性思考,高校應根據大學生的特點,結合現代企業的人才觀,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改革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品德素質、專業素質、能力素質等。
1.高校應高度重視提高大學生品德素質
教育的目的在于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美德,達到真正的高尚境界。作為現代教育,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出的學生只會做事,不會做人,沒有高尚的道德素質,學生再有能力,我們的教育也是徹底的失敗。
品德素質的含義很廣,它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等,一個人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才能,但是有了知識和才能之后干好事還是壞事,這并不取決于知識和才能本身,而取決于思想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因此,品德素質對成才起著保證和定向的作用。
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主陣地的高等學校,應把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放在首位,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要把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素質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克服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
2.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從創造知識的角度引導著變化的潮流,而從培養人才的角度看,卻滯后于社會變化對人才的需求,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高等教育,根據社會需求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1)應從狹窄的專業教育轉向綜合素質教育。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狹隘的專業對口觀念,大學教育過分專門化,專業面狹窄,知識面不寬,畢業生學科綜合能力差,適應能力、創造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強,往往需要在實踐中鞏固、領會和理解所學過的知識,在求知的道路上呈現出迂回前行的狀態。因此,高校應調整專業設置,在大學專業培養上向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方向轉軌,加大了專業調整的力度。在縱向上應加深專業教育的深度,由以專業理論和知識的積累為中心轉向既注重積累又注重專業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兩個中心;在知識積累上更注重“學習”本身的學習,不僅授學生以“魚”,而且授之以“漁”,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進而增強對社會的適應力。在橫向上,拓展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把相關學科、新興學科、傳統文化和藝術素養納入教育體系,以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加深思想底蘊,以迎接現代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
(2)應從封閉的教學轉向開放的教學。高校最活躍的因素是學生,但學校長期以來未能把學生與社會密切地聯系起來教育。大學生朝氣蓬勃、充滿幻想地走入大學,一入校卻被禁錮在一個系、一個專業內,使他們處處生活在一個整體被動的環境之中,好奇的心理、強烈的求知欲未能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消極的求知觀就會日益形成。因此,高校應在可能的情況下,加速學科的交叉滲透,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逐步打破以系為單位培養學生的束縛,減少必修課,增加綜合知識類選修課,拓寬專業口徑,向真正的學分制過渡。整體教學改革的目標,可以用“新、寬、精、活”四個字來概括。這四個字,既是目標,又是方法,同時也是過程。具體來講,教材內容要新,有新知識,反映新的學科趨勢;基礎知識內容一定要寬、厚;從過去的課程多、課時多轉變為門類少、課時少、門類精,只有課時減下來,教材薄下來,才能達到精的要求,使學生有更多自主權,從而達到人才的培養與社會接軌,以社會為市場,滿足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差異性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要面向全體學生,惟一的辦法是因材施教。這就要求在教學組織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3.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能力素質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內容是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加強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就是要重點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
一要培養大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縱觀人類歷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每一個文明進步時期都充滿了科學技術的創新,反之,墨守成規都會導致落后甚至滅亡。因此,在新的形勢下,要大力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鼓勵當代大學生把大膽探索的勇氣和科學求實的精神結合起來,容納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發展,啟發并支持學生敢于懷疑,在學術上允許“百花齊放”,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創造型人才輩出的局面。我們的教育必須首先打破傳統的保守觀念,教育和引導學生不斷學習,敢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知識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創新,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使我國在21 世紀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要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大學階段學會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會受益終身。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將來并不一定能用得上,但只要學會思維和學習方法,將來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會很快適應并做出成績。例如幾乎所有大學都開高等數學這門課,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未必用得上,但關鍵通過學習這門課培養了學生的抽象和邏輯思維,學會了數學的思考問題的方法,這才是學習它的真正目的。
三要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組織領導能力。現代社會的經濟一體化要求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才能經受市場經濟的競爭。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企業管理,靠過去那種一個人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沒有集體的力量干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因此,21世紀的人才也必須具有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和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能夠協調、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才能團結他人,經受市場經濟的競爭。高校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活躍第二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集體和社會活動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組織領導能力。
總之,高校必須結束傳統教育模式,適應時代要求,根據現代企業的人才觀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通過全面的素質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孫靜芳:從現代企業的人才觀看高校的素質教育[J].成人教育,2005,(3)
[2]江學軍 于洪良:試論現代企業的人才觀[J].人才開發,2004(3)
[3]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1999~06~15
[4]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劉 剛 王宏宇:《高校素質教育中的認識誤區及理論指證》[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