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促進的,經濟的增長是稅收增長的源泉。
[關鍵詞] 稅收增長 經濟增長 最小二乘法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稅收狀況發生很大變化,中央和地方的稅收收入1978年為519.28億元,到1999年突破10000億元,2001年1.5萬億元,2003年2萬億元。2002年前后稅收增幅年平均為13%。而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12%~15%左右。尤其在2007年中國稅制改革,明顯得出2007年的稅收有較大提高,稅收增幅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是客觀現實。到2007年已增長到49442.73億元,30年間增長了95倍,平均每年增長16.4 %。
我國稅收增幅和經濟增長不相協調,近觀2007年的稅收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較2006年有顯著提高。稅收收入的增長其中主要原因是基于稅收改革、會計準則等一些國家性質的調整。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研究分析影響我國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需要建立計量經濟模型,為經濟發展與稅收工作提供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經濟增長理論表明,稅收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只受財政政策暫時性的影響,稅收的惟一永久性效應是降低穩態的人均產出水平,但它們對穩態經濟增長率沒有作用,只能在經濟趨于穩態的轉型路徑上影響經濟增長率。國內也有的學者對我國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計量分析,他們研究顯示,經濟的增長會促進稅收收入的增加,而稅收收入增長的速度快于經濟增長,將是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模型
為了全面反映我國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選擇稅收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X)為解釋變量,來分析經濟增長對我國稅收收入增長的影響(見下表)。
通過散點圖(見下圖),可以得知,稅收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有線性關系,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Yt=β0+β1Xt+μt(t=1…n)。
應用EVIEWS3.1,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模型估計參數,的結果如下:
Y =-1378.146633+ 0.1815983723*X
(-2.494) (29.156)
R2=0.968 =0.967 D.W.=0.534 F=850.123
對模型的檢驗:
1.經濟意義檢驗
模型估計結果說明,當年GDP每增長1億元,稅收收入就會增長0.1816億元,這與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相一致。
2.統計檢驗
(1)擬合優度:從回歸估計的結果看,模型擬合較好,可決系數R2=0.968,這說明模型在整體上擬合得非常好。
(2)F檢驗和t檢驗的相伴概率P值均為0,說明國內生產總值對被解釋變量稅收收入有顯著的影響。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我國自1978年~2007年的稅收收入、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結論,我國經濟增長與稅收增長之間是正相關的,經濟增長是稅收增長的源泉,而稅收又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把稅收收入用于經濟建設,發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反過來又促進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參考文獻:
[1]李子奈: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國家統計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