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社會資本的視角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指出企業實施社會責任的戰略會給企業帶來的積極影響,分析了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社會資本 企業社會責任 問題 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一直以來,社會主要關注企業在就業、贏利和納稅方面的功能,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能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社會秩序、參與社會發展等社會問題上更多承擔責任已成為當今社會對企業的一項基本要求。進入21世紀,企業社會責任正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本投入,成為企業參與競爭的一種有效手段,成為決定企業能否在市場經濟(全球化)運作中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企業能創造經濟價值,但還應承擔社會責任。在必須正視社會責任的時代,只有把社會責任貫通于自己的管理理念、戰略和方法之中,才能使企業真正抵御風險、提升發展。履行社會責任是一種新的管理趨勢。從企業的管理發展看,當代企業的管理正在傳統的成本、質量和服務管理基礎上走向社會責任管理,道德水準正成為企業競爭的一個關鍵優勢。企業管理不僅是管理者的職能,而且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過程。當代企業管理的這種發展趨勢,要求企業能從社會角度考慮問題,把企業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使企業的發展有益于環境、公眾和社會。
近年來,除了把企業同社會對立起來,不愿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外,我國已有企業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在企業形象或公益性活動方面有所投入。但是能夠做到詳細具體,系統深入地專門研究并在戰略層面長期規劃企業社會責任,使社會責任的履行與公司的整體發展相互配合的企業卻不多見。比如,國內企業也在做捐贈和慈善活動,但不少是外部行政力要求及尋求政府支持的結果,且考慮更多的往往是得到的回報。企業并沒有形成社會責任的理念和戰略,其行為的效果也往往是非持續的。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把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應型的,一類是戰略型的。反應型社會責任的履行,往往是單純的公關或控制危害活動,雖能帶給企業競爭的優勢,但此種優勢往往難以持久。目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多屬此類。戰略性地承擔社會責任,視承擔社會責任為共享價值的機會,既能給社會施加極大的積極影響,又使自己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這正是我國企業的發展方向。
二、從社會資本視角看企業社會責任
1.社會資本與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的社會資本是指企業通過全方位社會關聯涉取所需資源的一種能力。主要表現在企業業績、聲譽、關系及企業文化上。社會責任的履行是一種社會資本的投入。投入社會資本可使企業提升形象,并在與社會互動中發現自身價值,產出各種效益。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就是成功的案例。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行社會資本的投入之所以可使企業樹立形象,產出收益。首先是因為這有利于提高企業聲譽。聲譽是企業的成功要素,聲譽好的企業的產品總是受消費者歡迎的。同時,也有益于優化企業內部環境。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充分尊重員工人格和價值的企業可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此外,還有助于增進企業外部關系。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于吸引客戶和投資者,提高銷售量和顧客忠誠度,得到政府及社區幫助。最后,尤其重要的是,增強了企業防控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社會事項與企業利益相互關聯,互有影響。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對社會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和有效控制從而使企業避險受益。
2.國際化與企業社會責任
國際上,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衡量現代企業管理成敗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西方,投資者投資企業,不僅要看公司的盈利情況,也要看企業社會責任。跨國公司為了影響投資者、顧客、社會團體和政府,越來越多地制定企業社會責任年報。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中國企業能否國際化,能否進入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市場,需要看其能否符合這些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檢驗標準。如果面對諸如SA8000等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常處被動,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就將被弱化。
三、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思想價值觀不與時俱進
世界已進入一個開放變化、多元整合的全球化時代,與此相應,企業及其領導者決不能再單純經濟地、單角單向度地經營管理企業,必須多元多面地整體把握企業,從戰略角度形成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這需要以作為社會資本的社會責任為切入點,貫穿企業的全部經管過程,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持續不斷的互動,以發揮好企業社會責任對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作用。我國企業之所以很少能夠做到履行社會責任與推進企業整體發展的互動就在于價值觀念的滯后。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已不單是一個企業人,而首先是一個“企業公民”。“企業公民”是企業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即企業應該像公民那樣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公民的價值觀被量化,越來越多的人投資 “符合道德規范”的企業,購買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的產品。
2.外部環境存在不利因素
當然,應當承認,我國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產生影響的企業已開始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也把“企業公民”作為企業的一個核心價值觀。但是,這些企業多是大型跨國公司,其價值觀的形成是跨國公司與包括各種環保、人權組織在內的非政府組織以及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長期博弈的結果。在我國,非政府組織功能缺失,弱勢群體代言人數量不足,對企業形成制衡的力量比較薄弱,企業缺少充足的外界推動力。政府的職能也有待于進一步轉變。因此,企業形成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觀需要克服不少困難。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企業的價值取向的體現,關系著企業的長遠發展。一個成功的企業應該是具備良好社會資本,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做好商業品牌的同時樹立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品牌。
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可著手于以下幾點:
1.在價值層面上,形成社會責任理念
充分認識承擔社會責任與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致性,并盡力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由反應型向戰略型的轉變。在明確的戰略思想支配下,分析社會環境,考慮社會利益,參與社會活動,解決社會問題。
2.在機制運轉上,確立企業的社會責任主體地位
積極進行從政府和社會拉動向企業自主推動的轉型。因為,政府的宣傳和推動,社會環境和利益是把雙刃劍,既可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又會使企業陷入政企不分,導致腐敗,產生社會壓力。加大社會公眾、非政府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參與、監督和制衡力度,加強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引導作用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3.在全球化上,加強國際交往與合作
國際上,眾多的組織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咨詢和推廣應用,不少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有深入研究和豐厚經驗,積極與這些組織和企業建立關系,可以又快又好地、更快更好地推進中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獲得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啟軍: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經濟績效的關系分析[J].生產力研究 ,2007年22期
[2]魯西北:企業公民概念闡述 2006-04-09 02:22:26.WTO經濟導刊
[3]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葉陳剛:企業倫理與會計道德[J].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