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闡述鮑曼不動桿菌臨床感染的趨勢及其耐藥特點,協助臨床醫生合理用藥。方法 對送檢的臨床標本進行常規細菌培養,以ATB微生物分析儀進行鑒定,選擇KB紙片擴散法作藥敏試驗,用WHONET 5.4和SPSS 14.0軟件對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鮑曼不動桿菌分離率為12.74%,最常見于呼吸道標本(88.4%),神經外科和重癥ICU病區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分別占41.5%、24.4%;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美洛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藥率分別為:8.5%、18.4%、28.2%,對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阿米卡星、頭孢吡肟的耐藥率均高于80%,分別為:87.5%、85.5%、82.4%、81.8%、81.6%。此外,檢測到3株(1.83%)泛耐藥(PDR)鮑曼不動桿菌。結論 鮑曼不動桿菌分離率高,是當前醫院感染的重要條件致病菌,其耐藥現象嚴重,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 鮑曼不動桿菌;醫院感染;耐藥性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5-0558-03
中圖分類號:R 446.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25
鮑曼不動桿菌是臨床常見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作為條件致病菌其感染多見于手術后病人、放療或化療的腫瘤患者以及長期住院的慢性病患者,這些群體免疫力低下,極易發生院內感染。鮑曼不動桿菌常引起呼吸系統感染、菌血癥、腦膜炎、中耳炎、泌尿系統及傷口感染,是嚴重的醫院感染病原菌[1~3]。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的濫用,該菌的耐藥現象日益嚴重,多重耐藥菌株的檢出率不斷增高,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的挑戰[4~6]。
材料和方法
1.標本來源 2008年1月至12月揚州大學附屬泰興醫院就診患者送檢的痰、分泌物、血液、腦脊液等標本,共分離164株鮑曼不動桿菌,占此期間分離的菌株總數的12.74%(164/1284)。鮑曼不動桿菌在各標本的分布見表1。164株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臨床分布為:神經外科68株,占41.5%,重癥ICU 40株,占24.4%,呼吸內科18株,占11.0%,其他為普外科10株,燒傷外科8株,心血管內科和神經內科各6株,門診及其他8株。
2.儀器與試劑 ATB微生物分析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基礎培養基(干粉,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藥敏紙片: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頭孢他啶、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頭孢吡肟、亞胺培南、美洛培南、米諾環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均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
3.實驗方法 按照《全國檢驗技術操作規程》(第三版)處理標本,藥敏試驗采用KB紙片擴散法,菌株鑒定采用ATB微生物分析儀,以ATCC27853標準菌株做室內質量控制,依據CLSI2008標準判讀藥敏結果。
4.統計學處理 以WHONET 5.4軟件統計耐藥率,用SPSS 14.0軟件分析不同病區的耐藥率差異。
結果
1.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率 耐藥率比較高的藥物是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阿米卡星、頭孢吡肟,其耐藥率均超過80%,而對亞胺培南比較敏感。見表2。
2.不同病區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比較 對12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分析:外科系統(包括神經外科、普外科及燒傷外科)耐藥率顯著高于內科系統(包括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及腫瘤內科等),P=0.036;重癥ICU與外科系統(或神經外科)兩者耐藥率無顯著差異,P=0.684(或P=0.688);重癥ICU與內科系統兩者的耐藥率因方差不齊而無法比較(F=6.474,P=0.018)。
3.亞胺培南耐藥及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 亞胺培南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有14株(8.5%):呼吸內科7株(50%)、神經外科3株(21.4%),重癥ICU、心血管外科、普外科及門診各1株(7.1%)。共檢測到3株(1.83%)泛耐藥(pan drug resistant,PDR)鮑曼不動桿菌,均分離自神經外科患者。
討論
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與耐藥已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該菌常呈多重耐藥(multidrug resistance,MDR),甚至泛耐藥,且耐藥菌在特定人群中常引起大規模暴發流行[3,6,7],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75%[3],研究者甚至將鮑曼不動桿菌稱為革蘭陰性的“MRSA”。
鮑曼不動桿菌是非發酵型需氧革蘭陰性球桿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能在不同溫度和pH環境下生長;此菌也常寄生于人的皮膚、黏膜表面,免疫功能缺陷人群感染后可危及生命,是機會感染性細菌[7]。該菌可通過手或手套接觸傳播,在醫院環境中,各種器具和醫務人員手部鮑曼不動桿菌的檢出率均很高,醫務人員接觸了感染患者或器具表面均可傳播該菌。MDR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有廣譜抗生素的使用、機械通氣、ICU住院天數、心血管疾病等[1,6]。潛在的心臟病、休克、復蘇、急性呼吸障礙綜合征、機械通氣及多臟器功能失調大于6分是MDR鮑曼不動桿菌感染患者死亡的誘發因素[1]。其感染或定植的部位涉及呼吸道、血液、胸腔、腹腔、泌尿道、外科傷口、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眼[7],感染率較高的臨床科室是神經外科、重癥ICU、呼吸內科和普外科等。
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現象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菌株不斷有報道,甚至出現泛耐藥菌株,它幾乎對臨床常用的抗菌藥物均耐藥,引起國內外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導致鮑曼不動桿菌多重耐藥的因素主要有:產生水解酶、攜帶耐藥基因、形成生物膜[3,6,8]。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能產生金屬β內酰胺酶(MBLs)[6],其產生的MBLs共有4類,即MP、VM、SPM1及GM1。MBLs幾乎能水解除單環類外的所有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且β內酰胺酶抑制劑(如舒巴坦)不能抑制其水解活性。攜帶不同基因盒的整合子對相應抗生素耐藥,如水解氯霉素、氨基糖苷類的基因。鮑曼不動桿菌能形成生物膜,不但促進其感染病人,而且與多重耐藥有關[8]。生物膜可抵抗宿主攻擊或抗生素治療作用,以保護產膜細菌的生存和持續感染。
本研究與其它報道均支持:①呼吸系統直接與空氣接觸,其保護屏障常因患者免疫力低下而受損,因此痰液鮑曼不動桿菌分離率高;②重癥ICU患者免疫功能普遍較低,且多使用機械通氣、侵入性治療等,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率與耐藥率較高;③亞胺培南與美洛培南對鮑曼不動桿菌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本研究發現:①神經外科鮑曼不動桿菌的分離率居第一位,ICU的分離率居第二位,與文獻報道略有差異。神經外科患者常常傷口嚴重,特別是影響了神經調節功能,使免疫力嚴重降低,極易受到鮑曼不動桿菌的醫院內感染,故此菌的分離率和耐藥率均很高。②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和頭孢類等抗生素耐藥率較文獻報道稍高,說明廣譜抗生素在臨床仍廣泛使用,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③外科系統鮑曼不動桿菌的分離率和耐藥率均顯著高于內科系統,說明傷口不僅增加了該菌的感染機會,也延長了病程,降低了患者免疫功能,從而促進了對該菌發生耐藥。④亞胺培南耐藥主要發生在呼吸內科與神經外科,且神經外科更易出現泛耐藥現象。
參考文獻
[1]Chang P Y,Hsueh P R,Wu P S,et al.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olates in pediatric patients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aiwan[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7,40(5):406-410.
[2]Patwardhan R B,Dhakephalkar P K,Niphadkar K B,et al.A studyon nosocomial pathogens in ICU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ulti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harbouring multiple plasmids[J].Indian J Med Res,2008,128(2):178-187.
[3]Rao R S,Karthika R U,Singh S P,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biofilm production an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in imipenem resistant clinical isolate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Indian J Med Microbiol,2008,26(4):333-337.
[4]Fontana C, Favaro M, Minelli S, et al.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intensive care unit: a novel system to study clo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solates[J].BMC Infect Dis,2008,8:79.
[5]Montefour K,Frieden J,Hurst S,et al.Acinetobacter baumannii:an emerging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 in critical care[J].Crit Care Nurse,2008,28(1):15-2526.
[6]宗志勇,雷秉鈞,呂曉菊,等.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和金屬β內酰胺酶的檢測[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5,28(10):999-1001.
[7]Montefour K,Frieden J,Hurst S,et al.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 emerging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 in critical care[J].Crit Care Nurse,2008,28(1):15-25.
[8]王 輝,郭 萍,孫宏莉,等.碳青霉烯類耐藥的不動桿菌分子流行病學及其泛耐藥的分子機制[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6,12(12):1066-1073.
(收稿日期:2009-07-16 修回日期:2009-09-04)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