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乙型肝炎病毒;乳腺癌;化療后;病毒激活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5-0639-01
中圖分類號:R 512.6+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76
1.病例介紹
患者,女,39歲,因“發現左乳腫物伴乳頭溢液6月余”于2008年12月9日入院行乳腺腫物切除,病理提示浸潤性導管癌,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后于2009年1月8日、1月31日、2月21日、3月14日行TAC(吡柔比星140 mg、紫杉醇300 mg)方案化療4個療程,4次化療前后測肝功能均正常?;颊叩?次化療結束后逐漸出現乏力、食欲下降、厭油、尿黃,測肝功能:TB 20.6 μmol/l;ALT 1015 U/L;AST 681 U/L。患者16年前曾于體檢時發現乙肝病毒感染,監測肝功能正常。術前查HBsAg、PreS1陰性。肝功能異常后復查HBVM(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仍提示HBsAb、HBeAb、HBcAb陽性,余陰性;HBVDNA 2.77E3 IU/ml。查甲肝、丙肝、戊肝、丁肝、庚肝、巨細胞病毒、EB病毒抗體均陰性。予護肝、降酶治療,并加用拉米夫定抑制病毒復制,患者癥狀消失,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2.討論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劑及細胞毒性藥物化療期間或結束后常出現HBV的再激活,輕者表現為無癥狀的自限性肝炎,重者出現急性肝衰竭而死亡。故臨床上對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療、免疫抑制劑(特別是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的HBsAg陽性患者,即使其HBVDNA陰性和ALT正常,均建議治療前1周開始服用核苷類似物預防性治療。以往我們認為“乙肝三抗體陽性”、HBVDNA陰性的人,體內不存在乙肝病毒復制,對肝臟無損傷,不需要治療。但本例患者在進行化療后出現乙肝病毒再激活,導致肝臟受損,提示我們要重新認識“乙肝三抗體陽性”。筆者認為,持續的“乙肝三抗體陽性”形成的機制主要有:①乙肝病毒S區基因突變,HBsAg突變株再感染,這種自然發生S區基因突變株可以引起免疫逃逸,使病情持續;②乙肝病毒X區基因突變,從而抑制X蛋白的轉錄活性及對病毒增強因子和啟動因子作用,影響HBsAg的表達;③在血清HBsAg轉化后肝細胞內仍可能存在HBVDNA持續低水平復制,HBsAg呈低水平表達,而用常規辦法難以檢出;④由于HBsAb主要清除細胞外的病毒顆粒,而細胞內的病毒顆粒則需要靠特異性細胞免疫完成,部分病人的細胞免疫始終處于較低水平;⑤C區的變異與HBcAb持續陽性有關。張春蕾等[1]對16例HBsAg陰性患者行肝臟活檢病理檢查,結果免疫組化陽性者6例。因此,此類患者化療前可行肝臟穿刺病理檢查,了解肝細胞內是否有病毒表達,對于免疫組化陽性者應在化療前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無法行肝穿刺者,化療過程中及化療后應定期檢查肝功能、HBVM、HBVDNA,如HBVDNA滴度上升,應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避免發生肝損傷。
參考文獻
[1]張春蕾,吳新鵬.HBsAg陰性的乙型肝炎的臨床特點[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1,12(6):367.
(收稿日期:2009-08-30 修回日期:2009-10-03)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