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痰液細胞學;肺癌篩查;分型診斷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5-0581-02
中圖分類號:R 734.2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40
痰液細胞學檢查因簡便易行,患者無痛苦而成為篩查肺部惡性腫瘤最常用的方法,筆者回顧性分析其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旨在探討其在診查肺癌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從2007年6月到2009年6月在我院行痰液細胞學檢查的患者1460例,其中男性803例,女性657例,年齡26~83歲。
2.檢查方法 患者的痰液每天診查1次,連續查3天,標本的采集選用自然咳痰法,清晨排痰以后,在上午8~9時讓患者先用清水漱口數次,再用力咳出氣管深處的痰(盡量避免混入唾液或鼻咽分泌物)盛入無菌容器中立即送檢,挑取黃豆大小帶血絲部分、灰白色細絲或透明蛋清樣黏痰于一張清潔的載玻片上,用壓拉法制成2張厚薄均勻適中的涂片,濕固定于95%乙醇中至少15分鐘,蘇木素尹紅(HE)染色后待干用中性樹脂封片,在光學顯微鏡下按細胞病理學檢查標準化程序進行定性及分型診斷[1]。
3.判斷指標 相關指標以下公式計算: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性(%)=(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真陰性+假陽性+假陰性) ×100%。
結果
檢查的1460例患者中,根據臨床表現,通過細胞學、影像學及腫瘤標志物篩查,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為惡性腫瘤的202例,其中鱗癌98例、腺癌69例、未分化癌27例、腺鱗癌6例、轉移癌2例;痰液細胞學篩出161例,分別是鱗癌93例、腺癌41例(其中1例為誤診)、未分化癌22例、腺鱗癌4例、轉移癌1例,總敏感性為79.21%、特異性為99.92%、準確性為97.06%,痰液細胞學檢查對肺部原發性鱗癌和未分化癌的敏感性較高,而對腺癌、腺鱗癌和轉移癌的敏感性相對較低(見表1)。
討論
1.質量控制 標本的采集應在清晨排痰后,留取上午8~9時的新鮮標本為好,因為晨痰在呼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部分細胞可能會自溶或變性破壞而結構不清,導致判讀困難,再者,有的患慢性咽炎或鼻咽炎的老年人,晨痰往往是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判讀的準確性降低;涂片的制備用壓拉法,而不是用竹簽把標本簡單地涂在載玻片上;細胞學檢驗工作者要熟練掌握細胞病理學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細胞病理學診斷水平,在工作中要耐心仔細地觀察涂片的每一個部位,遇到異形細胞需認真對比、分析,我科曾將一例支氣管上皮乳頭狀增生誤診為腺癌,究其原因,是缺乏呼吸道非腫瘤疾病的細胞學形態研究;陽性片定期與組織病理學對照、陰性片每年隨意抽查10%復診是分析后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2.癌癥類型的判斷及臨床診斷價值 腺癌與腺鱗癌大多屬周圍型肺癌,病變多發生在段支氣管以下[2],當腫瘤長到一定體
積后,狹小的細支氣管管腔易堵塞,使脫落的腫瘤細胞無法隨痰液排出,而鱗癌與小細胞未分化癌大多屬中央型肺癌,病變常發生在段支氣管至主支氣管[2],癌細胞較易隨痰咳出,所以痰液篩查中央型肺癌的敏感性比周圍型的高。肺癌伴同側胸水時,痰液細胞學診查陽性率也較低,有文獻報道周圍型肺癌以腺癌最多見,腺癌富含血管,局部浸潤和血行轉移早,易累及胸膜而引起胸腔積液,故胸水細胞學檢查在周圍型肺癌出現胸腔積液患者的診斷價值較大[3]。
3.痰細胞學檢查的敏感性 有資料顯示,肺部轉移癌痰液細胞學檢查陽性率很低[4],本組資料提示其敏感性為50%(因病例數太少,不一定能客觀反應陽性率)。陽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肺部轉移性腫瘤通過血道轉移,轉移病灶大多位于邊緣,常壓迫支氣管使之閉塞,而很少侵犯支氣管,導致腫瘤細胞不易隨痰排出,細胞學診查常常為陰性。如果患者有咳血癥狀,則提示支氣管被侵犯,此時痰液細胞學診查的敏感性可能會提高。本組資料還顯示痰液細胞學檢查對肺部惡性腫瘤篩查的特異性好、準確性高,總敏感性為79.21%。但對周圍型肺癌的敏感性相對減低,為了能夠早期發現病變,讓患者得到及時地治療,對懷疑周圍型肺癌患者應考慮行細針吸取細胞學診查,以彌補痰液脫落細胞學篩查的局限性。
痰液細胞學檢查因經濟、簡便、快捷且實用性強而廣泛用于肺部腫瘤的篩查,其陽性率取決于標本的留取是否符合要求、閱片者的水平、腫瘤的類型及診查次數(以3~4次為宜)等因素,只有做好全質量控制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
參考文獻
[1]熊立凡,劉成玉,王 彩,等.臨床檢驗基礎[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8.
[2]葉任高,陸再英,謝 毅,等.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17.
[3]常正義,盧 冬,羅維貴,等.三種不同細胞學檢查方法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7,17(2):245.
[4]吳在德,吳肇漢,鄭 樹,等.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66.
(收稿日期:2009-07-25 修回日期:2009-09-11)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