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伯雄:千丈高樹不離根 萬里川河不離源
饒穎奇:兩岸菁英共同見證客家人勤奮團結 愛鄉愛國精神
數百年來,分隔兩岸的客家族群,因著第三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的召開,2009年3月21日首度在臺灣相會,來自兩岸及海外共50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此盛會。原傳出因政治因素不客出席的前中國人大委員許嘉璐,也在論壇當天下午抵臺出席盛會,此次大會創下兩岸大規模文化交流的新紀錄,在兩岸關系的發展亦具特殊意義。
目前臺灣地區約有450萬客家人。繼北京聯合大學2006年首次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高峰論壇后,第二屆在廈門,這次輪由臺灣首次籌辦此盛會。整整籌備一年,帶著客家人辦喜事的心情,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興奮的表示:兩岸客家同根同脈、語言習俗、生活習慣相同。臺灣客家人來自于閩西、粵東、贛南居多,早期惠州府、汀州府、漳州府都有大量客家移民,除了高屏六堆祖先來得早(1698年)外,北部包含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和中部也有200多年歷史。臺灣客家秉持老祖先「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聲;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言」的訓示,將語言、民情風俗、山歌、生活習俗保存相當完整,尤其「耕讀傳家」文化內涵,一直生根在客家莊。在高屏六堆近40年培育了400多位博士,和數百位各級校長及數千位盡忠職守的老師,很適切表達客家人歷經遷徙動蕩,堅守優質傳統文化薪傳和宏揚。
發揚客家傳統傳承客家文化
3月21日早上開幕式,由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主持,邀請客家大老、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曾永權副院長、臺灣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致詞。會場中,大家最關心的焦點集中在客家語言的傳承,憂心客語流失愈來愈快的問題。
臺灣近年積極推動客語傳承,包含推動客語認證,成立客家電視臺等,而大陸近年也隨著都市化快速變遷,新生代客語流失問題日趨嚴重。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政大教授彭欽清,就兩岸經濟合作共創和平繁榮和從客英大辭典談兩岸客家文化合作為題發表演說。下午正式展開農業、文化、經貿、青年4項分組討論,兩岸專家學者針對各項主題,提出難得的研究報告,除了相互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更厘出未來實際發展的方向,更期許未來能有更深入學術討論的空間。
此次來自大陸北京、廈門、贛南、閩西、閩北、粵東相關客家文化學術社團外,不乏知名學者如北京聯合大學資深教授徐永利、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紅、副院長孫玉海、前院長徐博來、丘桓興、馮秀珍等名教授。江西贛南師范學院客家研究院院長羅勇、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林曉平院長等知名學者。第二屆在廈門舉辦,策劃和籌辦第二屆論壇相當成功的廈門客家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會長曾祥漢和副會長何群,及龍巖市客家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林仁芳,也以民間和官方客家文化實務工作身份參與此次盛會。

許嘉璐現身成媒體焦點
原因故臨時變更行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最后也趕上了下午的綜合座談,一到會場馬上成為媒體焦點,他興奮地表示,很高興能來到朝思暮想的臺灣,并感謝主辦單位的盛情款待。許嘉璐強調,大三通是兩岸期待已久的事,基本上實現了,但下一次的江陳會還會把它做得更加完善,兩岸之間還有很多不暢此外,此次高峰論壇除了學術論文發表外,更難得邀請閩西上杭客家族譜館的珍藏品來臺展出。據負責來臺展出的苗栗同鄉會理事長陳尚麟表示,清明前后舉辦祖譜展,不僅有慎終追遠、懷念列祖列宗精神,更讓后代子孫恪守「食水念源頭,食果拜樹頭」不忘本的啟示。尤其年代久遠手抄舊祖譜283本,新增印祖譜180本和130幅各大姓氏祖譜掛圖,這些珍貴的祖譜史料分別在臺北縣、臺中朝陽科技大學、高雄、苗栗展出。
而有鑒于這幾百年來,客家人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所經營的成果,在經濟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值此全球經濟蕭條之際,各地國政府為了振興經濟,無不始出各種因應措施,擴大內需市場。在論壇中主辦單位更發表一本《客骨銘心—兩岸客家企業創業傳奇錄》,親身征集客家企業名錄,并實地采訪編輯客家企業主的創業錄,雖未能全然描繪客家企業的全貌,卻能顯微客家企業創業的精神,彰顯其對產業的貢獻,亦希望能藉由此專刊出版,在實際商業活動上,做為兩岸經貿交流的重要參考資料。
另外在圓山學術發表會場外,12樓南面走廊,增列客家才女詹秀蓉豪雕書法佛經展,她并在開幕典禮贈送一幅「金剛經」給大會主席──饒穎奇理事長。
本次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圓滿成功,對于促進兩岸客家鄉親之間的感情、與交流合作有著正面而積極的意義,更對兩岸關系的進展奠下更深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