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一賜
在紐約獲電腦科技碩士后到臺北進入媒體任職;
在北京獲新聞傳播博士后到上海開設網絡公司。
10余年傳統媒體經驗、10余年網絡媒體經驗,自稱是「媒體與網絡交會的產物」。
我們必須承認歷史、而不是推翻歷史,歷史也不容推翻。若是對現有文字不滿意,頂多再成立一個類似當年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延攬專家學者,博采眾議,針對包括簡體字與繁體字在內的漢字一一檢討改進。繁體字的教育可以逐步加強,但是,絕對不能廢除簡體字!
三月初,「兩會」舉辦期間,媒體報導,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他提出的原因有三:
一、當初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
二、電腦輸入解決了繁體字難學難寫、不利于傳播的問題;
三、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于兩岸統一。
潘委員的建議實在太「雷人」,引起網路上各路英雄好漢議論紛紛,有人反對、有人支持,大約反對的人居多。
我自小生長在以繁體字為主的環境,同時也有機緣學習簡體字,這些年來一直在大陸生活,日常繁簡字體都要使用,50歲以后又開始學習拼音輸入簡體,而本文因為考慮是繁體出版,仍然是用注音輸入繁體,對于繁簡字體有不少感觸,因此不揣淺陋、略抒己見:
剪不斷、理還亂
我反對潘委員「復繁廢簡」的提案,但是,我贊成應該要加強中文字(包括繁簡字體)的學習。
維基百科上有一篇「漢字簡化爭論」的條目,許多專家學者各有主張、莫衷一是。事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一分為二的,中文字經過5000年的演變,有的由繁入簡、有的由簡入繁,現在討論中文字,絕不能只談字形的繁簡,而應從字義著手,有少部分的字系依據其字義決定其讀音,容易出問題的也就是這些字。
目前大陸所通用的簡體字,基本上是依據1956年1月的《漢字簡化方案》而來,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已經于1986年廢止,1986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公布《簡化字總表》,沿用至今。簡化的規則包括:采用筆畫較簡單的古字、將草書楷體化、搜集民間較流行的俗體字等,這部分爭議較小。
1956年簡化漢字時,雖然宣稱的原則是「述而不作」,但實際上不論是「用簡單符號代替復雜偏旁」、「僅保留原字有特征的部份」、「形聲字改換簡單聲旁」、「保留原字輪廓」等作法,相當于另造新字,加上《方案》合并了一些字義,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創作」,引起爭議較大的多半是這些字。
部分簡體字有爭議是事實,不過,全面廢除簡體字斷然不可行。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資產,大概沒有人會反對;但是,就算不談有些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悠久, 從1956年到現在,許多簡體字的創作難道就不是中華文化的資產?一旦「廢簡」,五、六十年的簡體字文獻將立刻形成歷史斷層,萬萬不可!
語言文字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當年簡體字的推行或許如潘委員所說的「粗糙」,如今的我們,輕言「廢簡復繁」,師資的培養不是一蹴可及,潘委員說的10年,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豈不相當于再度「粗糙」一次么?
電腦有時而窮
雖然現在是電腦時代,但是不用電腦的人可能依然居多數,會用電腦的人也常常會碰到需要書寫的場合。更何況,現在很多人是向電腦學習繁簡字體,如果用微軟Word來進行繁簡轉換,等于是向微軟學習中文,結果可想而知。但是,電腦軟體轉換的錯誤,不該歸責到簡體字本身。
不少中文字本來就一字多義,簡體字更有許多是一個字代表多個繁體字。用電腦進行繁轉簡,出錯的機會較小,但還是要看文字在詞句中的用法,單獨轉換「字」,錯誤依然難免;至于簡轉繁,由于碰到一字對多字、一字有多義的情況較多,而軟體工程師們多半不是文字專家,電腦有時而窮,也不易搜羅所有詞句的范例建置資料庫,因而謬誤倍增。
網路上有則新聞標題,作者寫的應該是「……各界咸表認同」,簡體版沒有問題,而繁體版竟然變成「各界咸表認同」。網路上這類錯誤不勝枚舉,貽笑大方還是小事,誤人子弟可就罪孽深重啦!
另一個例子,2009年是「己丑」牛年,如果用微軟Word把「己丑」轉為繁體字,會得到「己丑」!一家外商銀行在過年期間的禮品袋上,就印上「2009己丑年」,令人哭笑不得!我實在不懂,這家銀行負責禮品袋的主事者顯然不懂繁體字,為什么偏偏要印繁體字?我想起一句戲謔的話:自「己」長得「丑」當然不是你的錯,但是,隨便出來嚇人,那就是你不對了!
電腦、網路所造成的影響應該正視。沒學過繁體字的人,萬一誤以為「咸表認同」、「己丑」是正確的用法,倉頡、許慎要是地下有知,可能都睡不安穩!換句話說,如果把目前電腦輸出的字當作中文字的標準,那可千萬使不得!晚清時期有「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說法,電腦是外國人發明的,向他們學電腦是理所當然,不過,中文顯然不是外國人的「長技」,用電腦處理中文,豈可不慎?
簡繁轉換出錯,固然可以歸咎于電腦、怪罪于微軟;然而,身為中國人,秉承著延續中華文化使命的同時,更應該要肩負起建立一個完整無誤的字詞資料庫的責任,這才是當務之急!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簡體字在大陸推行幾十年下來,確實達到了傳播溝通的效果,資訊傳播者能夠表達、資訊接收者能夠理解,這不是文字最基本、也最終極的目的么?
我們必須承認歷史、而不是推翻歷史,歷史也不容推翻。若是對現有文字不滿意,頂多再成立一個類似當年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延攬專家學者,博采眾議,針對包括簡體字與繁體字在內的漢字一一檢討改進。繁體字的教育可以逐步加強,但是,絕對不能廢除簡體字!
至于潘委員談到「廢簡復繁」有利于兩岸統一,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