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代工到品牌,從品牌到名牌
從代工到品牌,一路走來,辛苦卻備感成就。企業要成長,就要做強做大,從品牌到名牌,企業發展壯大,道路雖然曲折,石頭記卻充滿信心。自始自終,石頭記從一而終,誓將石頭「文化」到底。
1990年,以小作坊式加工玉石戒面起步的石頭記在蘇木卿的帶領下,從臺灣轉戰大陸。1970年,蘇木秋、蘇木發和黃溪明三個農家少年在臺北開設了一家客廳式的小作坊,點燃了30年后經透寶玉石界的「石頭記」最初的那一束薪火,從此一發不止,至今,這把火燃遍了大陸所有特大城市及一、二級城市。2001年,中國寶玉石協會授予「中國珠寶首飾馳名品牌」。2007年2月9日,廣州石頭記飾品有限公司持有的「石頭記」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這是玉石飾品界迄今為止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品牌。
不做「倒爺」的傀儡
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改革開放形成的大陸南北之間、沿海與內地之間巨大的落差,出現了在當時盛極一時的「倒爺」經濟。雖然當時叫「廣州園藝」的石頭記已經在成都、南陽、沈陽等地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批發點,主動權卻掌握在各色各樣的「倒爺」手中。無法真正控制市場價格和銷售通路,這就好比在海外要看美國商家的臉色,在大陸還要看倒爺的臉色,一個內外受制的企業如何成長?幾經思考,石頭記的創辦人、董事長蘇木卿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品牌+連鎖,直接面向消費終端,向市場新領域挑戰。
1995至1996年間,蘇木卿跑遍了大陸的大江南北,參加了大大小小不下200場展銷活動。終于,在1996年秋天,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石頭記」這個響亮的品牌就這樣瓜熟蒂落般地破土而出了。1998年1月1日,第一家「石頭記」專賣店在南京——「紅樓夢」的故鄉安家落戶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剛開始的時候,石頭記以經營玉石為主,產品單一。玉石在過去大都用于信仰上,人們戴玉石是為了避邪,護身,很少人為了張掦扮靚而戴玉石。石頭記把玉石變成一種張掦的東西,變成一種扮靚的時尚飾品。當時這一概念的提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消費者趨之若鶩。在南京開設的第一家加盟店開業當天,由于顧客太多而采取了分流的措施。
此后,雖然加盟商很多,但是,蘇木卿并不滿足于此。憑借著自己對石頭的執著和熱情,很快,蘇木卿發現,在石頭家族里,有很多漂亮美麗的石頭,價格也不貴,卻可以起到與那些昂貴的珠寶一樣的裝飾扮靚的效果,于是,他又提出了「昔日皇室貴族珍藏寶,今時平常百姓戴上身」的概念,從此,石頭記的產品開始走多角化的道路,石頭記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1999年底,石頭記加盟店數目首度突破100家,至2004年,石頭記加盟店數量超過600家,現在,石頭記加盟店已超過1000家,大有「突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之勢。「其實在整個品牌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修正」,蘇木卿說,「我們能為經銷商做的就是保證品牌,不斷的提升質量,在廣告投入上下足功夫,成為各地經銷商堅強的后盾,為經銷商解除后顧之憂。」
「真石飾品」 引領時尚潮流
這些成績,讓蘇木卿更加堅定了自己走品牌路線的想法。1999年,「石頭記」第一部廣告影片首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從那時的現實條件看,石頭記尚不具備進入主流媒體的條件,誰都知道,電視廣告投放動輒一擲千金,那幾乎是企業財大氣粗的象征。那時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石頭記,只是一家擁有不到100家專賣店的小企業,卻一下子拿出了一筆相當不菲的資金做了電視廣告。第一部廣告影片典型的以品牌認知為訴求目的,以品牌淵源為訴求主題的作品,它讓人一下子聯想到家喻戶曉的《紅樓夢》,那正是石頭記品牌的核心精神所在。「每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通靈寶玉……」本著這樣的理念,一個嶄新的名詞:「真石飾品」也從此衍生出來。「真石飾品」概念機乎囊括了所有那些美侖美奐、多姿多彩的寶玉石產品,「石頭記真石飾品」成為熔傳統與時尚為一爐的精美玉石的代名詞。因為電視廣告的成功,蘇木卿意識到品牌必須具備屬于自己的文化特征,必須創造與消費者心靈上的共鳴,這樣才能讓品牌具有生命力,擁有靈魂。2001年,「石頭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從此,石頭記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傳播媒體——《石頭記·美人志》雙月刊和網站。從這一天起,石頭記如虎添翼,多姿多彩的廣告產品令品牌文化有聲有色,沁入人心。
轉型之路,勢如破竹
隨著石頭記越做越大,市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之前不足1000平方米廠房的產能已經嚴重跟不上石頭記的發展腳步。在這樣的環境下,石頭記工業園應運而生。石頭記工業園占地130畝,擁有最現代化廠房與周邊配套設備,有著大觀園般詩畫園林景觀的宏偉廠區。至此,石頭記已經將進軍全球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2004年是石頭記的分水嶺,是面向未來全球化戰略的開端之年。蘇木卿說:「2004年以后,我們開始走向轉型之路,從自產自銷到多產多銷。我們的工廠核心價值在設計、包裝、組裝上,我們要建立產業同盟,結合很多工廠,構建一條世界級的供應鏈。」
從此,石頭記開始用品牌做載體,變成一個通路。全世界的資源,通過石頭記這個品牌集中,再分銷到全世界去。蘇木卿說:「2004年以后,我們開始做文化建設,品牌建設,開始做創意。」
將石頭「文化」到底
很多企業在做大之后,會發展第二、第三品牌。蘇木卿強調:「石頭記不用發展第二品牌,石頭記品牌的深度和廣度本身就有很深可挖之處。」之前,石頭記只是做寶玉石的飾品,現在已經發展到博物館產品和商貿旅游。如今,在石頭記工業園內,正在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礦物園。「我們要把全世界各種礦物,進行各種文化的、美學的、藝術的包裝,然后展示出來。」蘇木卿說:「我們不同于別的奇石館。我們要根據每種礦物的特性,賦予每個礦物以生命的載體,分門別列,讓他們美輪美奐地展現在游客的面前。我們的礦物樂園強調休閑,強調美學,賞心悅目。」礦物園屬于未來的一個新興產業,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依舊是石頭,依舊是文化,石頭記用實際行動證實了他們將石頭「文化」到底的決心。
從1990年到2009年,石頭記經歷了20個年頭的風風雨雨,如今,石頭記的企業的規模已經是當初的幾倍,產品也從單一發展為跨類,在同類產品中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30%,然而,石頭記一定不會就此止步。石頭記有信心讓世界被石頭「文化」。從代工到品牌,從品牌到名牌,石頭記將掀起世界石頭「文化」新一輪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