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江蘇要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首要任務,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在“兩個率先”征程上邁出新步伐。日前,中共泰興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了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保增長、促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討。現將中心組部分成員發言內容摘登如下:
張兆江(中共泰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力之大、波及面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受其影響,去年四季度我市經濟發展出現了“三下降一減緩”的現象:企業效益下降,外貿出口逐月下降,部分外商的投資信心下降。經濟增長和財政增收的速度明顯減緩。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我們認為,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信心。信心不是想出來、喊出來、等出來的,而是干出來、闖出來、拼出來的。要通過發展的目標來凝聚信心,通過發展的措施來激勵信心,通過發展的實際成效來鼓舞信心。
我覺得勇者不畏難,勇敢的人能夠迎難而上、克難奮進;智者不怕難,有智慧的人能夠“危”中尋“機”、“危”中搶“機”:能者能解難,有本領的人能夠化“危”為“機”,借“機”發展。要搶抓新一輪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快國際高新技術和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機遇,環境“倒逼機制”下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統籌城鄉發展的機遇。搶抓機遇,重點要做到“四抓”:一是抓項目。這是應對危機的一個最根本措施。一手抓招商引資,爭取招引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一手抓上爭項目,去年,我市包裝了72個項目,投資112億元,到目前為止,已得到國家和省資助的項目28個,批準的總投資規模1.49億元,到賬7200萬元。二是抓轉型。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向研發、設計、品質提升延伸,向品牌營銷、售后服務延伸,提高我市制造業的層次。同時,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圍繞沿江大物流、城郊大市場、城市大商貿做文章,三年內經營額都要達到100億元。三是抓創新。用創新的理念和思路、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創新的政策和制度,激發全市上下克難奮進的動力和活力。去年,我們重點抓了園區體制機制調整,并對考核政策、分配機制作了調整。同時分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和重點發展工業兩類,對鄉鎮實行差別化考核。四是抓隊伍。重點打造好干部、科技人才、企業家、招商引資人才等四支隊伍,讓想干事的有位子、能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得重獎,形成全市上下干事創業、你追我趕的濃厚氛圍。
在發展思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堅定信心、克難奮進”的主旋律,把握好“保增長、促發展”和“全面達小康、推進新跨越”兩大任務,實施“三大”關鍵措施,堅持“四大”發展戰略,推進我市跨越式發展。實施“三大”關鍵措施:一是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優化城市建設和園區建設“兩個硬環境”:優化機關作風建設和市民素質提升“兩個軟環境”,加強機關作風建設和行政服務改革,實行“三集中、三到位、三公開”(審批集中、交易集中、收費集中,項目到位、人員到位、監管到位,標準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把泰興打造成“審批最簡、收費最低、服務最優”的“三最”地區之一;提高市民素質,營造“親商、愛商、富商”的良好氛圍。二是著力化解發展難題。以思想的解放促進思路的創新,促進經濟的發展,有效突破土地、資金、拆遷等瓶頸制約。三是著力統籌城鄉發展。按照“兩城四片區”的方向來統籌規劃城鄉發展。打造中心城市和發展黃橋小城市,科學謀劃東、南、西、北“四大片區”的產業定位、產業規劃和發展方向,走特色化發展之路。堅持“四大”發展戰略:一是招引大項目,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求,堅持一把手親自抓,確保在招引大項目、好項目上取得突破。二是培育大企業,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培大扶強企業的實施意見》,力爭今年新增銷售過億元的企業20個,其中銷售過10億元的企業5個。三是集聚大產業,化工(主要是精細化工)、醫藥、機電船舶三大支柱產業向產業鏈的高端攀升,提高市場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提高附加值:建立減速機檢測中心和小提琴展銷市場等,推進傳統產業的品牌化:加快發展光伏等新產品、新能源產業,擴大規模。今年三大支柱產值要達600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60%以上。四是建設大園區,把“一區四園”建成重大項目的承載區,優勢產業的集聚區,稅源經濟的積蓄區,學趕蘇南的先行區。
張澤民(中共泰興市委副書記、市政協主席):今年我市出現了農民工返鄉回流人員增多、土地流轉壓力加大、農業持續增效任務加重、農民持續增收困難的現象,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要構建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深化農村制度改革,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建立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創新城鄉發展一體化管理體制,著力推進“五個一體化”:一是統籌考慮城鄉發展空間,加快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圍繞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進一步完善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形成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中心鎮(特色鎮)、集中居住區四級一體的城鎮建設基本框架,統籌安排城鄉人口分布、產業發展、用地布局和基礎設施等。二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快推進產業發展一體化。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入實施高效規模農業發展,放大新街高效農業園區的示范效應,全面啟動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三是統籌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快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客運站建設。繼續推進區域供水工程,啟動數字電視入戶工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建設生態宜居的“綠色泰興”。四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強城鄉文體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加強城鄉教育一體化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水平。五是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推進勞動就業一體化。建立促進就業責任體系。實行城鄉統籌的就業登記制度,制定城鄉一體的就業規劃,大力推進農民就業培訓,積極支持農民自主創業。
李仁國(中共泰興市委常委):緊扣“保增長、促發展”,加快推進我市現代服務業,必須依托沿江地區產業、區位和岸線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港口物流業,要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堅持全面規劃與實施最嚴格的岸線管理相結合。注重發揮長江和內河航運聯動優勢,統籌規劃以開發區現有碼頭區為核心,江心洲、東夾江為兩翼,如泰運河內河港碼頭為后腰的各具特色、互為呼應、功能齊全、聯動經營的沿江大三角港口物流區。堅持專業性和綜合性相統籌,重點做好經濟開發區段港口倉儲布局調整規劃,最大限度發揮港口物流對培植我市優勢產業的支撐帶動作用。始終強化岸線項目管理,對尚未開發岸線明確嚴格的項目入駐標準;對已利用岸線,實施嚴密的項目變更審批制度,以政府強勢引導促進岸線科學利用。二是堅持新岸線項目開發與已使用岸線資源整合相結合。積極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切實提高招商引資成效,以項目持續開發和營運不斷提升港口物流業發展水平。立足于構建統一高效的港口管理經營體制,對“深水淺用、長線短用、優線劣用、占而不用”的岸線項目強化退出倒逼機制,嚴格控制新辦企業建設自備碼頭,引導企業對現有自備碼頭實現主輔分離,積極探索企業自備碼頭經營權和使用權相分離,或采取股份制、組建專業港口物流公司的運營模式。實現由企業自備碼頭向公用碼頭轉變、由提供單品種港口服務向開展綜合性服務轉變。三是堅持拓展港口服務市場與完善服務功能相結合。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積極探索港口經營定位,大力培植發展立足本地、輻射周邊的專業港口物流,選擇錯位競爭、特色明顯的發展道路。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化工產品電子交易市場、保稅區、物流信息網絡平臺等項目的開發力度,進一步提高產品出口通關服務水平,不斷鞏固和擴大港口物流市場,增強對外影響力,推進全市港口物流業迅速做大做強。
孫宏建(中共泰興市委常委、黃橋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黃橋鎮黨委書記):2009年,我市確定把黃橋作為泰興的副中心來建設和發展,同時升格黃橋工業園區為市直管園區,出臺了扶持黃橋發展的十項政策。推進黃橋的跨越式發展,要著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學謀劃思路,明晰發展方向。按照“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協調推進”的工作思路,強勢破解發展中的難題,努力實現新的跨越。堅持規劃引領,把握好園區發展規劃與黃橋副中心總體規劃的銜接,實現資源共享、互促并進;堅持雙輪驅動,注重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并進,統籌抓好工業園區建設和黃橋小城市建設:堅持環境提升,充分發揚“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黃橋精神,進一步提升市民素質,為推進跨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突出工業主體,加快園區建設。黃橋工業園區作為泰興東部地區的重點園區和副中心建設的重要一極,要以園區管理體制機制調整為契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項目承載能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壯大同區經濟;積極培育主導產業,鞏固提高紡織服裝業,向品牌化轉變,加快發展機械制造裝備業,向高端化轉變,大力培育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向規模化轉變,把黃橋工業園區建成百億規模園區。三是放大旅游優勢,打造城市載體。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弘揚紅色文化優勢,塑造黃橋最知名的品牌”為出發點,抓好各類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充分利用黃橋“古”和“紅”兩大特點,將著名的紅色文化與厚重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飲食文化交融結合,全面加快旅游線路建設。打響紅色旅游和歷史文化名鎮品牌,建成全周旅游名鎮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孫云(中共泰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工業經濟作為全市經濟的主體,是保增長、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無論是從中央的要求把握,還是從我市當前和長遠著眼,都應該把保增長作為今年工業經濟工作的主線和著力點。在=三個方面求突破:一是加快結構調整,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上求突破。緊緊抓住國際金融危機提供的結構調整緩沖期,利用市場環境趨緊的倒逼機制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適應性調整和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做好化工產業的“延伸”,機電產業的“提升”和醫藥產業的“研發”文章,促進化工產業向產業鏈、產業集群方向,機電產業向先進制造裝備業,醫藥產業向生物制藥轉型升級,加快向產業鏈的高端攀升。加快紡織、服裝、輕工等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促進傳統行業由簡單加工向組裝加工和研發轉型,由貼牌加工向自主設計和擁有自主品牌經營轉變,積極發展二氧化碳綜合利用和電子信息產業,加快新興產業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搶占競爭的制高點,培育未來的增長點。二是突出自主創新,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上求突破。落實國家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政策,積極發展融資擔保、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機構,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科技資本向高科技企業集中,引導企業自覺加大創新投入,力爭市30強企業研發資金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5%以上。支持重點骨干企業掛靠一個以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實現由技術依賴向自主創新、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強化服務支持,在營造寬松的環境上求突破。深入開展千名干部下企業活動,對企業實行面對面的指導、幫助和服務。落實增值稅轉型、出口退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組建擔保公司,促進骨干企業做大做強。
黃紅旗(泰興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濱江鎮黨委書記):一方面,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開發區內部分企業處境艱難,經濟下行趨勢明顯:另一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又為開發區氯堿、苯等基礎化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開發區經過近幾年加快發展,綜合實力、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產業優勢、企業優勢更加凸顯,應對復雜多變經濟形勢的能力和水平相對較強。只要應對得當、措施有力,就能爭得主動,贏得先機。一是要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招引一批重大項目。整合組建5個招商分局,緊盯世界500強和“國”字頭、“中”字號大企業、大集團,按照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要求。重點發展氯堿、化工裝備、光熱光伏新能源三大產業集群,并積極利用原城區工業園的土地資源和閑置廠房,大力發展非化工項目。二是要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努力培植一批發展亮點。全力以赴抓好常隆化工、新浦年產30萬噸燒堿等14個重大項目的審批工作,確保按序時進度完成審批任務。三是要積極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努力做強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支持區內企業利用增值稅轉型的契機,加大技改投入,采購先進設備,促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積極引導企業通過合資、合作、合股等方式,變存量為增量,盡快產生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