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岱山漁歌”作為海島特有的藝術文化——舟山漁歌的分支,也像其他民間藝術一樣,伴隨著漁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勞作,反映出漁家人的獨有精神追求與希望。千百年來,一直流傳于海島的漁歌,就是舟山漁民根據漁業生產的特殊性和流動性,逐步積累和創作出來的一種口頭文學,它不僅富有濃郁的海洋氣息和漁鄉風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識。
關鍵詞:岱山漁歌;海島;漁民;藝術表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1-0027-03
每一種民間藝術的產生,都與其當時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條件、地域、地貌、人們的知識水平需求相適應。歌謠,歷來是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岱山漁歌也不例外,在海上打魚、勞作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勞動人民用他們純樸的吆喝聲組成了藍天碧海上最為動聽的樂曲——“漁歌”。本文將從漁歌所處的環境及其產生的方式和特點,分析岱山漁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漁歌的環境及基本概況
岱山縣是我國12個海島縣和重大漁業縣之一,四面環臨東海,處于浙江省舟山群島中部、長江口的南端、杭州灣外緣,緊靠上海、寧波等城市。全縣由404個島嶼組成,總人口約20萬,其中約1/3人口從事漁業及相關產業,海洋漁業是主要的基礎產業和經濟支柱。岱山島是舟山群島中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古稱“蓬萊仙島”、“海中泰山”。島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然景觀絢麗多姿,漁家風情濃厚鮮明,正是這種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使得岱山成為東海漁歌的故鄉,即東海漁歌的發祥地和傳播地。岱山的漁民號子是浙江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勞動號子之一。在我國民間音樂界和學術界中,被視為中國民間海洋勞動號子的代表作,也是省級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岱山每年的祭海活動和岱山漁歌正在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如果申報成功,這將是繼舟山鑼鼓之后,又一被國家以及全社會所認可的海島民間藝術。
二、海島漁歌的歷史發展狀況
據《岱山縣志》記載,岱山漁民號子是漁民、船工在漁船和運輸勞動程序中長期積累且代代傳承的勞動號子;岱山漁歌小調則是漁區民間傳唱的小曲,它反映的是一種生活、生產情緒。一直流傳于海島的漁歌,就是漁民根據漁業生產的特殊性和流動性,逐步積累和創作出來的一種口頭文學,它不僅富有濃郁的海洋氣息和漁鄉風情,而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識。許多歌謠,是漁民專為傳授知識而創作的,它緊扣“海”這一主題,運用藝術手法,通過口授傳承,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氣象,以及船網工具、漁類習性、船員職責等知識,以歌謠形式一代一代傳承。
古往今來,許多一字不識的漁民,就靠這種口傳方法,學習古人知識,掌握生產技能,戰天斗海,駕馭海洋。由于這種自由、活潑,流傳于勞動人民口頭的民間藝術,它的起源因無史書記載而無從查考。但從漁歌與生產勞動有著緊緊相聯的關系推斷,大致經歷了唐形成、宋發展、明蕭條、清民繁榮的歷史階段。 “漁歌”一詞最早見于清劉夢蘭《蓬萊十景南蒲歸帆》一詩中,曰“…綠波春水桃花漲,紅蓼秋風荻葦磯,唱晚漁歌驚倦鳥,烹魚潔酒趁斜暉”??梢姰敃r的漁歌號子已經相當普遍。建國前后,無論是漁村還是碼頭,處處可以聽到高亢奔放的漁民號子,目前搶救下來的漁歌號子就是當時最流行的曲子。
三、漁歌的藝術特色及風格特征
漁歌,顧名思義,就是漁民捕魚、織網、曬網或休息時自編自唱的民歌。 漁歌是民歌的一種,屬于民謠。民謠是“那些牧童灶嫗村婦野叟以天籟的方言方音,發表他們真摯濃厚的情意”的口唱形式,最能道出民心民意。
(一)海島漁歌的形成
岱山漁歌是在海島漁民的生活中形成的。如《我的家鄉蓬萊仙島》[1](《岱山漁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月第66頁):

這首漁歌贊美的是漁民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家鄉——岱山,描繪的是一幅漁區的海圖。這些漁歌口傳唱和,是漁民對自己家鄉的總結,表達他們對這片生長繁衍熱土的熱愛之情。凡漁歌總是與滿足人們的需要聯系在一起,這種需要可以是生產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從而體現著漁民的情感。
岱山漁歌之所以能夠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是因為它反映的是一種原始的生活狀態和生產情趣,是漁民發自內心的一種吶喊,毫無矯揉造作之意。它體現的是漁家人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雄壯、豪邁、樸實,奔放的個性。它是由原生態的音樂元素和大陸上的傳統音樂元素相結合的產物,但又不同于傳統浙江地方戲曲,它根據現實題材進行創作,更注重現實生活情節。
(二)岱山漁歌的藝術特點
岱山漁歌在民間分布廣泛,其傳統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搖擼號子》、《拔篷號子》、《起錨號子》、《漁家樂》、《魚鼓調》等,它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
1.高亢激昂,節奏善變:拔篷時,起先由于風小,阻力小,用力也小,所以節奏比較緩;當拔到一定高度時由于風漸漸變大,阻力隨之增加,漁民用勁加大,所以節奏加強,用一連串的“嘿唑”(圖)(《岱山漁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頁)[1](歌詞即興而編,是著力詞)來體現。

又如漁歌中的許多“號子”沒有詞,例如《一六號》。(《岱山漁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月第9頁)

這里的“詞”實際上只是標記著音的符號,沒有什么具體的意思。然而,抑揚頓挫的起篷調子盡管起著協調眾多漁民起篷動作的作用,但仍然體現著漁民在勞動中的豪爽粗獷的情感和勞動中的愉悅心情。
2.有調少詞、方言演唱。岱山漁歌調式比較多變,但詞比較簡單、明快、通俗易懂,多采用口語、語氣詞,用方言編寫。以《搖櫓歌》歌詞為例:“風外甥,櫓娘舅,搖進岱,吃老酒;對擺櫓,賽龍舟,單手櫓,慢悠悠”歌詞用岱山方言演唱,鄉土風味濃郁。簡短的24個字,把櫓與風的關系、櫓的種類以及漁民搖櫓時的愉悅心情鮮明地體現了出來,瑯瑯上口。
3.即興編詞、自由發揮。多是開口成調,較為隨性,例《起網號子》(《岱山漁歌》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4頁)

“莎啦啦子,嘿呦,莎啦啦子嘿呦,海里珍寶嘿呦,數拉格數不清啦嘿呦,大介(大家)一道用力嘿呦,要把珍寶拉嘿呦”歌詞中大多為用力時的語氣詞,沒有具體的字面意思,但是卻起到了一種集中使用力量的作用,可以說歌曲是為勞動服務的。
4.演唱方式一唱眾和、集體演唱。例如《拔船號子》中寫道:“一枝梅大鬧寧會府類,炮打二郎韓世忠呦,三次激走拉格金兀術類……”因為船上作業多是一人喊口令,眾人附和,較貼近生產方式。岱山船漁號子的使用往往以一個人領唱,多人附和的藝術表現方式,多見于勞動場面。
5.來源于口耳相傳,極具風土人情。除了常見于勞動場面的勞動號子以外,漁家小調也是別具風味,與號子不同的是,漁家小調更是充滿了人情味,常常演繹了漁哥、漁妹“你打漁來我織網”的純樸的愛情故事。一首漁家小調《小哥哥儂要早回家》(選自《岱山漁歌》2006年1月):“小哥哥儂要早點回家,勿要抲到日頭落西山。小哥哥儂要早點回家,勿要抲到白鷗歸沙灘。小哥哥儂要早點回家來,天暗了大洋里廂要出水妖怪。小哥哥儂要早點回家來,風起了蝦公惡煞要來把船翻。小哥哥儂要回來啦,我灶火已經添過三把。儂再勿來啊,冷了妹的心窩冷了飯和湯!”在這首漁歌小調中,“儂要早點回家”、“儂要早點回家來”、“儂好回家來啦”等等諸如此類的歌詞,把一個妻子或情人盼夫的情景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隨著時間從尚未“日頭落西山”的傍晚,到“天暗了”的黑夜,再到“灶火已經添過三把”的深夜,仿佛看到“妹的心窩”由盼到急到“冷”的轉化,催人淚下。又例如《帶魚煮冬菜》

歌詞中均反映的是漁家人濃厚的生活情趣,用簡單的曲調演繹這樣的民間文化藝術所凝結著的一種真切感情,正是在共同的深切感受中經過千百人的口耳相傳、千錘百煉地提煉出來的。
6.唱在船頭,不加伴奏。岱山漁歌演唱很少采用樂器伴奏,顯得更質樸、原始。但現今由于這一個藝術形式常常登上大雅之堂,所以也會簡單的用竹笛、二胡等樂器來伴奏,使之更動聽、悅耳。
(三)岱山漁歌的流傳
在一首漁歌的流傳之初,其內容和形式往往都不夠完善,但其流傳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的過程,由此也就融合了千萬人的意愿和智慧。例如《起網號子》:“(領)沙啦啦子(齊)嗨唷!(領)沙啦啦子(齊)嗨唷!(領)沙啦啦子……(齊)嗨唷嗨唷!(領)嗨!——天上有多少星星,(齊)嗨唷!地上有多少人丁,(齊)嗨唷!(領)海里有多少珠寶,(齊)嗨唷!……(領)數拉格數勿清呀!(齊)嗨唷!(領)嗨唷!(齊)嗨唷!……(領)沙啦啦子——(齊)嗨!”氣勢磅礴、雄偉剛烈。

漁歌的流傳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時間上都相當廣泛深遠。這些漁歌之所以能流傳這么廣和久,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漁歌所涉及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體現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普遍性與傳播過程中人們的思想發生“共鳴”。正是這種思想上的“共鳴”,使聽的人愿意聽,并在聽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從而使內容和形式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也正是這種思想上的“共鳴”,使得聽的人產生把這種已經加入自己情感的漁歌傳播出去的沖動。于是,漁歌也就不脛而走,不斷地流傳了。例如《幸福生活步步高》(選自《岱山漁歌》2006年1月P39)“紅太陽類海上照,拉格風平浪又靜,儂看個大對小對機帆漁輪遠拉遠拉飄,黃魚、帶魚 、鯧魚、蝦米、烏賊成對漁船滿啦滿載歸,歌唱豐收樂逍遙……”這首漁歌用獨白的演唱方式,并沒有復雜的曲調,但卻瑯瑯上口。這樣的漁歌不僅在岱山以及整個舟山漁場能聽到,在其他漁區也可以聽到,盡管有些小異,但基本大同。
四、岱山漁歌中的所反映的意識
人生在世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生命意識。漁歌作為一個反映漁業生活的載體,在口頭流傳中無時無刻不體現著漁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漁民出海捕魚,面對的是汪洋大海,風暴頻發,環境十分險惡,真是“船隔三寸板,板里是娘房,板外見閻王”。漁民的這種生活狀況使得他們具有特別強烈的生命意識。漁民出海捕魚在外,漁嫂對丈夫的,母親對兒子的祈禱和期盼之情,也無形之中體現在漁歌小調之中。還有漁民在經歷了風雨過后得到的是大海的“獎賞”——魚,從而又反映的是漁民對豐收的喜悅之情。《豐收漁歌》反映的是“一群又一群,裝啊裝滿倉,我們快快歸漁港,千擔萬擔運往大陸,北京城里也聽見我們笑……”的喜悅之情。此外,生命意識還深刻地體現在生活的艱辛上,《漁民十煞》:“有風嚇煞,無風搖煞;有雨淋煞,起暴餓煞;熱天曬煞,冷天凍煞;兩腳奔煞,肩胛挑煞;三杠拉煞,老少哭煞。”生活的艱辛在《十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反映了舊時漁家人海上捕魚的艱辛之苦。這種小調在藝術表現上更貼近生活,從而使得聽眾更易于身臨其境的感受漁家人生活的艱辛與苦楚。
結束語
岱山漁歌體現的是漁家人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雄壯、豪邁、樸實、奔放的個性。它是由原生態的音樂元素和大陸上的傳統音樂元素相結合的產物,但又不同于傳統浙江地方戲曲,它根據現實題材進行創作,更注重現實生活情節。岱山漁歌正是憑借著獨特的海島鄉土氣息被人們所接收所喜愛,但愿這種獨特的民間非物質文化能夠長久的流傳下去,猶如海明珠,永遠閃爍在東海之濱。
責任編輯:馬林
參考文獻:
[1] 吳凱豐.岱山漁歌[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2]編委會.岱山縣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