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融資產的總量迅速膨脹,金融資產分布的差異也在擴大。本文分別從不同區域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資產質量的情況,得出不同區域間的金融資產質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證明了經濟發展水平對于金融資產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但并非是決定金融資產質量的唯一因素,決定金融資產質量的因素比較復雜。
關鍵詞:金融資產;資產質量;區域差異;金融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6-0007-03
一、引言
金融資產是指一切可以在有組織的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易、具有現實價格和未來估價的金融工具的總稱,從金融工具持有者的角度來看是其所擁有的資產。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其他應收款、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和衍生工具形成的資產。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資產的數量急劇增長,特別是各項貸款,其增長幅度已超過了經濟增長的幅度[1]。同時,國家改革政策的不斷出臺,給金融資產質量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金融資產質量的區域差異也隨之產生。研究金融資產質量區域差異的原因對于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具有重大意義。
現階段由于我國是以銀行為主導型的金融體系,而且商業銀行占金融機構的比重很大,所以本文主要是研究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質量的情況。金融資產是商業銀行通過有償籌集社會閑散資金和借入資金后形成的。這種依靠負債經營的資產,其質量高低是從資產的流動性、安全性和效應性上予以體現的[2]。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是評價其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高,說明銀行業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大;不良貸款率低,說明銀行業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小。本文采用不良貸款率作為衡量金融資產質量的指標,先簡單分析了中國銀行業金融資產質量的總體現狀,然后根據不同的標準對中國區域進行了不同方式的劃分,并分別研究了中國金融資產質量區域間的差異。
二、中國銀行業金融資產質量的現狀
不良貸款是指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后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不良貸款率是指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不良貸款率高則表示金融資產質量低,反之則表示金融資產質量高。其計算公式為:
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貸款總額
圖1是2003-2007年全國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不良貸款率在2003-2007年是逐年降低的,說明過去這五年金融資產質量總體在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過去商業銀行是在接近破產的臨界點,能夠承受的不良貸款水平遠低于其實際不良貸款水平,商業銀行系統資不抵債的程度很嚴重。現在情況完全發生了改變,商業銀行的實際不良貸款降到了臨界點之下,其信貸資產安全狀況良好。

三、金融資產質量的區域差異分析
在對金融資產質量進行區域差異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對區域進行劃分,確定區域的范圍,從而進行不同尺度的區域分析。全國性的區域劃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分法、三分法、六分法、十分法等,還有一些按照產業集群、大都市地帶、流域經濟等標準來對區域進行劃分。本文采用了如下三種分法,一是按31個省市區行政單位的劃分法;二是劃分為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及西部地區四個區域;三是劃分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區三個區域。具體地說,東部地區包括(10個):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東北地區包括(3個):遼寧、吉林、黑龍江;中部地區包括(6個):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12個):內蒙古、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長江三角洲包括(3個):上海、江蘇、浙江;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廣東省;環渤海經濟區包括(7個):北京、天津、遼寧、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3]。
(一)各省、市、自治區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于金融資產質量有比較重要的影響。各地區金融資產狀況并不是穩定的,它們比較明顯地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為了深入分析哪些是影響金融資產質量的主要因素,我們先計算出各地區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情況,然后以金融資產質量的狀態為基點,進一步探討造成金融資產質量區域差異的原因[4]。
表1歸納了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2005- 2007年各地區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由于2007年各地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數據統計不完全,下文所有的表和圖中2007年的數據都是各地區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數據來源:根據國研網數據中心和2007年中國銀監會年報數據整理得出。
根據上表我們可以看出,首先,在這三年中,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和天津的不良貸款率較低,始終排名前六位,說明這幾個省(市)的金融資產質量較高;而吉林、海南、黑龍江的不良貸款率較高,始終排名后三位,表明這幾個省的金融資產質量低下;新疆、河南、青海等省的金融資產質量也始終排名后幾位中。這種狀況說明,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于金融資產質量有比較重要的影響。其次,注意到云南、貴州、廣西、內蒙古、寧夏等經濟較相對落后的省、區的不良貸款率始終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即金融資產質量中等偏上,而少數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的金融資產質量的名次卻并不靠前。我們可以推斷。其他一些非經濟的因素,如金融生態環境的問題,即所謂體制性因素,諸如政府、法律、中介、誠信文化、地區經濟基礎的差異等等,也是金融資產質量產生差異的重要因素[5]。最后,我們比較這三年不良貸款率的排名次序可以發現: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占48.5%的地區的位次在這幾年期間發生了變化。這說明,各地區金融資產質量的狀況并不穩定,它們比較明顯地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
上述三個現象的存在,表明了各地區金融資產質量是由多方面復雜的因素造成的,因而在年度間表現出不穩定的狀態。
(二)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按照一般的理解,由于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其金融資產質量應該較其他地區差,但事實并非如此。本小節中將我國劃分為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四個地區,根據不良貸款率的公式分別計算出這四個區域的不良貸款率,并畫出相應的折線圖,如圖2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國研網數據中心和2007年中國銀監會年報數據整理得出。
從圖2中我們可以觀察到,2005-2007年中,東北地區的不良貸款率始終排最高,中部地區其次,西部地區第三,東部地區最低。說明東北地區的金融資產質量始終是最低的,西部地區比中部地區的資產質量要高,東部地區的金融資產質量始終最高。這種狀況與四大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完全相對應,這進一步證明了:經濟發展水平并非是決定金融資產質量的唯一因素。
由于東北老工業基地以資源型、重化工產業為主導,長期以來以局部的經濟利益的犧牲承擔著國家執行非均衡區域發展戰略的成本,歷史包袱沉重。此外,在計劃經濟下逐漸成型的體制、機制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合成的“東北現象”,在該區域的金融領域同樣表現明顯。諸如重國有、輕民營,重行政手段配置、輕市場規則調配等多方面因素同時存在,造成該地區不良貸款率遠高于全國其他地區[6]。
經濟發展水平對金融資產的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經濟發展的波動性也成為影響我國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隨著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波動性增大,其金融生態中的系統性風險也呈現擴大趨勢。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波動性較小,其金融生態中的系統性風險相對較小。當然,也不排除西部地區的金融活動本身較少,從而違約率較小的可能。金融生態環境包括九大要素,分別是地區經濟基礎、企業誠信、地方金融發展、法制環境、誠信文化、社會中介服務、社會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和金融部門獨立性。這些因素對于中部地區而言,大多比西部的彈性更大。中西部地區之間的金融生態環境差異正是中部地區金融資產質量落后于西部的根本原因。經濟地理與文化的差異、地區發展路徑的差異、中央政府主導的非均衡區域發展策略的影響都是造成這種差距的因素,而現行行政體制下各級政府行為方式的差異更是導致地區間金融資產質量差距的主要誘因[7]。
(三)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區
現在我們來分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金融資產質量的情況。仍然根據不良貸款率的公式分別計算出這三個區域的不良貸款率,畫出相應的折線圖,如圖3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國研網數據中心和2007年中國銀監會年報數據整理得出。
分析圖3我們可以得出:一直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發展領先于全國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雖然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不相上下,但金融資產質量卻顯著低于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2005年和2006年還低于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金融資產質量則始終最高。
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金融資產質量低下的原因有:其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廣東省和海南省受泡沫經濟、金融機構粗放經營、金融監管不力、社會信用環境不佳等眾多因素影響,金融風險問題比較嚴重,支付風險一度蔓延,成為全國的高風險地區,嚴重地影響了金融業的穩定。其二,區域法治環境欠佳,金融債權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法律保護,破壞了金融資本的正常循環。從歷史原因分析,這種狀況與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房地產業發展比較早的地區。由于市場初建,為房地產業正常發展所需要的法律基礎和制度環境幾乎是空白,這造成當地的金融風險大多與房地產業有著很大的聯系。而長江三角洲地區信用環境的建設相對超前,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等地政府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相當重視,近年來在社會征信系統建設、打擊逃廢銀行債務及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8]。這也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并非是不良貸款形成的唯一因素。
四、結論
本文對我國區域進行了不同標準的劃分,通過計算得出了各地區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析了不同標準劃分下各區域間金融資產質量的差異,得出了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于金融資產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并非是決定金融資產質量的唯一因素。決定金融資產質量的因素是相當復雜的,且各地區金融資產狀況并不是穩定的,比較明顯地受到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諸如政府、法律等金融生態環境的非經濟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并加強對金融資產質量的管理,以便提高金融部門的內、外經濟效應。■
參考文獻:
[1][2]楊新華,胡國勝.金融資產質量問題探微[J].金融論壇,1991,(7).
[3]譚奇.我國金融資產區域分布的差異分析[D].北京師范大學,2008.
[4][5][6][8]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50個城市金融資產質量排名[N].上海證券報,2005-11-07.
[7]姜業慶,唐瑋.中部地區金融資產質量為何落后西部[N].中國經濟時報,2005-11-07.
The Research of Banking Financial Assets Quality’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ZHANG Dan,WU Ya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es,College of Economics,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China's financial assets have chang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amount of financial assets has expand rapidly, the financial assets’regional differences have also been expand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sset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different regions and draws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ssets are a lot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al ,as well as its reasons.It proves that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ssets, but are not the only factor to decide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ssets. The factors to decide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ssets are complicated.
Key words: financial assets; asset quality; regional differences;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